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朱相遠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一)從振興到復興
「振興中華!」從孫中山到鄧小平,都以此為動員群眾的口號。但自1997年黨的「十五大」後,我們將「振興中華」改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大會上,胡總書記在講話中,23次提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今,習總書記又把這個口號,當作「最偉大的夢想」。
振興同復興,僅一字之差,含義卻渾然不同。振興指:「大力發展,使興盛起來」。復興則指:「衰弱後再興盛起來」,就是指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中曾經興盛過、引領過,後來衰弱了;如今要再度興盛起來,要恢復當年在世界上的引領態勢,重新傲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當然是我們全力追求的偉大夢想。
當下有些人,弄不清復興的真正含義,把復興誤當成復古、復舊、甚至復闢。復古指:「恢復古代的制度、風尚、觀念等」,復闢指:「被消滅的制度復活」。有人讓兒童穿漢服、行舊禮、背古經,甚至剃古式的髮型,這就是「復古、復舊」。還有個別人鼓吹秦始皇的專制、獨裁,那更是「復闢」了。
(二)復興的坐標
既然復興是指「衰落後再興盛起來」,那麼衰落前興盛時代的世界引領態勢,就是我們復興的坐標。有人以為,經濟實力GDP總量就是坐標,其實這是錯誤的。不僅鴉片戰爭後,甚至120年前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我國因人口眾多,GDP總量皆為世界第一,有時還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但那時卻是名符其實的「東亞病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後國家。所以這個坐標不能片面的只看物質文明中的經濟總量,而要看人均GDP、綜合國力,以及精神文明中的政治文化軟實力、國際地位及對世界的引領力。
我國近代歷史,明、清在世界上是閉關鎖國,愚昧落後。元朝雖武力強大、國土遼闊,但沒有文化影響力,一介武夫,侵略成性,被世界罵為「黃禍」,不到一百年也就消亡了。
漢唐雖然綜合國力強盛、文化發達,但在歐亞大陸西側,當時有強大的古羅馬帝國存在,相比之下,也難以更勝一籌。
唯有宋代,北宋至南宋,從公元960年到1279年,這320年間,人均GDP、綜合國力及政治文化影響力,皆堪稱世界第一,具有強大的國際引領態勢及地位。
近代著名學者陳寅恪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他這段話,也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種詮釋。
歐洲在公元500年到1300年間,正處於中世紀的黑暗年代。他們在文藝復興之前,一直被愚昧的經院哲學所統治,經濟、政治、文化等皆處於停滯、僵死狀態。這就更加突顯了宋代的世界領先態勢。
有人認為,宋代武力孱弱。其實北宋時期,中原對北方的少數民族,並不靠武力徵服,卻用經濟、文化來統一。使他們逐漸吸收中原文化,採用中原的治理模式並給予經濟贖買,使這些少數民族迅速進步起來。須知,他們也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內部不採用武力徵服,而靠經濟、文化來達到統一進步。這不正是宋代的可貴之處嗎!當然,對於蒙族的工作並未能如願以償。結果,南宋被蒙族騎兵所滅。
(三)宋代經濟為全球之冠
為了比較古代各國的經濟水平,當代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採用購買力平價法,以1990年1美元的購買力為基數,將上千年來歐洲與中國的人均GDP,皆折算成1990年的美元,以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在西漢時期,中國人均GDP為450美元,古羅馬為550美元。而宋代初期,人均GDP,中國為450美元,歐洲422美元。到宋代末期,中國為600美元,歐洲576美元,皆高於歐洲。後來,歐洲又反超中國了,康熙年間,中國仍為600美元,但歐洲升為924美元。康熙後,中國人均GDP不斷下降,到1952年中國為539美元,而歐洲卻升至5000美元。
宋代320年間人口翻了一倍,人均GDP還增長了1/3,這說明其經濟總量增加了2.6倍。唐代時期,中國3/4的人口,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北方,以旱地為主,小麥、穀子是主要作物。宋代已有3/4人口生活在長江以南,以水稻為主要作物。後來還從南越引進雙季稻種,使畝產量倍增。宋代的城市、商業、服務業、手工業、外貿業等皆相當發達。當時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國佔了一半。宋代的商業稅收已超過農業稅收。我們可以從《清明上河圖》及《東京夢華錄》中清楚看到,宋代百萬人口大城市,是何等的繁華昌盛!
