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被捕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話一針見血

2021-01-08 舊時樓臺月

清朝末年由於統治者抱著天朝上國的思想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從此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潮流,在世界各國都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還停留在農業社會。

之後,英國因為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英國便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最終爆發了鴉片戰爭,從此清政府走上了被剝削的道路。

之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便開始爭相進攻中國,想要在中國分一杯羹,中國逐漸淪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了列強攫取利益原料市場和商品傾銷地。

值此危難關頭,一批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危亡四處奔走呼喊,其中包括1898年推動了戊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

當時正準備參加科考的考生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十分憤怒,於是在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的組織下,當時在北京參加科考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給皇帝,提出在國家危亡時刻理應變法圖強的主張,後來被稱為「公車上書」。

當時朝廷上頑固派的勢力十分強大,在他們的阻撓下,舉子們的上書並沒有到達光緒帝的手中。後來,康有為和梁啓超在見到皇帝後,講述變法圖強之好處,終於光緒皇帝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實施了變法,而這便是後來著名的"戊戌變法"。不幸的是,由於頑固派的勢力太過強大,變法僅僅持續了百天,就被慈禧太后扼殺。

事情敗露後,變法支持者被趕盡殺絕,康有為和梁啓超逃亡日本活了下來,但是有六個人卻被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他們推動了戊戌變法,為國家復興不惜獻出生命。在變法失敗後,他們在反對派的鎮壓下奔赴刑場,然而此時周圍的百姓卻在歡呼雀躍。百姓在面對革命者赴死之時,為何不是惋惜憤怒,而是十分高興,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魯迅先生一語便說出了這個原因。

戊戌變法過程

康有為、梁啓超組織了上書,在上書中,他們提出了拒絕籤訂條約、變法圖強、引進西方先進思想,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及建立西式軍隊等一系列主張。然而,光緒帝並沒有看到這次的上書。

上書失敗並沒有打消康有為、梁啓超變法圖強的想法,他們假借孔子思想來為自己宣傳造勢,他們創辦了報刊學會擴大影響,吸收更多有識之士加入他們擴大規模,在社會上營造了變法圖強的氛圍。

終於,在兩年之後的冬天,康有為等人在光緒帝的召見下入宮。康有為向光緒帝講述了他們的想法,最終光緒帝被他們說服了,在與頑固派一番辯駁之後。1898年6月,在維新派的主持下,變法開始了。

因為當時清王朝的情況以及十分危亡,為了最大限度的儘快擴大影響得到變法成效,變法進展速度很快,然而維新派的變法遭到守舊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戊戌變法失敗了,維新派被他們趕盡殺絕。

九月二十八日,戊戌變法進行了百日便宣告失敗。戊戌變法的六位主要成員被下令處以斬刑。其實,譚嗣同是有機會逃到日本活下來的,但是他認為如果可以喚醒麻木不仁的百姓,如果自己的死能夠喚醒民眾讓接著支持變法,使國家富強,那麼自己為變法做出的巨大犧牲就是有意義的。

慈禧太后將處置地點設在菜市口,是因為這裡人多口雜,慈禧太后想要借他們殺雞儆猴以儆效尤。當時圍觀處刑的百姓很多,這些人都是來看熱鬧的。

百姓看著維新派的赴死面上是歡呼雀躍的,心裡是麻木不仁的,他們的死並沒有什麼作用。其實也不難理解,百姓們早已在清政府的思想禁錮以及重重壓迫下失去了思想的本能,在面對當時統治者的剝削,他們只能麻木不仁的活著。至於變法圖強,那是肉食者該考慮的事情,與他們無關。

魯迅先生的評價

在魯迅先生的一篇作品《藥》中,他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諷刺了統治階級和老百姓,這些人他們沒有看到革命者的犧牲,而只是看到了他們死後的人血饅頭,這是多麼的諷刺啊。

魯迅先生是這樣看待老百姓麻木的態度的:走在社會前列的人,總是要被無知者排擠、殺戮的,中國人向來如此。維新派看到了國家的落後,看到了原來的泱泱大國在西方列強的打壓下逐漸沒落,於是他們忍不住了。

他們上書皇帝變法圖強,想要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然而沒想到守舊頑固派只顧自己的利益,沒有看到國家的未來、老百姓覺得政治生活太過遙遠,他們就是無知者,排擠、殺戮社會的先驅者。

其實,百姓麻木不仁的伏筆早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已經埋下了。清朝建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堵住百姓都悠悠之口,大搞「文字獄」,對老百姓的思想與文化進行嚴密的控制,以鞏固清朝的統治。

