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特殊的老人竟然是兩彈一星的功臣,因為他們,誕生了一部微電影...

2020-12-19 湘湘帶你看社會

近日,以一群特殊的老人為原型,誕生了一部微電影《追夢》。這群老人們的身份很不平凡,他們是「兩彈一星」的功臣們。

《追夢》由上海市老幹部大學微電影研習社志願者浦東項目創作組團隊拍攝製作,它講述了居住在浦東新區上鋼街道的「兩彈一星」老功臣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製出了中國自己的原子彈,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蹟的奮鬥歷史。

15分鐘的微電影濃縮珍貴歷史

《追夢》用短短的15分鐘濃縮了全體研製人員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的經歷,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志向與民族復興緊緊聯繫起來的精神。

微電影《追夢》講述道: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向全世界證明中華民族不是弱者。

1967年6月17日

中國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揚國威、壯軍威,偉大祖國樹起了不朽的歷史豐碑。

1970年4月24日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

原子彈部件的質量部件的質量檢驗要求:間不容髮 慮周藻密 恪盡職守 精益求精,為保證原子彈部件的質量標準,科研設計技術人員堅持復檢連軸轉;核基地的工廠就是戰場高危作業隨時可以奪走生命或者造成終身殘疾;核武器的裝夾零件過程中 需要在密封容器中完成工作室鑽到充入惰性氣體的容器中進行安裝和調試 ,連續作戰就會缺氧窒息......

這些前輩們為造中國自己的原子彈隱形埋名 以身許國,獻了青春獻子孫,幸福中華十億人。在這追夢道路上不僅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有有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倔強,以及亂雲飛渡仍從容的魂魄。」

觀影后,大家被「兩彈一星」功臣們的精神所折服

「追尋先鋒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微電影《追夢》進校園啟動儀式,近日在浦東新區觀瀾小學舉行。這群令人敬佩的老人們與少先隊員們一同參加了升旗儀式。鮮紅的領巾隨風飄揚,莊嚴的隊禮致敬先鋒。「兩彈一星」功臣代表陳福良為師生們作國旗下講話,講述了他們往日進行軍事研究的經歷——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禮堂裡響起的難以熄滅的掌聲;在太空遨遊的東方紅一號衛星播放著的「東方紅」……老一輩科學家的艱辛過往與光輝成就一一展現在大家面前。

創作組成員、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原副區長劉正義為隊員們講述電影創作背景和拍攝的幕後故事。她表示,「兩彈一星」事跡是「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

觀影后,師生們深深地被功臣們身上那種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所折服和感動,紛紛感慨:「兩彈一星」功臣,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浦東的英雄。

