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大講堂:共軸雙旋翼技術的發展

2020-12-24 武器大講堂

在直升機領域,共軸雙旋翼的設計受到了越來越多軍工設計領域與民用領域人士的重視,因為共軸雙旋翼的設計具有傳統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設計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共軸雙旋翼優勢

因為共軸雙旋翼直升機具有安裝在同心軸上的上下兩副旋翼,在工作中的時候,這倆副旋翼沿相反的方向旋轉,而產生的反向扭矩相互抵消,因此在整個飛機力平衡設計上無需尾槳來平衡主旋翼的扭矩,即可在空中保持穩定,並且它的航線操縱是通過改變上下旋翼的總矩來實現的。

▲採用共軸反漿設計的Ka-50黑鯊武裝直升

與傳統的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相比,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由於沒有尾槳的功率損耗,因此具有更高的懸停效率。據卡莫夫設計局的研究資料,通常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的懸停效率要比單旋翼帶尾槳的直升機高出17%~30%。

在結構上,由於單旋翼直升機的尾槳部分必須超出旋翼旋轉面,因此其機體縱向尺寸較長,在槳盤載荷、發動機和相同的總重下,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的縱向尺寸僅為單旋翼直升機的60%左右。

▲單旋翼設計的AH-64

因而共軸雙旋翼的設計可以大大的縮短整個直升機的長度,由於共軸式直升機的機身可以做的很短,因此其結構重量和載荷均集中在重心處,從而減少了直升機俯仰和偏航的轉動慣量,具備較高的加速特性。

由於沒有尾槳,共軸式直升機消除了尾槳故障的隱患,在戰場上面具有較高的生存率,在後續還可以在機尾加入推進動力系統,讓飛行器具備高速飛行的特性。

▎共軸雙旋翼技術的發展歷程

這種共軸式的直升機構形在20世紀初期就引起了航空愛好者的極大興趣,並試圖將其變成實用的飛行器,但由於當時的人們對共軸雙旋翼的氣動特性缺乏認識,同時在結構設計上遇到一些難題,最終導致許多設計者都放棄了研究。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共軸式直升機的探討都只停留在試驗階段。

▲早期共軸旋翼模型

直到1939年,美國工程師伊戈爾·西科斯基研製成功一款單旋翼帶尾槳的直升機VS-300,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實用的單旋翼直升機。自此以後,單旋翼帶尾槳的直升機以其簡單的構造和相對成熟的單旋翼空氣動力學理論成為了世界各國直升機發展的主流。

▲西科斯基VS-300

然而,人們發現這種設計具有不少缺陷,因此目光又轉向了一直從未停止研究的共軸雙旋翼直升機設計。在1940年,蘇聯成立了第一家專門生產旋翼飛行器的工廠,由尼古拉·卡莫夫擔任總設計師,但是這家飛行器工廠由於戰爭原因,很快就關閉了,但是在這段時間之內,設計師卡莫夫積累了豐富的飛行器設計經驗,並開闢了一條研發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的新時代。

▲尼古拉·卡莫夫

在上個世紀40年代,卡莫夫帶領團隊成功試飛了世界首款共軸雙旋翼直升機卡-8,並於次年在飛行表演中大放異彩,展現出了極佳的機動能力,當時蘇聯的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對這架奇特的飛行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這種設計的直升機在海軍艦載機應用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於是下令組建由卡莫夫領導的直升機設計局。

▲卡莫夫設計局卡-8共軸雙旋翼直升機

就這樣,傳奇的直升機設計局卡莫夫設計局於1948年誕生了。新成立的設計局繼續以研製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為發展方向,並於1949年設計完成了第一架艦載直升機卡-10。

▲艦載直升機卡-10

卡-10直升機繼承了早期卡-8的優點,結構緊湊,機動靈活。在此之後,設計局又先後研製了卡-15,卡-18等一系列艦載直升機,取得了豐富的經驗。1961年,具有強大反潛能力的卡-25直升機橫空出世,其優異的性能讓當時蘇聯的對手們坐立不安。在此後長達30多年的服役中,卡-25衍生出了多種改進型號,並出口到印度、保加利亞、越南等多個國家。

在後來卡莫夫去世後,設計局的第二代「掌門人」米哈耶夫延續了共軸雙旋翼的設計理念,於1977年研製出享譽全球的卡-50「黑鯊」武裝直升機,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共軸雙旋翼武裝直升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款裝備彈射座椅的武裝直升機,卡-50的成功讓各國軍事專家對共軸雙旋翼直升機有了新的認識。