因此當戊戌變法發生時,統治者說什麼就是什麼,說他們是亂臣賊子那他們就是,老百姓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的思想已經被清廷束縛。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維新派的變法思想離老百姓的生活太過遙遠,在他們眼裡,這樣的變法無非就是換一個王朝 而他們困苦的生活是不會變的,甚至可能因為戰亂而變得更加悲催,所以他們麻木不仁。

相反,如果可以很好地掌控他們的心理,那麼變法也是非常簡單的,就比如說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統治者只是畫了個平均土地的大餅就有無數農民前僕後繼加入了他們。

如果戊戌變法也可以深入了解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將變法思想滲透到老百姓的願望中去,那麼戊戌變法將會更加接地氣,也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也許最後並不會僅僅進行了一百天就走向了失敗。退一萬步來說,即使還是失敗了,恐怕百姓也會為他們哭上一哭,他們的犧牲也是可以喚醒民眾的。

相關焦點

  •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大清將亡的架勢儘管早已有所徵兆,但是在戊戌六君子赴死的刑場上,愚昧無知的百姓依然沉浸在大清朝所虛構出來的富庶之中。自清軍入關,漢人政權從來沒有放棄過奪回屬於自己的江山,無數有識之士和人才一直都在冒著種種風險呼籲大家趕走異族。
  • 魯迅一句話,道破晚清百姓世界觀:戊戌六君子罪有應得
    他們認識到,要改變晚清這種恥辱局面,必須通過改革打造出一批先進的國人,於是有了以戊戌六君子為代表最為突出的維新派。然而,他們的結局卻非常慘烈,但是讓人更加痛心的,是此時清朝民眾的反應。同年9月,譚嗣同、康廣仁等「戊戌運動」六君子被押往菜市口執行死刑。戊戌六君子中的康廣仁在就義前高呼:「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而中國強矣。」愚昧與否慈禧利用戊戌六君子樹立了一個榜樣,那就是參加維新改革的人都是這樣的下場。當時,行刑現場周圍有很多人,大家都來看熱鬧。
  • 為何戊戌六君子處死時,百姓都紛紛叫好唾罵,還給劊子手扔賞錢
    馬關條約之後,梁啓超、康有為等見到中國的慘狀,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然而維新變法很短暫,僅百日之後便失敗,之後又出現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鏗鏘有力的態度和誓言希望挽救中國,然而最終這六君子卻被處死。據悉,在戊戌六君子處死的時候,百姓竟然都紛紛叫好,還給劊子手賞錢,這又是為何?
  • 明明是「戊戌七君子」,為何最終成了六君子?看看第七人是誰
    可是事後,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的時候發現,當時被捕的其實是七個人,而最終斬首的是六個人。那麼,原本的「戊戌七君子」,怎麼會最終變成了「戊戌六君子」呢?那第七個人,又是誰呢?此人叫徐致靖,他在維新變法早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變法主力軍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都是被他推薦給光緒帝。
  • 「戊戌六君子」及倖存四君子,他們是誰?年齡多大
    「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外,還有被捕倖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為、梁啓超、張蔭桓、徐致靖,他們的表現和結局如何!「戊戌六君子」先後被捕入獄和斬首,據老獄卒劉一鳴回憶譚嗣同等六人,在獄中的表現: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拾取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林旭則靜若如處子,在獄中時時作微笑。康廣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擔。
  • 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被抓時,身為湖廣總督的老爸為何不去求情?
    由於這個變法嚴重損害到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最終只歷時103天就被強行鎮壓下去,這件事情的結局就是光緒被囚,康有為、梁啓超逃亡國外,康廣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被砍頭的時候,身為湖廣總督的老爸譚繼洵不是不想救,而是根本沒有能力去救自己的兒子。
  • 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
  • 為救國圖強而英勇就義的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運動中的激進派,為了變法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戊戌六君子被斬首,劊子手精疲力盡,只因慈禧動用了此刀
    舉例來說,戊戌六君子,誰也不會反對。《我以橫刀向天笑,去肝膽二崑崙》這首詩,更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是啊,人們想念戊戌六君子,人們敬仰戊戌六君子,因為在他們心中,國家和民族比他們自己的生死存亡更重要。但當袁世凱悄悄告訴她,康有為領導的維新派真正想要革慈禧的命時,慈禧決定馬上動手。在這個時候,不管是皇帝,還是支持維新派的大臣,都要被慈禧囚禁。而且康有為事先得到消息,早已溜之大吉,留下了他的弟子戊戌六君子。實際上,這六個人也有足夠的機會逃走,不過他們還是選擇留下。
  • 戊戌六君子之康廣仁:稀裡糊塗成了康有為的替死鬼,死前面如土灰