因為浦東新區上鋼新村街道居住著這樣令人自豪的功臣,該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踐說道:將深入挖掘本區域紅色資源,讓紅色精神象原子彈、氫彈那樣,通過裂變、聚變而產生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兩彈一星」等寶貴精神財富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老功臣所在社區——濟陽三村居民區書記潘曉研表示,看了《追夢》這部微電影,心潮起伏。作為一名青年幹部,他說道:「自己雖然沒有親歷那個年代,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經常和老功臣們打交道,深深地被他們身上那種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所折服和感動。」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黨鴻辛:「兩彈一星」功臣
    播音員:牛喬飛黨鴻辛(1929—2005) 廣西北流市人,中科院院士、材料機械摩擦磨損與潤滑專家,畢生致力於摩擦學研究,是我國摩擦學學科的開拓者與學術帶頭人、「兩彈一星」功臣。他是「兩彈一星」有功人員,也是我國摩擦學學科的主要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裡,黨鴻辛帶領團隊破解了我國製造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運動機構特殊工況運行的技術難關;他參與了人造衛星的研製,為我國「兩彈一星」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成功研製了數十種性能各異的特殊潤滑材料和民用潤滑材料,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 沉默而閃光的基石 "兩彈一星"功臣馮康的故事
    東方IC供圖  曾任中科院黨組書記的張勁夫在1999年5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一文中寫道:「『兩彈一星』的真正功臣,還有原子能所的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物理學家彭桓武、朱洪元,科學院的數學家關肇直和馮康……請歷史記住他們!」是的,歷史應該記住他們。
  • 萬萬想不到,拍攝一部微電影竟然讓孩子變成了這樣!
    誠然,很多孩子因為一部微電影,得到導演的青睞,成功踏上了演藝道路。但除了這一點,拍攝微電影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1讓孩子學會吃苦二十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課外活動還停留在翻花繩、跳格子、彈彈珠等遊戲上面。如今的時代不比從前。
  • 自編自導自拍自演 溫嶺這群高中生的微電影月底上映
    這部由溫嶺市第二中學高三畢業生陳冠錡自編自導的30分鐘微電影,正在緊張拍攝,預計將在月底與大家見面。從編劇本到招演員,全都一手完成《刺蝟》集合了青春、奇幻、成長等元素,講述了一個平凡的男主角在校園受到欺凌,因為一次意外,他擁有了一項超能力,並使用超能力幫助同樣受到壓迫的女主角。
  • 兩彈一星功臣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是誰?錢學森是他師兄
    聽到這一悲痛消息,周總理差點沒有站住,幸好張秘書扶住了他。原來,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了一個重要實驗事項,他著急回北京分析一組數據。於是他乘了一個加班的小飛機,就在飛機準備在南苑機場緩緩著陸時,距離陸地僅400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出發生機械故障,在1公裡以外的玉米地裡墜毀。
  • 話劇《今夜星辰》首次公演 輝映「兩彈一星」功勳赤子之心
    11月24日晚,由安徽省話劇院創排的話劇《今夜星辰》在安徽大劇院首次公演,「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深厚的家國情懷、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觀眾。  ,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也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今夜星辰》公演 安徽話劇輝映「兩彈一星」赤子之心
    業界「黃金班底」打造不能忘卻的「兩彈一星」功勳話劇《今夜星辰》以郭永懷、李佩夫婦為原型,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科技創新和奉獻精神,以及兩個偉大的靈魂相濡以沫的真摯愛情故事。」研製過程中傑出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也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網絡時代下,這群老人成了社區的「手機老師」 互教互學,他們不是...
    在長沙開福區伍家嶺街道蔣家壠社區就有著這樣一群特殊的「手機老師」,「銀髮一族」的他們不願成為落伍的那一代。今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實地探班,看看老人們的智慧型手機生活。(志願者毛慶喜在教劉爹爹使用微信支付。)
  • 關愛大病兒童公益微電影《遠方不遠》溫情首映