▎早期共軸雙旋翼技術存在的弊端

但是俄羅斯的這種共軸雙旋翼的設計結構上,存在結構設計不合理造成打漿的隱患,因為共軸反漿雙旋翼的縱橫向操縱是通過操縱下旋翼自動傾斜器不動環,再通過拉杆機構改變上旋翼自動傾斜器從而使上下旋翼的錐體保持平行的運動,簡單的講就是總距、航向舵機固聯在主減速器殼體上,而縱橫向舵機固聯在總距套筒上,然後隨其上下運動。而舵機輸出量通過拉杆搖臂、上下傾斜器和過渡搖臂變距拉杆傳到旋翼上,使其轉過相應的槳距角,以實現操縱的目的。

而上下槳葉則通過槳轂分別與內外轉軸固聯,其中外軸的外面軸套上套總距套筒,其上又套航向操縱滑環、滑套式轉盤和下傾斜器內環,而它們之間可沿軸向相對上下滑動,但是是不能轉動的。上傾斜器內環通過滑鍵與內軸相聯,它不僅可沿軸向上下相對運動,還隨內軸一起轉動。上下傾斜器外環通過扭力臂與上下槳葉同步轉動,並有根等長撐杆將它們相聯以實現使上下槳葉同步地偏轉相同的槳距角。

上傾斜器與上旋翼搖臂支座直接夾固在內軸上,隨內軸轉動,而下傾斜器與下旋翼間搖臂支座套在軸套上,半差動航向操縱時可上下滑動,其外環隨下旋翼一起轉動。

這種設計方式也叫作半差動航向操縱形式,目前中國研製的一些共軸雙旋翼式直升機大都是採取這種方式,另外共軸式直升機的上旋翼軸和下旋翼軸都是通過內外軸以實現共軸反轉的。上下旋翼的內外軸又是通過主減速器內的圓錐齒輪實現換向運動的。因此,主減速器既是動力傳遞減速裝置又是上下旋翼的換向裝置,因此對於主軸的設計具有非常高的要求。

另外,根據氣動分析,共軸反漿雙旋翼的上旋翼在相同功率下的升力會大於下旋翼,例如在一些懸停和低速飛行的狀態時,而上旋翼軸相對下旋翼軸又細又長,因此,存在上旋翼軸危險截面的彎扭組合應力遠大於下旋翼軸的嚴重情況,因此如果進行高強度快速機動的時候非常容易造成上下旋翼旋轉面重合造成打漿的危險,再加上大部分的結構部件和操作拉杆裝置都設計在外部,機械機構大量裸露,會存在容易被擊毀和阻力過高的問題。

▎共軸雙旋翼技術弊端解決方案

另外還有一種設計方案叫做全差動航向操縱方案,這種方案由於操縱拉杆裝置設在軸內,使得整外部操縱機構簡單 、乾淨,上下自動傾斜器在軸向沒有運動,這種方式就很好的解決上述的部分問題,不過這種將操縱機構設計在軸內要求軸的內徑相對較大,便於安裝操縱裝置,因此大多數用於大型直升機,例如卡莫夫設計局最先進的共軸反槳雙旋翼武裝直升機目前都是使用這種方案,而美國的高速直升機方案也大都採用在這種方案並採取剛性旋翼設計,從而解決了上述的大部分問題。

目前除了俄羅斯之外,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也相繼對共軸雙旋翼的氣動特性、旋翼間的氣動幹擾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美國於50年代研製出一款共軸雙旋翼無人機QH-50作為軍用反潛的飛行平臺,並先後交付美國海軍700多架。

▲共軸雙旋翼無人機QH-50

20世紀70年代,美國西科斯基公司提出了一種前行槳葉概念(ABC),其第一架試驗機為S-69,該機採用共軸式旋翼,剛性槳轂,利用上下旋翼的前行槳葉邊左右對稱來提升旋翼的升力和前進比,並進行了大量的風洞試驗。

▲sikorsky s-69共軸雙旋翼直升機

2008年,西科斯基公司推出新一代高速攻擊直升機X2,再次採用了共軸雙旋翼的設計,將主旋翼、推進尾槳和發動機綜合一體化,使其性能水平可以達到傳統設計的兩倍。

但是這種設計方案大部分都是採取機械操作,由飛行員配合飛行電腦進行操作,有時候其整體的作戰能力對於飛行員的依賴會比較大,所以在當前國際上無人飛行器作為主流的時代,無人直升機開始作為國內外航空領域的研究熱點,也大量採用了共軸雙旋翼的設計,比較成熟的有德國的Seamos,俄羅斯的卡-137,加拿大的CL-227等等。

