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技術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冷兵器基本已經被淘汰了,但有些人頗為懷念古典時期的熱血與浪漫,仍然會將冷兵器當做一種興趣來研究,刀槍劍戟以及弓箭等都有很多人感興趣。
那麼,古典時期,最強、最實用的近戰冷兵器是什麼呢?這個其實基本上沒有爭議,是長矛!
不是什麼花裡胡哨的冷兵器嗎?不是,就是樸實的長矛,以長矛為代表的這種長柄刺殺用冷兵器被稱為「百兵之王」。
這裡先說說長矛和一般的槍、槊、鈹之類的區別,雖然有說法是這些武器的區別是有型制上的差異,例如矛與槍差異在頭端樣式,矛與鈹差異在接柄的方式,但是,長矛和它們最明顯的差異是在長度上。
長矛其實正式名稱稱為長柄槍比較好,一般的長柄槍長3至6米(不過根據市川定春的《武器事典》,中國的歷史上以矛來稱的長柄武器最長有到5.6米,以槍來稱的長柄武器最長有做到8米的長度,隋唐之後矛槍混稱不做區隔),這個長度可能超過的大家想像吧,你想想長達6米的冷兵器,這個可能在影視劇中都不常見。這種武器操作起來方便嗎?
這個想都不用想,不方便,用6米的長槍,你就別想什麼花裡胡哨的打發,比如舞個槍花什麼的了,這種武器的使用方式基本就是一招,向前戳刺。那這一招有用嗎?當然有用!
尖端武器戳刺能產生強大的殺傷力,你恐怕是原始人就能認識到的,也正是因此,人類發明了槍矛這種戳刺類的冷兵器。近戰冷兵器說實話,大體就分三個類型,一是刀劍這種以刃進行殺傷的;二是槍矛這種以尖頭戳刺為殺傷的;三則是以錘棒這種鈍兵器。
這些武器中,唯一能做的很長的,也就槍矛了,其它兩種要是做太長,那基本就沒什麼可操作性了。
長有用嗎?當然是有用的,古語就說了:一寸長一寸強,武器越長那攻擊的範圍就越大。長矛就是如此,長矛首先很長,所以攻擊範圍大;其次殺傷力也很強,別看只有戳刺的一招,但是這一招是殺傷力最強的招式,要是想打擊有鎧甲防禦的敵人士兵,戳刺是最有效的,刀劍這種以劈砍為攻擊方式的兵器,在破甲的時候遇到的阻力為特別大,對抗重甲敵人處於絕對的劣勢。
無論是在古代的東方還是西方,長矛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冷兵器,西方那些著名的方陣,冷兵器中的絕對主力都是槍矛,長矛兵在古代絕對是古代最有效的兵種。長柄兵器進入戰場,除了車兵與騎兵使用之外,在步兵使用中亦很廣泛,方陣中的長矛兵是接續在盾牌步兵後面,利用盾牌與盾牌之間的空隙進行突刺。
步兵對抗騎兵,除了使用火器和弓箭外,排成緊密的方針,用密集的長矛刺殺幾乎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註:白杆兵,明朝女將軍秦良玉成立的一支軍隊,因持白杆長矛(長槍)為主的軍士而得名,在渾河之戰中血戰八旗,打得努力哈赤大為震動。
註:瑞士長矛兵,歷史上最著名的僱傭軍團體,14世紀開始威震歐洲,瑞士軍團組成使用長槍來擊退騎士的進攻並席捲敵兵的方陣,用斧槍、長劍、匕首來進行近身戰鬥。
註:西班牙大方陣,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時期西班牙軍隊的一種軍事單位,講求長槍兵與火槍兵的互相配合
長矛的實用性是非常強的,中國南北朝時期,戟、戈等長兵器基本都被淘汰了,軍隊士兵大規模製式使用的長兵器漸漸就只剩下槍矛類的了。歐洲也一樣,自14世紀開始,步兵使用長矛和斧槍(一種瑞士人特有的冷兵器,槍和斧頭的合體,中國一般翻譯成「瑞士戟」),這導致封建騎士迅速衰落。
冷熱兵器交替的時候,通常火槍兵和長矛兵配合使用,當時已經有了使用火繩槍的槍兵隊,而因為火槍為單發射擊之故,在射擊與射擊間容易受到敵方步兵與騎兵的突擊,在敵方突擊時僅有槍託做為防身鈍器的火槍兵太過於無力。因此當時的火槍兵身旁常有手持長槍的槍兵負責保護。
一直到刺刀發明(關於刺刀,中國方面最早的文獻記載為1606年,何汝賓《兵錄》的銃刀,而西方首次出現在17世紀法國巴約訥(Bayonne)的一場農民爭執中。當時的農民將小刀插入來福槍槍口內,用以襲擊敵人,到了十八世紀時,插座式(Socket)刺刀出現,是由火槍槍管的右橫方突出的類型,這是因為當時的火槍為前裝式,進行裝填彈藥時不會干擾),有了刺刀,火槍兵也有了強大的近戰能力,能單獨在近戰中對抗敵人的騎兵和步兵,於是開始有國家編制出全員皆為火槍兵的部隊,大幅提升戰力。
這個時候開始,長矛也漸漸被淘汰了,而到了今天,就連刺刀,很多國家都已經取消了。
圖文分享自網絡,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