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農曆庚子年到了,感謝大家對以史為鑑的厚愛和關注,在此以史為鑑給大家拜個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有鼠不盡的財運,鼠不盡的健康運,鼠不盡的平安運!
說起過年,中國有史以來的記載可以說非常多,過年的歷史最早也可以追溯至幾千年前了,根據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文獻的記載,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指定天幹地支,確定甲子紀年法,然後確定「歲」在那一天開始。這就是最早的「春節」了。
「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盤古王表》
到了夏商周的時候,春節的日期並沒有固定下來,而是隨著曆法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
夏朝的時候以一月為一年的初始,也就是所謂的正月,一月初一就是歲首;
商朝取代夏朝後,改動了曆法,一年的初始改成了十二月,十二月為正月,十二月初一就成了歲首;
到了周朝時期,又提前了一個月,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一年的歲首又變成了十一月初一;
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再次修改曆法,把一年之始又雙叒提前了一個月,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十月初一成了歲首。
秦朝的統治雖然很快就結束了,但是劉邦建立的漢朝依然延續了秦朝的曆法,也延續了十月初一過歲首的曆法。直到了漢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馬遷與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上書漢武帝,認為沿用秦代的顓頊曆已經不合時宜了,"宜改正朔"。
漢武帝認為更改曆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徵求百官的意見,當時的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各種專業博士們都表示同意後,漢武帝才下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有了聖旨,司馬遷等人召集了全國二十多位專家學者,最後制定了十餘部曆法供皇帝選擇。
漢武帝經過嚴格篩選,最後採用了治歷鄧平所制定的曆法,並且舉辦了盛大的頒歷典禮,為了表示改曆法是天地正統,漢武帝還一併修改年號為太初元年,鄧平歷也被稱為《太初曆》。
太初曆恢復了夏朝過歲首的說法,為一月一日為歲首。這一曆法在漢代使用了一百多年,王莽篡漢後再次修改為殷商時期的說法。直到唐代,才最終確定修改為夏代的說法,以一月一日為歲首。日漸完善的曆法也被稱之為夏曆。
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直至今。直到1970年以後「夏曆」才改稱為「農曆」,家裡有老人的朋友應該還可以聽到老人說農曆的時候偶爾會說夏曆如何如何,根源就在這裡了。
歲首,如今我們稱之為過年,古代則一般稱之為元日。
比如王安石著名的詩詞《元日》就描寫了宋代過年時期的盛況,又是放爆竹,又是喝屠蘇酒,還要把舊桃符換成新桃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朝的時候,也叫做元日,每年正月初一的時候,皇帝要給王公貝勒等賜宴,稱之為「元日宴」。《清史稿·志》記載:「元日宴,崇德初定製,設宴崇政殿,王、貝勒、貝子、公等各進筵食牲酒,外籍王、貝勒亦如是。「
那麼如今常用的春節二字,是什麼時候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呢?
」春節「其實是1914年才開始作為農曆新年的稱呼正式使用,距今也不過107年的時間。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中國封建王朝至此終結,孫中山先生決定從1911年開始採用民國紀年,全國曆法都使用西方公元紀年法,1912年1月1日稱之為」新年」,還規定老百姓只過新年,不過春節。
但是這種一刀切的做法讓以夏曆計時上千年的老百姓一度無法適應,也引起了極大的逆反,一度是你規定你的新年,我過我的年。於是到了1914年,當時的政府又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稱之為「春節"。
從這一年開始,才出現了「春節」二字,中國人民才真正開始了過春節。
到了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上,來自全國的代表們一致通過了沿用公曆紀年法,並把每年的1月1日(陽曆)稱之為元旦,每年的正月初一(農曆)稱之為春節固定下來。
這才是為啥中國人過了五千年的年節,但是只過了107個春節的原因了。
祝大家庚子年春節愉快!給您拜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