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2020-12-14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二戰末期,希特勒對柏林實行了「克勞塞維茨計劃」。

這個以普魯士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命名的計劃,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焦土政策」。在蘇軍抵達柏林城前,德軍儘可能地毀壞了柏林城外所有的可用資源。而柏林城內保障人民基礎生活的設施,也被德軍毀滅了大半。

那麼,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為什麼還要實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

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但實際上,焦土政策的實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二戰中進攻的德軍)

一、蘇聯在莫斯科擁有成功案例。

1941年6月,德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集結大軍向蘇聯發動了進攻。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德國軍隊連續攻克基輔、明斯克等重鎮,迅速深入了蘇聯國境上千公裡。而蘇聯軍隊則節節敗退,軍心渙散。不久後,德軍各個方面的部隊都開始朝莫斯科進發,蘇聯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

對於蘇聯來說,莫斯科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為了捍衛國都,史達林下令實行了「堅壁清野」戰術。在德軍抵達之前,蘇聯軍隊將莫斯科近郊的居民全部轉移入城中,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就連樹林也被砍了個精光。總而言之,史達林的目的就是要讓德軍在抵達莫斯科城外後,得不到任何可以利用的資源。

1941年的冬天,是莫斯科近三十年中最寒冷的一個冬天。當地的平均氣溫低至零下30度。在希特勒的計劃中,莫斯科本來應該是在冬天到來前被德軍攻陷的,因此他根本就沒有給部隊準備過冬的棉衣。

在寒冷無比的氣候中,德軍只能咬著牙堅持作戰。但由於史達林早早將莫斯科周圍的一切資源毀滅,德軍根本無法獲得任何可供點燃的物資。

最終,德軍在莫斯科敗北。這一仗也成為了蘇德戰爭中的分水嶺。

莫斯科的失敗給了希特勒一個深刻的教訓。在他看來,自己的計劃其實並沒有錯。只不過遇上了莫斯科難得一見的寒冬。再加上史達林的焦土政策確實起了作用,才導致了德軍的最終的失敗。

所以當後來蘇聯軍隊兵臨城下時,希特勒才會選擇實行焦土政策。他本來指望著讓蘇聯得不到補給,拖到援軍的到來。但最終這一切並沒有能實現。

(蘇德戰爭)

二、德軍仍有數百萬軍隊。

1945年,德軍各線戰場上至少還有200萬軍隊。在柏林城內,希特勒招募了大量的新兵甚至是民兵,其總數達到了80萬人。不過,這支部隊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其中還有不少是不到18歲的孩子。相比於蘇聯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紅軍相比,這支部隊顯然是不夠看的。

當然,希特勒也沒有指望著用這支部隊戰勝蘇軍。除了在西線戰場和柏林的軍隊外,當時德軍還有30萬部隊在庫爾蘭地區,有近50萬部隊在捷克斯洛伐克,在南歐方向還有大約20-30萬人。而在匈牙利和奧地利方向,德軍還有一支幾十萬人的黨衛軍裝甲部隊。

所以在希特勒看來,德軍並非是敗局已定。如果能實行焦土政策,再利用柏林城中的部隊拖延蘇軍。那麼當德軍部隊回援時,蘇聯的處境就相當危險了。

(柏林戰役)

三、希特勒是個善於賭博的狂人,絕不會服輸。

我們知道,希特勒雖然是個戰爭販子,但也是一個相當有能力的強人。他生命裡的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帶有賭博的性質。

比如在1933年上臺後,希特勒無視《凡爾賽條約》,大力發展重工業,這就是在賭英法兩國會繼續採取綏靖政策,不會出來幹涉。

明明有拿破崙遠徵莫斯科失利的例子在前,希特勒仍然沒有給德軍準備棉衣,這就是在賭德軍能在冬季來臨前拿下莫斯科。

1944年,德國國內反戰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甚至希特勒還遭到了暗殺。但他卻堅持自己的政策,始終拒絕和平。這就是在賭德國人在一戰中失敗,憋著一口氣,一定不會發生一戰末期國內鬧起義,把統治者趕下臺的情況。

而在最後的柏林戰役中,希特勒堅持使用損人不利己的焦土政策,同樣是一次巨大的賭博。一旦蘇軍被拖入僵局,庫爾蘭集團軍就能作為一把尖刀,直接捅入蘇軍的後心。到時候東線戰場的形勢就會出現重大轉變。