當時的市場,已開始出現紙幣,使用算盤,甚至還出現匯票,各種行業,多達410餘行。這應算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市場經濟雛形,起著引領作用。
宋代還首次開闢了「海上陶器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譽滿全球。其商船的噸位之大、數量之多,皆為世界之首。當時的大海船達300噸,而幾百年後的哥倫布航船才120噸。採用指南針導航的300噸海船,穿過印度洋,遠達阿拉伯與非洲東岸。進出口商品達300多種,成為當時最發達的海洋大國、貿易大國。
(四)宋代文化為世界頂峰
宋代在教育、科技、文藝、哲學等方面的文化軟實力,也為當時世界的頂峰,具有無可置疑的引領能力。
我國科舉制始於隋代,但仍受門第影響,為豪門、巨閥、貴族所壟斷。只有到了宋代,科舉制才得以完備,對考生不問家世、不需推薦、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這樣就大大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全國官學生達16.7萬人,其中太學生有3千人,校舍9.5萬間。各類民辦書院約203所,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大學體制。這也造就了宋代龐大的知識分子隊伍,使人才輩出。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發明創造,共24項。唐代兩項、元代一項、明代一項、清代為0,而宋代獨佔六項。其中的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三大發明,傳入歐洲後,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馬克思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可見對世界的引領力是何等巨大。
所以宋代的科技發展,也引領世界。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中,含蓋了天文地質、氣象物理、數學化學、冶金工藝、生物醫學、動植物學,等等。世界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讚此書為「十一世紀的科學坐標」。
宋代發明的火藥,並不只放煙花,而用於大量生產鐵火箭、火炮、母子炮等,使世界由冷兵器時代轉為熱兵器時代。
宋代的冶金技術,也引領世界。到十一世紀末,中國的鐵產量已達12萬噸,居全球之冠。
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中,曾囊括了我國273位傑出思想家,其中70多位是出生於黃河流域,多為宋之前。而宋之後,又出現97位長江流域的思想家。宋代提倡自由爭鳴,形成不同學派,各逞其說,自由辯駁。
宋代的著名學者如範仲淹、寇準、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張載、司馬光、周敦頤、程顥、程頤、秦觀、黃庭堅、宗澤、沈括、畢昇、朱熹、陸九淵、李清照、陸遊、辛棄疾、文天祥、等等。個個著作等身,光照千秋。
北宋哲學家張載,為我國最早的辯證唯物主義者。張載(1020~1077年)其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民,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已為許多人所背記。
他的哲學名著《正蒙》共十七篇,首篇稱《太和》,他指出:「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就是說,若無兩個對立面,就無一個統一體;若無一個統一體,兩個對立面的鬥爭也就停息了。
他又指出:「有像斯對,對必反其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這是說,凡事物皆有對立的兩方面,對立雙方必定相反的矛盾著;雙方的相反必定引起鬥爭,鬥爭結果必然以和來解決。
可見張載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同西方如馬克思哲學,有相同之處。差別僅在於解決矛盾的辦法,一個是「和而解」,一個是「鬥到底」。但這卻正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再創新的互補之處,兩者好比一個銅幣的正反面,其主次可以因情轉化。
南宋時代的著名哲學家則為朱熹,他集當時儒學之大成,將孔孟的學說,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但他過於強調「存天理,滅人慾」的唯心主義。於是在溫州一帶,又出現了以陳亮與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他們堅持「以物為本」,主張「王霸並用,義利雙行」。這種經世致用的「功利之學」,反對重農抑商,故特別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在改革開放中,溫州人能大膽闖蕩世界,建功立業,同永嘉學派的影響,有直接關係。
在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官修史也是《宋史》,共達496卷,《舊唐書》才200卷,《明史》為332卷。而且《宋史》中的列傳達255卷,計約兩千多人,而《舊唐書》中,僅為150卷,約一千餘人。反映經濟狀況的食貨志,《宋史》含14卷,《舊唐書》僅2卷,相差7倍。
宋代由於學術自由,使儒、釋、道三種學說,從互相競爭轉化為互相融合,造就古代中國哲學思維的又一個高峰。
歷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這八位文學巨匠中,除韓愈,柳宗元為唐人外,其餘六位皆為宋人,包括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清代編的《全唐詩》共4萬8千9百首,如今增至5萬6千多首,但宋代的詩詞更多達24萬7千多首,為唐詩的4.4倍。可見其文學之繁榮。