    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場將六人斬首示眾: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百餘年後,這六個人以「戊戌六君子」的身份出現在了歷史教科書裡的,歷史對他們的評價是:他們順應近代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發動了一場資產階級該良運動,雖然這場變法以失敗告終,卻激發了時人的民族意識,對當時社會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尤其是譚嗣同的那首獄中絕筆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 戊戌六君子之康廣仁:到底是因畏懼號啕大哭,還是從容鎮定?
    最後與譚嗣同等六人一起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但是歷史上對於康廣仁在戊戌變法中的角色以及其被捕後的表現卻頗具爭議。第一種說法,也是比較受人認可的說法:談笑自如,宣稱「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第二種說法,據說被捕後康廣仁則以頭撞牆,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也正是因此,在她失敗且昏暗的統治下,不僅百姓身陷水火,更是葬送了清廷最後的希望。 1757年,乾隆帝將前朝遺留下來的「閉關鎖國」全方位開啟,整個清朝陷入了無法與外界溝通的境況,技術日益落後。加之後來的慈禧統治,民生疾苦又兵敗頻傳,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樣的清朝是看不到希望的,必須要有人來承當那一道曙光。
  • 「戊戌六君子」劉光第的故鄉,千年趙化:九口十八灘,橋上立燈杆
    有著「光第故裡,沱江重鎮」美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趙化古鎮,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歷史,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的故鄉。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下詔,年僅39歲的劉光第與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在北京菜市口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 處決戊戌六君子時,用鈍刀行刑慘不忍睹,譚嗣同被砍30刀後才斷氣
    1898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在慈禧太后的阻撓下宣告失敗,光緒帝被軟禁,康梁等人逃往國外,而譚嗣同等六人被捕殺頭。譚嗣同英勇就義的精神被無數後人所稱讚,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行刑時的慘烈。
  • 【方志四川•人物】郭可夫 ‖ 曾是江陽一男子——記戊戌六君子...
    曾是江陽一男子——記戊戌六君子之劉光第 郭可夫內容摘要:通過對劉光第留在瀘州的書法作品,以及詩文、信札的研究,記述歷史偉人的人格魅力和他走上歷史舞臺的思想歷程。關鍵詞: 劉光第 瀘州 戊戍六君子 軍機章京 百日維新 古江陽 在瀘州市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字畫廳裡,懸掛著劉光第用顏體楷書書寫的一堂屏——《京寓小園》其詩云:短牆騎馬客難遮,栽竹嫌窺寂寞家。戴笠吟身藏日下,閉門生趣滿天涯。
  • 清廷抓了8個人,最後成就了「戊戌六君子」,另外2個人有何結局
    歷史上曾經有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但是為了維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其實在當時一共抓獲了八個人,有兩個逃脫了刑罰,那這兩個人怎麼樣了呢?但是真正到行刑的時候,卻只有後來我們熟知的「戊戌六君子」,也就是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而另外兩個張蔭桓、徐致靖卻逃脫了死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理想形象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常聽到主人或賓客評價別人氣質和舉止時,用到「文質彬彬」一詞,來形容某人溫文爾雅和行為端莊。那麼這個褒揚或恭敬的詞語又是出自何處呢?成語「文質彬彬」出自孔子《論語.雍也》。通過上面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文質彬彬"這個成語的原意是對「君子」而言的。「君子」最初的涵義是專指社會上居於高位的人,是少數王公貴族的專號,後來又轉化為道德名稱。以後才逐漸轉變為上下人等都可用的稱謂。
  • 六君子之死:用「大將軍」砍頭?這哪裡是砍,分明是在「鋸頭」!
    圍觀的百姓們交頭接耳「這是康黨吧?」「老佛爺要殺他們,肯定是康黨了。」 但譚嗣同此人是真君子,他本有機會逃跑,卻寧願放棄,並留下那句著名的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以身殉道,不過如此。
  • 人有三魂七魄國家亦有,魯迅用3個詞總結社會本質,一針見血!
    古時候做官之人大多不記百姓服務,表面卻虛偽至極,將官場的一套套學得有模有樣。這樣的為官之魂,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之久,早已根深蒂固,如果說官魂一直如此,遲早會將國家蛀空,最終受苦的是百姓。官、匪本質上相互轉換,官匪時而同氣連枝、時而分道揚鑣何為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