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季:我的連隊和老兵

2020-12-19 郎嘎尼瑪

Hope Has A Place

04:44來自郎嘎尼瑪

我和我的連:以連為家

張宇傑

「不需要你認識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進

融進祖國的心窩」

九月,秋涼陣陣,本應該是個涼爽溫熱的好氣節,但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氣溫已經抵達2℃。在這個被人們號稱「生命禁區」的地方,卻還有無數位革命軍人默默地堅守在這裡。我,有幸成為這其中的一位。

入伍一年,走過許多地方,如今,終於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當我還在新兵營時就幻想著自己會來到怎樣的地方,做著什麼樣的工作。帶著這份緊張且激動的心情,我來到了我的「家」。

我想大部分人都與我一樣,當第一次踏進連隊門口的那一刻,你要交給它的不只是青春,還有自己的理想奉獻;它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一處安生,還有光輝的過往與榮耀。

說道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我們連即將退伍的老兵金鎖了,已經在這裡走過十二年的他,十二月就要離開這個他夢開始的地方。身為連隊的文書,他無疑是這個崗位上不可缺少的,多少個日日夜夜,他都是獨自一人在辦公室裡加班加點地幹工作。也許對於他自身來說,或許這對於連隊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在我看來並不是,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幹工作,你讓我幹的我都會幹,除此之外別無所求,而金班長不是,他是你讓我幹我就幹,除此之外我能幹好的一定幹得更好。

據金班長回憶,曾經也有一次機會擺在他的面前,當時,他本身有實力也有機會去更好的舞臺發展,可後來,因為連隊需要,崗位的空缺,讓他不得不好好考慮自己的決定,究竟是去更大的舞臺發展自己?還是彌補崗位的空缺繼續留下?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為這是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而金班長卻選擇了後者。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他現在不能走!連隊的工作離不開他!就這樣,他在這個崗位上一直默默奉獻了近十年光陰。人有多少個十年,而他卻已然做到了這個成就。

每一名在工作崗位上無私奉獻的人,都不是理所當然,機會擺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都有選擇的餘地。近年來黨和國家多次強調學習以連為家,發揚黨性,但真正實踐在工作生活中的卻是極少數。

在我所在連隊,以金班長為代表的典型老兵還有很多,作為新時代的革命軍人,我們要傳承奉獻精神,以連為家,以部隊為家的精神品質,決不允許優良傳統在外面這一代慢慢消退!在這裡我提前預祝金班長以及即將十二月份退伍的老兵們說一聲!祝前程似錦!