▎國內後來居上

我國近年來在共軸無人機領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前面介紹過大部分的共軸雙旋翼設計都是採用軸外操縱的方式實現旋翼的操縱,無論是半差動式還是全差動式都需要設計複雜的機械鉸鏈以實現旋翼操縱力矩的傳遞,而這種結構的機械零件數量多,維護困難,可靠性低,還大量的暴露在外部,這會大大的增加廢阻功率和實際使用的時候容易被擊毀的可能。

▲操縱系統機械結構裸露在外的Ka-52

國內的共軸技術發展比較迅速,目前主軸外圍有些無人機設計上不存在複雜的機械結構,因此阻力較傳統操縱小,國際上使用的共軸設計方案除了因為直升機前飛速度受制於後行槳葉失速(後行槳葉失速是指旋翼向後旋轉一側的槳葉前緣處是旋翼切向速度之差,在旋翼轉速定時,前飛速度越大,該差越大,而其槳葉前緣的速度會越小,這是很難突破的一個屏障)之外,還會因為外部裸露的機械結構增加飛行阻力,因此國際上除了對主旋翼處理之外,為了提速大部分選擇通過增加向前的推進螺旋槳提供額外的推力。

▲尾部增加向前推進螺旋的SB-1

並通過軟體配置可實現靈活的槳葉操縱:總距差動,總距同步,周期變距以及周期變距差動,這樣的話可依據槳葉的相對位置動態調整操縱關係,可以有效防止打槳的風險,從而實現槳葉的智能化操縱。

▎國內共軸雙旋翼技術已應用於無人機領域

目前共軸操雙旋翼技術已經應用在國內很多民用無人機領域,包括農業植保無人直升機、電力巡掛、海關緝私、公安維穩、應急減災、海監海事、地質勘探、地形測繪、科學研究和影視拍攝等領域。

從目前來說,國際上的共軸式直升機的機械結構複雜、造價高,劇烈運動時上下旋翼存在打槳隱患,但其垂直起降、空中懸停、自轉下滑的能力是在所有飛行器中效率最高且無法取代的。在相同級別的發動機下,共軸式直升機的有效載荷比單旋翼直升機更大,其機動性更強,更安全,體積相對較小,便於更小的場地起降,在未來無人機的發展領域不可限量。

▲正在測試中的火星直升機

甚至在未來火星探測領域也有採用共軸式直升機,美國宇航局在2020年7月30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SCL-41工位發射的核動力堅毅號火星車上就攜帶了一架火星直升機-靈巧號,這架直升機就是採用了共軸雙旋翼設計,之所以選擇共軸雙旋翼,是因為火星距離地球有4億多公裡,無法通過操縱杆直接操控直升機,所以靈巧號的起飛、降落需要自主進行,而共軸雙旋翼的操縱比單旋翼更加簡單可靠,能滿足飛行器他通過算法自主操縱的需要,未來技術儲備成熟之後,或許會成為主流也說不定呢?