    11月28日,由紫金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公益微電影《遠方不遠》將在南京首映。該片由演員方米淇(曾用名方芳)主演,謝亮執導。厚德」慈善信託真實公益故事改編出品,微電影中三位小主人公的故事,正是眾多困難大病兒童家庭生活的真實縮影。講述了職場媽媽小蘇無意中接觸到公益,從陌生到熟悉,並愛上公益的故事。主人公從助人到自助,在踐行公益的道路收穫了幸福的意義。影片意在喚起全社會對罹患大病的困境兒童及其家庭的關注,匯集全社會的愛心和力量為他們點燃生活新希望,共同推動慈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一部微電影為何讓謳歌「走心」?
    這是謳歌首次觸電產生的效果。】撰文|顏光明、編輯|錢 蕾最近,謳歌首部微電影「不一樣的父親」在「2020 ELLEMEN電影英雄盛典」上首映,在影視界,汽車圈引起不小的反響。這是一部「走心」的作品。讓我想到了「附近美學」的啟示。也就是說,通過一輛車折射出現代父子情感的重構,即從「不一樣」的角度植入「由自我、差異、內面、地方所共同構造的文化理解,最終導致『附近美學』作為一種現代性意識而興起。」
  • 寒冷冬日,金華這一群特殊的高齡老人,因為有她們,足以溫暖!
    不止葉叔叔,社區裡這樣的高齡特殊老人有不少。由金華市開發區社會發展局主辦,天龍南國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承辦的「溫暖夕陽幸福鄰裡」高齡老人關愛項目織起了一張「社區愛心網」,讓愛點滴匯入老人心間。  這幾日,氣溫很低,但志願者們的熱情很高、愛心很滿。她們迎著嚴寒,走進社區空巢老人,以及行動不便、癱瘓、失智失能的高齡老人家中,用守望關愛讓「社區愛心網」更溫暖。
  • 舉起骨頭當火把 這群老人活躍在鼓樓抗疫一線
    家裡的女兒生著病,她交給了老伴兒照顧,因為覺得社區居民更需要她。看到張玉華花白的頭髮,大家經常勸她別逞強,歇一歇。張玉華總是笑著說:「別看我老,現在還能跑,還能為大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經歷過非典,我們上挹江門街道模範西路社區抗「疫」戰線上有一個「特別行動黨支部」,這支行動支部由5名黨員組成,平均年齡71歲,他們大多經歷過當年的「非典」戰鬥,有防控經驗。疫情一發生,這個臨時組建的特殊黨支部就主動投入到社區防控中。
  • 國家一級導演:陸洞元導演的「公益」微電影《樓上樓下》開機
    微電影《樓上樓下》講訴的是某小區因為是老房沒有電梯,為了方便老人及居民上下樓,居民們開始考慮加裝電梯,在這個過程中,業委會、社區工作人員、各居民、物業公司、電梯公司等等人員圍繞加裝電梯,上演了一系列的故事。
  • 上海交通大學在滬發布「我和我的學校」微電影
    與會嘉賓一同觀看了「我和我的學校」微電影。「心之所向是初心,行之所往顯擔當。」在上海交通大學,永遠有人年輕熱血,青春的面孔年年更迭,但追逐理想的信念不變。  錢學森是交大1934屆機械工程系校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一生秉持「初心為國、科學報國」的使命,為中國航天事業奠基,為人民安穩生活奮鬥。艱難歸國路,滿腔赤子情,他的愛國豪情與科學精神隨飛彈與火箭搏擊長空,也如燈塔之光照進交大人心田。許左是原創話劇《錢學森》中錢學森的扮演者。
  • 一部微電影蘊含難以言說的感動
    該校微電影社團用鏡頭記錄下老師們日常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感動了廣大師生和家長。 2020年,關山中學組建了微電影社團。社團輔導老師和學生經過商討之後,決定拍攝《一起走過的路》。這部校園微電影,還原教師一日工作的常態。
  • 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續寫核工業新輝煌
    一、「兩彈一星」精神激勵核工業人勇往直前20世紀50年代,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面對當時的國際形勢,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果斷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短短十餘年時間,「兩彈一星」從構想變成現實,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徵途中創造的人間奇蹟,充分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 微電影《龍頭》:從象徵和對比手法,去探究中國人的生死觀念
    導語《龍頭》這部作品很難去找到一條準確的線,可以說,在這個僅僅二十多分鐘的微電影中本來就不存在一條完整的線。作為一部作家電影,《龍頭》具有非常多的象徵意義。不同我們通常在影院中看到的電影,在整部影片中,你會發現沒有情節可言,給人一種零散的感覺,摸不著頭腦。但是作為一部作家電影,本身的著重點就在於從這些零散的片段中,去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
  • 電影不是越長越好看,盤點世界級的微電影,最後一部編導生必看
    近些年來影視行業流行微電影創作,同樣是運用視聽手法,用最短的時間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其實這種藝術形式很早之前就出現了,很多國際大獎也都有微電影短片內容的獎項,今天,來給大家盤點幾部不得不看的幾部微電影。
  • 微電影《月光影院》在青巖開機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戴金松 胡苓) 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8月10日,由中共花溪區委宣傳部出品的微電影
  • 微電影《一個桶》:手機拍攝微電影,是噱頭還是手機拍攝的引領
    《一個桶》中,「去事件化」的設計,實際上將影片的內容分好了主次,主要內容是展現「桶」,它是一個情緒載體;次要內容是孩子回家的事件,因為這個事件沒有顯著的意義,它只是為抒情提供了環境和背景。幾分鐘的微電影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這將會是今後微電影導演要思考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