相關焦點

  • 跨越70年 上海91歲老連長與16位7旬老兵回老連隊過年
    上海崇明91歲老連長與16位7旬老兵回老連隊過年。供圖(新春見聞)跨越70年 上海崇明91歲老連長與16位7旬老兵回老連隊過年中新網上海1月20日電(楊相騰 李奎 胡思江)土生土長的崇明人龔強是一個年逾九旬的老兵。
  • 「我在連隊當戰士,交了一群兵戰友」
    來源:北部戰區微信公眾號「我在連隊當戰士」陸軍裝甲兵學院士官學校首批「見習鍛鍊」講師陳建州當兵蹲連側記姜淼、張楠 特約記者 楊國軍卸下軍官銜、換上一道拐;走下三尺講臺、住進戰鬥班排……近日,陸軍首批院校和科研機構部分代職幹部來到陸軍第80
  • 老兵變身「迷你兵」,這樣微笑說再見……
    來源中國軍網又到了退伍季,一批老兵即將脫下心愛的軍裝,含淚告別軍營,踏上了返鄉的路途。這一刻,熱淚模糊了他們的雙眼,他們緊緊相擁情依依,再多的話語,卻無法說出。他們在軍營裡呆了多年,送過一批批老兵,迎過一批批新兵,這回卻輪到了自己,怎能不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 退伍老兵收到老連隊寄來的「禮物」,太珍貴!
    「指導員,『連徽』我已經收到,真心感謝連隊。每每看到它我都會想起以前在連隊生活過的點點滴滴。」退伍老兵陳書華在電話中激動地講道。近日,第77集團軍某旅地空飛彈連將一百九十餘塊承載官兵情誼的「連徽」陸續發往廣東、重慶、河南、山東等十餘個省份。
  • 連隊的盛宴——會餐
    說起連隊會餐,無論是離開部隊多年的老兵還是「新兵蛋子」,都能眉飛色舞地跟你「白話」一番。會餐,是沉澱在記憶深處的一種味道,如同一杯佳釀歷久彌香。吃興正酣之時,連隊主官來挨桌「敬酒」了。班長一聲「起立」,全桌人馬從座位上起身,筆直的看著笑容可掬的領導,其中眼尖的戰士一定會在「不行,滿上」的鬨笑中把連隊主官的茶缸加得滿滿的,連長、指導員巡視一番提出希望後,班長高喊「一二三——」大家異口同聲齊吼「幹!」喊聲一浪高過一浪,雄性十足,直喊得你熱血沸騰。就連來隊的軍嫂們也被感染,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端起飲料也一飲而盡。
  • 嘮嘮我的連隊我的戰友,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分享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老兵如今自己卻成了踏上歸途的人也許是秋風渲染了心境人也變得多愁善感起來我們是今年4月加入連隊大家庭的>……硬核主官一文一武深入兵心於海鵬處女座山東漢子一枚,連隊管理上向來說一不二、苛求細節又「毒舌」。
  • 北疆情:還有那隻連隊的小鹿|百家故事
    文/甘春聲北疆老兵說邊防之七很久以來,我總是想寫一些關於珠恩嘎達布其的故事。因為在我半個多世紀的記憶中,珠恩嘎達布其留給我的印象是那樣純真、溫馨、清晰和難忘,總是能勾起我對自己青春歲月的留戀和回憶,特別是那隻與連隊官兵朝夕相伴的小鹿。
  • 老兵,你是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幟!
    老兵,你是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幟!「能幫助連隊戰士走上全軍比武的擂臺,比我自己參賽還高興!」曾參加獵人集訓時的那段時光「離開熟悉的連隊,奔赴未知的戰場,我有過迷茫,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
  • 英雄連隊英雄兵
    為此,該連結合改革強軍教育,開展「學連史、講傳統、鑄軍魂、當英雄」主題實踐活動,用連隊戰鬥英雄命名班排,為功臣模範建立「榮譽帳戶」,結合「雙爭」活動每月在全連評選英雄戰士,每季度評選精武標兵,每年連慶邀請戰鬥英雄講傳統,開展「血性傳統到底要不要」大討論,配合舉辦「英雄人物伴我行」故事會,開展「我為英雄連隊添光彩」主題演講,激勵官兵爭當有血性的英雄新傳人。
  • 向軍旗告別,向老兵致敬
    《駝鈴》曲響,在部隊領導、戰友和親屬好友的見證下,40名退伍老兵卸下肩章、領花、帽徽和標誌服飾,淚別軍旗,為自己軍旅生涯畫上圓滿句號。 儀式現場該部領導宣讀退役命令,老兵代表發言,言語中飽含對軍營的無限熱愛和對戰友的深厚感情。隨後組織退役士兵卸軍銜、標誌符號,佩戴紅花,頒發退役證和紀念品,並向軍旗告別。
