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2021-01-08 騰訊網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大清將亡的架勢儘管早已有所徵兆,但是在戊戌六君子赴死的刑場上,愚昧無知的百姓依然沉浸在大清朝所虛構出來的富庶之中。自清軍入關,漢人政權從來沒有放棄過奪回屬於自己的江山,無數有識之士和人才一直都在冒著種種風險呼籲大家趕走異族。因此來說戊戌六君子就被清廷渲染成了十惡不赦的逆賊,成為了他們眼中所謂的「跳梁小丑」。於是在清廷順民們的謾罵聲中,意圖喚醒麻木不仁的中國人的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只留下一句: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儘管在這種情形之下,周圍圍觀的百姓依舊是一副歡呼雀躍的形象,就好像這六個人罪惡有多麼十惡不赦,而他們此時的所謂正義和愛國之情就會滋生出來,其實這是一種滲透到骨子裡面的自卑和懦弱罷了。就這種情況,魯迅一句話戳中世人痛處。

我們現在回頭看去,清末時期的戊戌六君子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他們為推進中國的新思想和文化潮流貢獻巨大,不僅拋頭顱灑熱血,而且獻出了自己年輕且寶貴的生命,要知道他們中大部分都是家境優渥的,他們到底是為誰而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是為了那些愚昧且麻木的順民們啊!所謂公車上書,即以前文官的變法,沒想到他們最後後來為了讓慈禧太后屈服,竟然想出了逼宮太后的念頭,可是事情敗露之後反被慈禧制服。光緒皇帝,被囚禁瀛臺,其他一干人等皆被追殺流亡。而如今「戊戌六君子」的名頭在現在的教科書中那可都是響噹噹的英雄人物,可是在當時大義赴死的時候不僅沒有被世人欽佩和讚嘆,反而是受到世人的謾罵和無端的指責。

當時的情形我想應該是這樣的:戊戌六君子的壯舉被世人所同情,前來為他們送行的百姓數不勝數,百姓對他們流露出同情並且心疼的眼神。譚嗣同看著這群善良且勇敢的百姓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悲壯中夾帶著民族英雄的情節死去!

可是當時的真實情況真是如此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太好了!其實真實的情形確是這樣的,當六位君子身穿囚衣,踏上了刑場之上,周圍圍觀的「激昂」的人群爆發出一陣陣歡呼之聲,譚嗣同和他的一位同伴相互苦笑,隨即閉上雙眼靜待死亡到來。周圍的唾棄和謾罵漸漸將他們淹沒,無數的白菜葉和臭雞蛋砸向他們,在民眾眼中他們就是破壞和平生活的叛亂分子,意圖顛覆國家政權的毒瘤,偉大國家的叛徒。因此悲傷只能讓先覺者代替蔓延,愚昧和無知充斥在社會階層的各個角落,針對這種情況,魯迅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直接戳人痛處:先覺的人,歷來都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排擠、壓迫、放逐、殺戮,中國人格外兇。

