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兒女神Miss劉(個人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任何一個父母,都會做到愛子心切,為其謀深遠。想要做他們未來道路的開闢者、引領者,竭盡全力為他們清除障礙。
但養育孩子從不是一件易事,父母常常處在崩潰的邊緣,情緒、言語、肢體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的。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希望每一位父母都不會後悔,日後為自己的衝動買單。
孩子哭訴「我不想輸」父母別沾沾自喜,不是好勝心,是逆商的顯現
「抓鴨子」這個遊戲一時興起,備受小朋友的喜歡,布丁的媽媽也在朋友圈曬出孩子玩遊戲的過程,可不同的是,布丁卻在哭。仔細聽來,布丁一直嘟囔著「我不想輸」。
「抓鴨子」這個遊戲是一個思維言語類遊戲,對反應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五歲的小朋友在父母面前自然會是弱者。孩子一句「我不想輸」,不是他多麼想贏,而是他輸不起。
有些孩子得到父母過度的保護,沒有經歷過挫折,一點不如意不順心就情緒失控,比如:
玩遊戲時輸了:就會耍賴說「不玩了」;
拼好的拼圖亂了:第一時間就只會哇哇大哭;
和大人比賽:大人不能贏,只能逗孩子輸給他。
這些都是孩子缺乏逆商的表現,父母別再不當回事了。
父母的這三句口頭禪,摧毀孩子的逆商
各項研究報告顯示,言語暴力比肢體暴力更恐怖,更易戳中人心,擊中要害。很多父母認為火起的時候,我不動手還不能動動嘴嗎?但從未思考過言語攻擊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創傷,留下「心理陰影」。
一.你能笨成這樣,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誰像你一樣。
父母看到孩子的考試成績,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能笨成這樣,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誰像你一樣」。如此粗狂的言語一出口,不知道孩子內心會是多麼絕望。
如果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回擊父母,拿自己父母與其他的家長作比較,你會不會心中不悅,罵他不孝,那麼既然如此,又何必語出傷人。
二.什麼也不會弄,幫倒忙,起開我自己來吧
大多家長看到孩子做事情做不好的時候,第一想法很難是鼓勵幫助,常常是呵斥:「什麼也不會弄,幫到忙,起開我自己來吧」。
這樣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是打擊是否定,只會是讓孩子不敢嘗試新事物,對困難失去挑戰的勇氣,只會是「望而卻步」。
三.你的父母都這麼優秀,可你到底是隨誰了呢
父母如此優秀,孩子怎麼這樣,隨誰了的這個觀念本身就不正確。沒有誰一出生就會是個天才,心智和機體都是不斷發育成長的。各位家長最初不也只是個一事無成的孩子呀,用自己的現在和孩子做比較未免太多幼稚。
每一個人都是在困難中磨礪出來的,孩子更多的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並不是否定和打擊。
孩子的逆商培養「迫在眉睫」父母不要「掉以輕心」
事實和經驗告訴我們,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挫折會是人生中的「珍寶」,沒有人可以躲避它,只能接受適應。但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孩子能不能掌握這項能力,取決於父母的教育。
一.正確認識失敗是「前提」
父母要讓孩子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有成功的同時就必然又失敗,並且失敗不是偶然事件。取得成功是因為自己的努力,不能意味著沒有失敗的風險。
面對困難,不要呵斥、否定孩子,及時地鼓勵和引導可以提高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增強挑戰失敗的毅力。
二.親自體驗失敗是「關鍵」
很多孩子小時候沒有失敗的經歷,那是因為父母的保護,在孩子可能遭遇失敗之前,父母就提前幹預指導了。父母的大包攬,讓孩子沒有失敗的機會。
零概率的經驗,讓孩子接受了萬事勝意的現狀。倘若真的遭遇失敗,孩子是不能夠接受和面對的。那麼讓孩子親自感受失敗就很關鍵了。
三.再次挑戰失敗是「決定」
不可否認「失敗」是人生的強敵,它總能輕而易舉地把人擊退,可萎靡不振不是解決的態度。失敗面前退縮、輕生的悲痛結局背後是父母的不重視。
父母要承擔起引導者的身份,鼓勵孩子越挫越勇,參與引導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也要積極樂觀地調整孩子情緒變化。
父母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父母不能替代孩子走完人生的路。要懂得放手讓他們去經歷困難和挫折,否則負面影響會更大。這也就是大家提到的逆商培養,逆商才是孩子未來有效的競爭力。
可大多父母忽視了這一點,更不知道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如今社會的發展,為各位家長提供了更多選擇,《12冊兒童逆商培養繪本》這本輔助書,或許可以幫助到各位父母。
這套繪本共十二冊,有不同的故事主題,根據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編寫,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生動形象的卡通故事情節,助力孩子獲取戰勝困難的思路。
為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也配有視頻故事,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可以滿足親子共讀的需求。提高孩子的逆商培養才能自如地應對失敗、困難和嘲笑。
ps:本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