  • 【地評線】太陽鳥漫評:致敬老兵!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即將退出現役的老兵們在天安門城樓前向神聖哨位深情告別,幾天後他們將踏上返鄉列車,為自己的軍旅生涯劃上句號。  當熟悉的軍號聲最後一次響起,退伍季的離別如期而至。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人來就有人走。這是部隊的必然規律。通過不斷輪換和更新,這是保持人民軍隊的生機與活力,鞏固和提高部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同時,這也是國家為未來戰略儲備大量訓練有素的後備兵員的一項戰略舉措。
  • 所有人,你有一份老兵禮物待籤收……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落葉飄零時刻,老兵淚別戰友,離開了軍營。 大漠戈壁,高山海島,祖國邊陲。 每一座軍營,都見證了老兵的奮鬥拼搏,浸盈著老兵珍貴的青春記憶。 老兵,感恩軍營給予自己的信心、堅強與勇毅。 離別時刻,他們把不舍打進行囊,把眷戀留給軍營,更把好作風留給了戰友。
  • 太康縣參戰老兵王繼燦患重病 119團一炮連退役老兵獻愛心
    河南省太康縣毛莊鎮劉化匠村回族退役老兵王繼燦,身患腦血栓後遺症後,無法語言交流,生活不能自理,家中生活困難。曾在雲南邊防部隊40師119團一炮連服役的王繼燦的戰友們得知後,紛紛踴躍捐款,奉獻愛心,僅幾天時間就捐款25400元(注 :截止元月6日共捐款25700元)。
  • 這群自帶「特殊」標籤的老兵,要離開軍營了……
    老兵:王鵬標籤:「管理精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營時光給予我一輩子難忘的情懷與回憶。是部隊鍛鍊了我,培養了我,現在我把我會的全都教給你……」臨行前,他還在認真地向單位骨幹傳授管理經驗,眼中充滿著希望,最不舍的還是昔日朝夕相處、一起摸爬滾打的戰友。
  • 《戰火熔爐》:志願軍連隊強大的戰鬥力,離不開基層優秀指揮官!
    一方面我們看到比較接近真實的戰爭場面,充滿殘酷和血腥;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到一批優秀的志願軍指戰員,其出色的表現,可圈可點。這樣一來,志願軍以基層單兵的作戰能力為基礎,配合優秀的連隊指揮人員協調,從而形成強大的戰鬥力,這些都離不開連長和指導員的功勞。在本劇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四連的連長唐大成和指導員楊栓柱。具體情況,且看下文細細道來。
  • 老兵你好|空降兵「飛」越千裡 幫「硬骨頭」連長圓夢
    △9月16日上午,濟南市天橋區桑梓店街道辦事處倉上村一處民房裡,鼻子裡插著吸氧管的94歲老兵趙永成在女兒們的攙扶下,與連隊官兵們視頻,面對手機,老人向戰友們莊嚴敬禮。有一種愛可以跨越時空,歷久不衰;有一種力量可以代代相傳,這便是英雄的力量。
  • 退伍老兵說我是這樣轉上三期的,戰友們你是怎麼轉上三期的?
    我是一名三期剛轉業不久的老兵。我在連隊當過文書。我來說說轉三期,好不好轉。其實在部隊都會面臨一個轉士官的「坎」,那就是二,五,八年的時候,第八年就是轉三期的時候,邁過去則「海闊天空」,如果沒轉上,只能退伍。三級士官幹滿12年意味著按當前政策可實現轉業願望,所以這一關都很重要。
  • 告別軍營,這些老兵給我們留下些什麼
    >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然退伍不褪色,曲終不散場如今,退役進入倒計時這些老兵在做什麼他們又想要給軍營留下些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些老兵的故事和他們的心裡話——老兵覃羨攏:還能給連隊留下些什麼?但他似乎沒有受到影響,正在連隊洗碗槽邊,和戰友王華夏鼓搗著什麼。「平時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小問題,只要我倆出馬,準能解決!」兩人一合計,把連隊前期淘汰的一臺熱水器給找了出來,利用飛行保障間隙走線、安裝。沒過幾天,大家發現洗碗槽邊多了一臺熱水器,每次洗碗,心中都會多些暖意。
  • 「我要讓兒子大學畢業後回連隊種地」
    11月18日,記者走進連隊發現,職工群眾一改在家「貓冬」的習慣,有的學技術,有的出門務工。六師一○二團四連職工張會強則忙著動員兒子張家俊回來種地。  「大學畢業就回連隊啊,在這裡掙得不比在外少。」  「你是大學生,有文化,再學學經營,肯定能把莊稼種好,能讓土地效益翻倍。咱連隊現在就缺這樣的人才!」張會強常給兒子這樣做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