相關焦點

  • 共軸雙旋翼直升機有不少獨特優勢,為何僅有俄羅斯裝備?
    共軸雙旋翼直升機,是俄羅斯卡莫夫直升機設計局的一個特色產品。俄羅斯的卡-27、卡-28、卡-31(預警直升機)、卡-50/52等等型號都採用了這種共軸雙旋翼布局設計,而之所以俄羅斯人喜歡這種布局,更多的是一種技術傳承和喜好。
  • 共軸高速直升機如何巧妙借用常規直升機的氣動分析模型?
    而在共軸高速直升機的研究中,情況又有些不太一樣:一方面,共軸雙旋翼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氣動幹擾問題,必須要採取置信度較高的入流模型才能夠捕捉到正確的幹擾效應,而置信度較高的模型一般都是比較複雜且計算效率較低的,比如說黏性渦粒子方法和網格CFD方法;另一方面,兩副旋翼+嚴重的氣動幹擾無疑大大增加了計算複雜程度和計算工作量,一旦涉及到迭代工作,那麼計算量更會急劇增大,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有需要某種計算效率較高的模型來加快迭代次數從而在可接受的計算時間跨度內得到計算結果
  • 交叉雙旋翼直升機在戰後的發展,查爾斯·卡曼和卡曼直升機
    前文中我們說到德國早期直升機採用了一種獨特的交叉式雙旋翼布局,二戰結束後這種布局沒有成為直升機設計的主流,這項技術實際上壟斷在美國的卡曼公司(Kaman Corporation)手中。
  • 共軸反槳可不是蘇聯土特產,日本八十年前就先玩上了
    不過這技術並不是蘇聯發明的,英國人發明共軸反槳的時候,蘇聯還沒建國呢~共軸反槳的發揚光大者圖-95和它的NK-12發動機不過共軸反槳概念才提出的時候,全球航空業都還處於蹣跚學步期,一戰前,還是個給螺旋槳加片槳葉都嫌貴的時代,那是一個木質雙葉螺旋槳稱霸天空的時代。
  • 從X2到SB>1,西科斯基複合式直升機之路,不只是放大而已 - 旋翼飛行器
    進化——美國陸軍航空裝備現代化計劃與西科斯基的新構型飛行器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開始,西科斯基公司就啟動了「前行槳葉概念旋翼」(簡稱:ABC旋翼)技術的研究,當然,在科普文中,這項技術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剛性共軸雙旋翼」。
  • 西科斯基共軸未必好,詳解馬裡蘭大學提出的單側機翼複合式直升機
    共軸複合式直升機和傾轉旋翼機是兩種面向高速飛行而設計的熱門直升機構型。雖然傾轉旋翼在前飛的時候通過傾轉可以轉變為推進螺旋槳,所以其前飛性能遠超尺寸巨大的直升機旋翼,但是與此同時,傾轉旋翼的維護和作業成本同樣也是相當驚人的。
  • 雲之帆,波瀾壯闊的直升機誕生記(一)|固定翼飛機|直升機|旋翼|雲...
    竹蜻蜓中國竹蜻蜓傳到歐洲後在1463年首次出現在繪畫作品中,1483年達文西在其著名手稿中畫下了更複雜的旋翼玩具,但以當時的技術水平無法製造出一架超越玩具的旋翼飛行器,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幾個世紀。雖然這個裝置仍屬玩具,但洛努瓦和卞福汝的設計已經超越竹蜻蜓一大步,因為自帶動力裝置且考慮了扭矩效應,上方旋翼旋轉時下方旋翼在扭矩作用下反向旋轉,抵消了扭矩,可以說是現代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的雛形。洛努瓦和卞福汝的旋翼玩具1809年,年輕的英國人喬治·凱利爵士公布了類似的玩具設計,特點是使用廉價普通的材料製作,如羽毛製作的旋翼葉片。
  • 速度超快的卡50/52,缺點是旋翼會打架
    美國在越戰期間發展了武裝直升機,誕生的是著名的眼鏡蛇直升機。眼鏡蛇直升機大致確定了現代直升機的整體布局,直升機構型為單旋翼帶尾槳結構,而座艙則使用串列式雙座布局,兩側的短翼掛載火箭彈和飛彈,在機頭布置一門射擊範圍比較大的小口徑機炮。直到現在全世界的幾乎所有武裝直升機都是這種布局,也充分證明這種布局的直升機擁有非常好的低空飛行的靈活性。
  • 新型航空技術,為下一代直升機帶來了什麼?
    UH-60M 黑鷹直升機米-8 直升機米-17 直升機<<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雖然進入了市場低谷期,各大直升機製造商卻並沒有放鬆對新一代直升機技術的研發,隨著新世紀航空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一些並非專為直升機而研製的新型航空技術也有可能應用於下一代直升機
  • 死磕出來的雙旋翼,零零科技獵鷹無人機亮相《預見2050》
    9月7日《預見2050》第二季在浙江衛視首播,這部展現當代科技人物的社會擔當和科技興國精神內核的節目,第一期邀請了上一季的常駐嘉賓零零科技CEO王孟秋,講述他和他的無人機的故事,除此之外大家一直在關注的V型雙旋翼無人機——獵鷹(Falcon),也在節目中出現。
  • 大疆新品雲臺曝光、印度無人機曝光、獨特雙旋翼設計貨物無人機……
    報導指出,包括武器在內,整套「維羅」無人機系統都是由印度本土承包商設計而成。3.獨特雙旋翼設計無人機貨物配送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由加拿大初創公司Avidrone Aerospace製造的Avidrone 210TL採用雙旋翼設計。
  • 極飛科技創新推出V系列雙旋翼農業無人機
    原標題:極飛科技創新推出V系列雙旋翼農業無人機 | 美通社   12月15日,極飛科技年度大會(XAAC 2020)以「農業從此大不同」為主題在廣州舉行。
  • 為什麼傾轉旋翼機發展比複合式直升機更快?成敗皆系剛性旋翼
    事實也的確如此,傾轉旋翼的技術發展從誕生之初就比複合式直升機更具挑戰,畢竟這種「轉換式飛行器」的誕生是建立在許多新技術的開發之上的,其難度確實要高過複合式直升機。而複合式直升機無非就是常規直升機加裝輔助機翼或者輔助推進系統或者兩者皆而有之,不過無論是輔助機翼還是輔助推進系統,本質上也都是現有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