希特勒的賭博,總是時而成功時而失敗。只不過這次他在柏林賭輸以後,就再也沒有了翻本的機會。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

相關焦點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蘇德邊境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德國坦克,鋼鐵的履帶滾滾向前,此時還沉浸在夢中的蘇聯士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成為了德軍俘虜。
  •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先進攻蘇聯,反而先進攻英法兩大世界霸主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之後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不過英法兩國雖然對德宣戰,卻是宣而不戰。這兩個國家眼睜睜看著波蘭被德國滅亡。在德國滅亡了波蘭之後,這兩個國家都以為德國會進攻蘇聯,因為蘇聯當時也參與瓜分了波蘭。
  • 二戰時期,為何蘇聯沒有首先進攻德國,原因其實很簡單
    德國和蘇聯在二戰前干係非常友愛,由於兩邊都面臨著相像的國外布景,相互息息相通,配合交換借鑑產業常識,兩國在產業程度上都獲得非常大的進步。 二戰首先後,勢如破竹的德國戰績逐日劇增,野心日益伸展的他將眼力放到關數目壯大的蘇聯,如許才氣真正統治歐洲。
  • 第二次世界大戰:柏林戰役蘇聯攻佔德國首都
    ,進入德國,開始計劃對柏林發動進攻。美國將軍德懷特·艾森豪認為沒有理由為最終陷入戰後蘇聯佔領區的目標而蒙上損失。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可能急於擊敗其他盟國到柏林,以便獲得德國的核機密。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敗給蘇聯,並不是因為天氣
    博克在此電中認為部隊傷亡嚴重,無法攻佔莫斯科。他一個字也沒有提天氣。哈爾德在日記中同樣將進攻莫斯科失利歸咎於部隊傷亡重大,也一個字沒有提天氣。零下30度的嚴寒是12月5-6日才降臨莫斯科地區的,而在前一天即12月4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經下達了撤退命令! 許多崇拜德國的人,將德軍戰敗說成是蘇軍的兵力優勢。
  • 德國戰敗已經註定,為什麼還要不惜損傷30萬士兵進攻柏林?
    1945年4月16日,蘇聯集結了三個方面軍250萬大軍,對德國首都柏林發動了進攻,這也是二戰蘇聯對德國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一個月後,蘇聯以付出30萬人傷亡的代價最終佔領了柏林,然而那個時候德國的失敗已經註定,那麼為什麼蘇聯還要派出數量如此龐大的部隊強攻柏林
  •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強攻柏林,以至於讓30萬士兵送死
    事實上,德國高層中已經出現了投降的聲音。當時的德軍後勤補給,已經被完全切斷。哪怕蘇聯人不進攻,他們也堅持不了太久。並且儘管德國仍有80萬軍隊鎮守柏林,但這些士兵大都是剛剛招募的新兵,甚至還有不少老弱殘兵,他們肯定守不住柏林。只不過,德國更希望向美英投降。畢竟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德國和美國、英國顯然要更為接近。
  • 第二次世界大戰莫斯科戰役在嚴冬和增援的幫助下,蘇聯擊退了德國
    莫斯科戰役於1941年10月2日至1942年1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年)。經過幾個月的攻擊和反擊,德國軍隊試圖攻佔莫斯科,蘇聯的增援和俄羅斯嚴冬對德國軍隊造成了傷害,幫助挫敗了德國的計劃,使德國軍隊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一大批,他們為什麼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上個世紀隨著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二戰剛爆發的時候英法對德國採用綏靖政策一味放任德國,導致了最後德國不斷壯大,佔領波蘭之後德國並沒有得到滿足。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德國很快就向其他歐洲國家發動了進攻,其中就包括英國和法國,在短時間之內德國就佔領了西歐,法國投降,英國被迫退回英吉利海峽另一側的本土,繼續與德國周旋。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歷經無數磨難的蘇聯紅軍,終於在1945年4月逼近了柏林,此時距離蘇德戰爭已經是第五年了,只要攻克了柏林,德國這個法西斯國家就會徹底滅亡。然而此時還不到勝利的時候,如果蘇軍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攻克柏林這個納粹德國的黑色心臟,將勝利的旗幟插在德國統治象徵的國會大廈上。
