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 0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993年,老人故地重遊
連德平,魏縣泊口鄉崔野衝村人。1953年,在隆隆的炮聲中,連德平奔赴朝鮮戰場,投入到保家衛國的最前線。如今,老兵雖是暮年,但壯心不已:「若祖國需要,我還會去戰鬥!」
A 革命種子,從小萌芽
連德平,1927年出生於魏縣泊口鄉崔野衝村一個農民家庭。1932年初,崔野衝村建立了地下黨支部,連德平的父親是當時的抗日村長,二哥連德彰、三哥連德修也都參加了共產黨,和敵人鬥智鬥勇。正是在家庭革命氛圍的影響下,1938年,11歲的連德平在本村小學參加了由共產黨員連宗堯組建的魏縣第一個抗日少年先鋒隊。
1947年4月,20歲的連德平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10月,連德平在魏縣東小門擔任教師工作,後來又調到魏縣人民銀行工作。1951年12月他作為重點培養對象,調入魏縣紀檢會任助理員。但很快,在新的崗位上工作的他,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
B 響應號召,奔赴戰場
1952年底,按照上級部署,魏縣安排部署擴軍運動,全縣1183名青年在魏縣東代固村集中,經過好中選優,最終770名優秀青年組成「魏縣新兵營」。連德平接受縣委指派,於1953年2月14日(農曆大年初一)帶領新兵營赴朝鮮前線。連德平老人對記者說,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打了兩年多,志願軍雖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我方兵員也損失嚴重,需要支援。
連德平赴朝作戰,獲得了家人全力支持,家人們認為,衝上前線保家衛國,是作為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到達朝鮮戰場後,連德平所帶領的新兵營戰士編入各戰鬥部隊,連德平被分配到後勤部第19大站56分站,負責後勤物資保障工作,參與槍炮、彈藥等戰鬥物資的保存、發放和運輸任務。為了適應戰場上的形勢需要,連德平積極參加政治學習,以最快速度掌握部隊後勤保障業務技能。
朝鮮戰場條件非常艱苦,當時正是冬季,天氣嚴寒,戰士們互相抱著取暖,吃一口炒麵就一把雪。那時候敵機經常對志願軍的指揮機關等重要軍事目標狂轟濫炸,還派小股敵特人員偷襲破壞,為了保障後勤物資的安全,物資存放在陰暗潮溼的坑道中。由於朝鮮的地形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戰場補給難度很大,他們經常利用夜晚運輸軍用物資和糧食到前線,還要時刻預防敵人空襲。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一年多的浴血奮戰,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連德平於1954年8月隨部隊勝利回國。
C一片初心,建設家鄉
返回祖國的連德平,進入志願軍第一速成中學學習,1958年5月,轉業到天津市有機合成廠工作,五年後返回魏縣家鄉。
返回家鄉的連德平,在沙口集公社工作,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連德平說,從戰場回來,只是工作崗位變了,為黨工作沒有變,為人民服務沒有變,當過兵的人,革命意志絕不能消退。
剛到沙口集公社工作,連德平就遇到了1963年8月的大洪災,他帶領群眾抗洪搶險,在漳河大堤上一幹就是十幾天,家也不回。為轉移群眾和財產,他帶領公社幹部蹚著水往返堤內四個村莊無數次,洪水雖然把房屋衝倒了一百餘間,但沒有一人傷亡。抗洪搶險結束後,他才發現自家的街門被大雨衝塌了。他請人翻修了街門,在門楣上書寫了「永遠革命」四個鬥方大字,以明心志,同時也為了教育家人繼承革命傳統,幹好革命事業。
後來,連德平歷任沙口集公社社長、魏縣中學觀察員、泊口公社革委會主任、罐頭廠革委會主任支部書記、木器廠廠長等,1989年在魏縣衛生局離休。幾十年的工作中,在農村,他住農家吃派飯,和群眾打成一片,創造了一個個糧食高產社隊。在罐頭廠,他們帶領技術人員和工人成功生產了多種水果罐頭和著名的「魏縣大曲」白酒。在木器廠,他為了提高產值產量,在生產車馬挽具的同時,還生產各種家具,帶領厂部領導和工作人員利用邊角料為邯鄲工具機廠等生產小型包裝箱。在一次操作電動圓盤鋸時,他不慎鋸傷手指。事後還風趣地向看望他的同事說:「電鋸比美國鬼子還厲害,幹掉了我半截手指頭。」因工作表現突出,他先後榮記一等功一次、記大功一次,榮獲模範工作者兩次、優秀共產黨員兩次。
時間過去了近70年,連德平在朝鮮戰場上獲得的獎章很多都已經找不到了。但他說,當年一起到朝鮮的有七百多人,活著回來的還不到四百人,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連德平老人二女兒連玉枝告訴記者,老人平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若祖國需要,我還會去戰鬥!」
來源:邯鄲晚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