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個成語,叫做「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就是來形容農民下地幹活的時間的。以前是牛耕時代,農民幹活不起的早的話,農活就不能很快地幹完,白天就那十幾個鍾,而且農活比較磨時間,農民為了多幹活,都是起早貪黑的。
還有一個成語,是形容農民幹活的姿態的,叫做「面朝黃土背朝天」,很形象很貼切。但是已經是過去式了,現在有的地方農村機械化程度很高,不用再起早貪黑的幹活了。不過有的老輩農民還是保持著勤勉的好習慣,比如我的父母,每天早起早睡,不用鬧鐘到時間自然會醒。
作為農村孩子,對農民的了解,我還是頗有感觸的。就像題主問的,農民幾點下地幹活,幾點回來,吃飯怎麼解決?各地農民的作息時間因為習俗,可能會不一樣,但大體上差不多。就像以前麥熟的夏季,我們早上四五點就要起床去上麥田割麥,那時候不說大型聯合割麥機了,連個手扶拖拉機帶的小型割麥機都沒有,全靠人手一把鐮刀。
我小時候貪睡,但父母早起喊起床還是很聽話的,迷迷糊糊地跟著父親去村南邊麥田割麥,天還是黑的,不過也麻麻亮了,一路哈欠連天地到地頭,然後割麥割到八點鐘的時候回來吃早飯,吃完早飯繼續去麥田割麥。這就是我們以前夏收時上地幹活的時間,中午還是回來吃飯,我母親會提前回來一個鍾做飯。下午放工回來,一般天都黑了,農民幹活不看時間,這正好應了那句成語「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但也有例外,比如犁地的時候,一般中午就不回來了。以前牛耕地,父親要跟著牛的後面掌控犁子,一天到晚的早來回跑不知道多少,折算下來恐怕也有十幾裡地的腳程了吧?累的走不動路,乾脆就中午不回去,有母親或者我來送飯,我們老家人不喜歡吃冷飯,對胃不好。後來家裡有了手扶拖拉機,幹活更累,因為手扶拖拉機跑得快,人要跟上趟就得大步走。後來父親幹不動了,我來接班了,年輕人冒失,喜歡速度快,一天犁地要比父親多很多,但是不敢歇氣,一歇氣就不想動,吃中午飯肯定還是地裡。
父母以前幹農活是吃熱飯的,記得小時候看父母犁地,母親先撒肥料,我們老家農民撒肥料和犁地同時進行,母親撒完了父親才犁了幾趟地。我和他們不同,幹活圖快,然後中午吃飯的時候休息一下。因為來回跟著手扶拖拉機跑,渴的快餓的也快,我就會上地帶上開水、啤酒和方便麵啥的,有時候也有餅乾、火腿腸。渴了餓了就喝水吃方便麵。
現在回頭想像,自己家有14畝地,都不知道春播夏收秋收都是怎麼熬過來的,農業勞動太累人太折磨人了,農民很苦,在幹農活的時候,都是將就著隨便吃喝一口,把汗水撒在土地上,收穫的糧食卻賣不上價。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