相關焦點

  • 戊戌六君子被捕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話一針見血
    值此危難關頭,一批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危亡四處奔走呼喊,其中包括1898年推動了戊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事情敗露後,變法支持者被趕盡殺絕,康有為和梁啓超逃亡日本活了下來,但是有六個人卻被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他們推動了戊戌變法,為國家復興不惜獻出生命。在變法失敗後,他們在反對派的鎮壓下奔赴刑場,然而此時周圍的百姓卻在歡呼雀躍。百姓在面對革命者赴死之時,為何不是惋惜憤怒,而是十分高興,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魯迅先生一語便說出了這個原因。
  • 魯迅一句話,道破晚清百姓世界觀:戊戌六君子罪有應得
    他們認識到,要改變晚清這種恥辱局面,必須通過改革打造出一批先進的國人,於是有了以戊戌六君子為代表最為突出的維新派。然而,他們的結局卻非常慘烈,但是讓人更加痛心的,是此時清朝民眾的反應。同年9月,譚嗣同、康廣仁等「戊戌運動」六君子被押往菜市口執行死刑。戊戌六君子中的康廣仁在就義前高呼:「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而中國強矣。」愚昧與否慈禧利用戊戌六君子樹立了一個榜樣,那就是參加維新改革的人都是這樣的下場。當時,行刑現場周圍有很多人,大家都來看熱鬧。
  • 為何戊戌六君子處死時,百姓都紛紛叫好唾罵,還給劊子手扔賞錢
    馬關條約之後,梁啓超、康有為等見到中國的慘狀,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然而維新變法很短暫,僅百日之後便失敗,之後又出現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鏗鏘有力的態度和誓言希望挽救中國,然而最終這六君子卻被處死。據悉,在戊戌六君子處死的時候,百姓竟然都紛紛叫好,還給劊子手賞錢,這又是為何?
  • 戊戌六君子之康廣仁:稀裡糊塗成了康有為的替死鬼,死前面如土灰
    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場將六人斬首示眾: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百餘年後,這六個人以「戊戌六君子」的身份出現在了歷史教科書裡的,歷史對他們的評價是:他們順應近代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發動了一場資產階級該良運動,雖然這場變法以失敗告終,卻激發了時人的民族意識,對當時社會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尤其是譚嗣同的那首獄中絕筆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 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
  • 「戊戌六君子」及倖存四君子,他們是誰?年齡多大
    「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外,還有被捕倖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為、梁啓超、張蔭桓、徐致靖,他們的表現和結局如何!「戊戌六君子」先後被捕入獄和斬首,據老獄卒劉一鳴回憶譚嗣同等六人,在獄中的表現: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拾取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林旭則靜若如處子,在獄中時時作微笑。康廣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擔。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也正是因此,在她失敗且昏暗的統治下,不僅百姓身陷水火,更是葬送了清廷最後的希望。 1757年,乾隆帝將前朝遺留下來的「閉關鎖國」全方位開啟,整個清朝陷入了無法與外界溝通的境況,技術日益落後。加之後來的慈禧統治,民生疾苦又兵敗頻傳,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樣的清朝是看不到希望的,必須要有人來承當那一道曙光。
  • 英國人目睹清朝刑場砍頭,發現圍觀百姓在歡呼,只留下一句話評價
    ——魯迅1906年的一天,在日本仙臺一所醫學學校的教室中,播放著「日俄戰爭教育片」。影片中一位中國同胞被當作是間諜,當眾處死,然而站在一旁的其他中國人卻無動於衷,甚至還有人拍手叫好。這一幕也讓魯迅先生徹底感受到了清朝百姓的愚昧無知,決定棄醫從文,來喚醒中國的百姓。
  • 明明是「戊戌七君子」,為何最終成了六君子?看看第七人是誰
    可是事後,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的時候發現,當時被捕的其實是七個人,而最終斬首的是六個人。那麼,原本的「戊戌七君子」,怎麼會最終變成了「戊戌六君子」呢?那第七個人,又是誰呢?此人叫徐致靖,他在維新變法早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變法主力軍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都是被他推薦給光緒帝。
  • 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被抓時,身為湖廣總督的老爸為何不去求情?
    由於這個變法嚴重損害到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最終只歷時103天就被強行鎮壓下去,這件事情的結局就是光緒被囚,康有為、梁啓超逃亡國外,康廣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被砍頭的時候,身為湖廣總督的老爸譚繼洵不是不想救,而是根本沒有能力去救自己的兒子。
  • 為救國圖強而英勇就義的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運動中的激進派,為了變法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戊戌六君子被斬首,劊子手精疲力盡,只因慈禧動用了此刀
    舉例來說,戊戌六君子,誰也不會反對。《我以橫刀向天笑,去肝膽二崑崙》這首詩,更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是啊,人們想念戊戌六君子,人們敬仰戊戌六君子,因為在他們心中,國家和民族比他們自己的生死存亡更重要。而且康有為事先得到消息,早已溜之大吉,留下了他的弟子戊戌六君子。實際上,這六個人也有足夠的機會逃走,不過他們還是選擇留下。而譚嗣同則更是大聲說,中國的變革需要血淚,我譚嗣同願意先做。一言以蔽之,道盡了先生的苦衷與無奈。在戊戌六君子被逮捕後,只剩下死路一條。為報仇,慈禧特地吩咐行刑官,要拿出一把特製的刀——鈍刀。
  • 清廷抓了8個人,最後成就了「戊戌六君子」,另外2個人有何結局
    歷史上曾經有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但是為了維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其實在當時一共抓獲了八個人,有兩個逃脫了刑罰,那這兩個人怎麼樣了呢?最終譚嗣同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之後慷慨赴死,絲毫不懼,這樣的氣節讓當時觀看刑罰的人無一不受到感染,痛哭流涕的更是大有人在。譚嗣同除去這三個非常著名的人物,百日維新的領導人還有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這些人都被關在了監獄裡。
  • 譚嗣同決意求死,一位同伴卻一心求生,他是誰?
    維新派人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共計6人被捕,7天後在北京被斬首,人們他們並稱為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然而戊戌六君子並不是所有人都向譚嗣同一樣視死如歸,鐵了心的要在大清國實施變法。在獄中的譚嗣同決意求死,以身殉法,並且留下了擲地有聲的遺言:「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
  • 處決戊戌六君子時,用鈍刀行刑慘不忍睹,譚嗣同被砍30刀後才斷氣
    1898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在慈禧太后的阻撓下宣告失敗,光緒帝被軟禁,康梁等人逃往國外,而譚嗣同等六人被捕殺頭。儘管是砍頭,但是慈禧不想譚嗣同死的這麼輕鬆,於是下令用無刃的鈍刀代替極為鋒利的行刑刀,而譚嗣同則被足足砍了30多刀才氣絕,這也表示譚嗣同的頭是被一點一點鋸下來的。
  • 六君子之死:用「大將軍」砍頭?這哪裡是砍,分明是在「鋸頭」!
    圍觀的百姓們交頭接耳「這是康黨吧?」「老佛爺要殺他們,肯定是康黨了。」 但譚嗣同此人是真君子,他本有機會逃跑,卻寧願放棄,並留下那句著名的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以身殉道,不過如此。
  • 戊戌六君子之康廣仁:到底是因畏懼號啕大哭,還是從容鎮定?
    最後與譚嗣同等六人一起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但是歷史上對於康廣仁在戊戌變法中的角色以及其被捕後的表現卻頗具爭議。第一種說法,也是比較受人認可的說法:談笑自如,宣稱「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第二種說法,據說被捕後康廣仁則以頭撞牆,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
  • 「戊戌六君子」劉光第的故鄉,千年趙化:九口十八灘,橋上立燈杆
    有著「光第故裡,沱江重鎮」美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趙化古鎮,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歷史,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的故鄉。劉光第從小讀書刻苦,光緒六年(1880年),二十一歲的劉光第參加縣考,中了案首(童子試第一名),得到了縣官陳錫囹的賞識和幫助,到成都錦江書院遊學。二十三歲就中了舉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廣西司主事。
  • 「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理想形象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是指當時的「禮樂」和「六藝」,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教養;「質」是指人的質樸本性。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人但依其質樸的本性而行,雖然也很好,但若不通過文化教養的提高,終究不免會流於粗野;相反一個人的文化雕琢掩蓋了他的質樸本性,那又流於浮華書生氣。所以,真正的君子要在文化教養與質樸的天性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