  • 在與納粹德國全面開戰前,蘇聯為什麼一定要大舉進攻芬蘭?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然而在全球目光集中在納粹德國與西歐諸國身上的時候,蘇聯卻在1939年11月30日大舉進攻弱小的鄰國芬蘭,史稱「蘇芬戰爭(冬季戰爭)」。蘇聯的綜合國力遠勝芬蘭,但蘇軍在蘇芬戰爭中卻打得一塌糊塗,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蘇芬戰爭還導致蘇聯在國際輿論中陷入被動,間接影響了對納粹德國的備戰。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大舉進攻芬蘭呢?芬蘭以前是瑞典的殖民地,在宗教改革時期逐漸形成了民族意識。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蘇聯的「冬天」戰勝了德國嗎?
    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寒冬天氣成為了阻擋德軍裝甲部隊進攻的「神器」。也有人認為,如果不是蘇聯的冬天那麼冷的話,或許德國早就佔領了蘇聯全境。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可信度呢?實際上,冬天只能算是輔助角色,而並不是CARRY。
  •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不進攻蘇聯?反而要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老周摘要:二戰期間,日本和德國是盟友,在德國進攻蘇聯,特別是在1941年下半年,蘇聯最為困難時,如果日本出兵進攻蘇聯,很可能就會將蘇聯徹底打敗,為什麼結果日本不但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 二戰前,德國就制定了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何還是敗給了蘇聯
    一、巴巴羅薩計劃的進攻時間出現了調整。 在原計劃中,德軍本來是在1941年5月就會向蘇聯發起閃電襲擊。然而當時發生的幾件事卻導致了計劃時間推遲。 1941年5月上旬,德國同英國之間的不列顛空戰已經基本接近尾聲。
  • 二戰時期,在莫斯科會戰中,蘇軍為什麼能擋住德軍的進攻?
    同時,由於大量有生力量的損失,德軍在接下來的穿插突進中幾乎如入無人之境,德軍可以迅速佔領各大戰略要點,處於懵逼狀態下當局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根本沒時間進入戰爭動員,兵力完全沒有展開,剛剛開始有點抵抗,在德軍的進攻下,就不得不宣布向德國投降。
  • 曼施坦因一生之憾:進攻蘇聯計劃,成為旁觀者
    曼施坦因計劃的成功讓德國的當權者徹底瘋狂了。1941年初,德國元首向高級軍官發放了大筆的錢財,籠絡德軍內的大佬,說話也撿好聽的,稍微有點理智的人都知道,這個狂人肯定有另有所圖。但德國陸軍司令部卻在金錢和權力中迷失了,很快在元首的授意下,制定了一個在1941年進攻蘇聯的計劃。
  •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幫助德國打蘇聯?這四點是關鍵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幫助德國打蘇聯?這四點是關鍵 1941年10月,德軍170萬軍隊開赴莫斯科,蘇軍緊急應戰,歷時3個多月的莫斯科保衛戰打響了。
  • 二戰:德國進攻波蘭前,波蘭元帥為何敢叫囂三天滅亡德國?
    為何呢?首先德國在進攻波蘭之前,軍事實力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雖然德國先是吞併了奧地利,然而當時奧地利的政局不穩,德國是乘虛而入,扶持了傀儡政權,傀儡政權當然視希特勒馬首是瞻,吞併奧地利德國基本上沒動用什麼軍事實力,捷克斯諾伐克並不算是一個能與波蘭相提並論的小國,吞併它德國自然也並未傾巢出動,軍事實力自然有所保留,接下來德國才進攻的波蘭,所以從德國進攻波蘭之前的戰役看德國的軍事實力
  •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成片凍死,那他們為何不去搶劫物資呢?只能說蘇聯...
    二戰時期的戰爭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其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就是莫斯科保衛戰了,在這場戰役中,德國軍隊傷亡慘重,蘇聯可以說是大獲全勝,成功擊退了德國軍隊,打破了德國軍隊戰無不勝的神話,並且蘇聯軍隊從此獲得了巨大的信心。
  • 蘇聯喪失兩個方面軍仍能戰鬥,為何德國覆滅一個集團軍就完蛋了?
    「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德國已經在1939年閃電襲擊了波蘭,隨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攻下了波蘭全境。1940年4月,德國逼迫丹麥投降,並在此後兩個月內佔據了挪威全境;5月10日,德軍同樣以閃電戰方式進攻法國、比利時等國,並在6月22日迫使法國接受「和平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