(五)宋代的政治體制輝煌世界
宋代時,歐洲各國正處於落後的農奴制社會,軍事政權與宗教政權統治著各個大小公國。而宋代卻由傳統的軍事政權過渡為文人統治。所以外國許多漢學家,皆稱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宋太祖立國時,確立抑武揚文,禁絕武人操政,「宰相須用讀書人」。提出君臣共治,重用文臣,優待文臣士大夫的文人治國理念。並作出「廟規」,「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保護廣大知識分子。對於不同政見者,頂多是貶官至窮困地區執政,不能整人致死,更不可「誅滅九族」。
宋代平均每年有兩百餘人通過科舉考試踏入仕途。考進士時,不尚空談,以策取士,並用數碼代替姓名,以防舞弊,平均年齡僅35歲。進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皆為「布衣」出身。當時還規定高官大員之間不得聯姻或同宗任職,禁止外戚、嬪妃和皇族成員幹政。宋代無女禍、無宦官弄權、無兵變、無「文字獄」,同周邊國家友好相處,從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官制度。宋代士大夫那種勤政愛民、反腐倡廉、清明公正的從政精神,甚至到當今,仍不失為典範。
在法治上,強調執法要公正廉明,包拯就成了代表人物。因他執法鐵面無私,被人贊為「黑臉包公」。皇帝觸犯法律,不能責杖,就改為「打龍袍」,以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宋代文官政府,還不墨守成規,經常進行改革。一次是範仲淹為相時的「慶曆變法」,另一次是王安石的「熙寧變法」。
由於宋代尊崇知識分子,就形成龐大的士大夫階層,成為文化精英。他們堅持「先憂後樂」的憂患意識、「重義輕利」的精神世界、「為民請命」的民本思想。他們也忠於國家,忠於宋代的人文政治。當剽悍的蒙古騎兵將南宋政權滅亡,追殺南宋小皇帝時,宰相陸秀夫,背著小皇帝逃到珠海的懸巖上,投海自盡。與此同時,據傳有數萬個文人士大夫,也寧死不屈,一起投海自盡殉國。這一壯舉史前無例,震撼人類。可見宋代文化軟實力是何等強大。
這樣的治國理念與方略,這樣的文化軟實力,確實引領世界。所以西方歷史學家稱宋代的成就,完全可以同數百年後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相媲美。同樣,宋代作為我國古代優良的政治文化傳統,對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六)中華民族的含義
中華民族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構成,這並不只是人種種族的概念,雖然我們絕大多數,為黃皮膚的蒙古利亞人種,但也有例外。我國西部的塔吉克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在血統上卻是純正的歐羅巴人血統,可是仍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另外,幾千萬的海外華僑與華人,遍及全球,擁有各種國籍,但仍屬中華民族一員。
所以,中華民族主要是一個文化概念,是以漢族為中心的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合多元為一體,統稱中華民族,擁有共同的文化傳統、文化理念,以普通話與方塊字作為通用的語言。大家對中華歷史和中華文化都有認同感,從而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都為共同追求的復興夢想,而努力奮鬥!
(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途徑
綜前所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坐標,就是恢復我國宋代在世界上的引領態勢。
而團結、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以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這就是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途徑。
中華民族文化是人類東方文化的代表,而東西方兩大文化的碰撞、融合再創新,又正是21世紀人類前進的動力與目標,也是克服當下人類面臨各種災難、困擾的唯一法寶。當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途徑。
具體而言,這就體現在中央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觀中。這24字構成12個關鍵詞,分屬三個層面,國家層面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同樣,從東西方文化來看,這十二個關鍵詞,有四個是屬於西方文化的:民主、自由、法治、敬業。其中民主、自由是古希臘文化的精髓,法治是古羅馬文化產物,敬業是西方產業社會造就的精神。而和諧、公正、愛國、友善,這四個關鍵詞,一直是東方文化的要義。天人合一是人同環境之和諧;仁為人同人之和諧;身心協調為肉體同心靈的和諧,故和諧是東方文化的價值取向,東方文化重視國家社稷,故講究愛國主義。東方文化認為人性本善,以禮治天下,尊崇溫良恭儉讓,待人要寬容、厚道與慈善,故講究友善。
另外四個:富強、文明、平等、誠信,則為東西方文化所共有的。
只要我們認真實踐這科學的核心價值觀,就一定能走向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從而恢復我國宋代在人類文明中曾經擁有的引領態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20年11月22日
作者為:全國人大原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原副主席
本文非專有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