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魯迅
1906年的一天,在日本仙臺一所醫學學校的教室中,播放著「日俄戰爭教育片」。影片中一位中國同胞被當作是間諜,當眾處死,然而站在一旁的其他中國人卻無動於衷,甚至還有人拍手叫好。這一幕也讓魯迅先生徹底感受到了清朝百姓的愚昧無知,決定棄醫從文,來喚醒中國的百姓。
事實上,不僅僅是在魯迅先生眼中,許多當時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清朝百姓的愚昧無知。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中國的國門被打開,很多的外國人得以進入到中國,其中就包括許多的傳教士。
這些傳教士在中國境內遊歷,記錄著關於當時社會的情況。吉伯特·威爾士就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基督教傳教士,從19世紀末開始,他就已經來到了當時的中國,生活了38年之久。最後,威爾斯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書,名叫《龍旗下的臣民》。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國旗為黃龍旗,龍旗下臣民,則代表了在清朝統治下的臣民們。在書中,威爾斯記載了一段自己和另一位英國人目睹清朝刑場砍頭的情形。然而更讓他們感到震驚的卻是一旁圍觀百姓的一舉一動,他們竟然像看熱鬧一般在歡呼。在目睹了這場「戲劇」之後,威爾斯只留下了一句話來評價。
如今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我們都能夠看到有罪犯被殺頭的場景,場面十分的血腥,很少有人圍觀,即使是有,也無不是充滿了恐懼。但是,威爾斯所看到的場景卻顯然不同。根據威爾斯在《龍旗下的臣民》中記載,當時的刑場位於廣州沿海的一處沙面之上,平坦開闊,足以容納許多的圍觀群眾。
行刑的時間是下午的四點,然而早在行刑之前,刑場周圍就圍聚了很多的人,他們彷佛是得知到在這裡即將有好戲要上演一般。而在這些人的臉上,沒有絲毫的恐懼與嚴肅,而是充滿了期待,甚至摩拳擦掌地等待著。
一般來說,行刑的時候,人們是不能夠進入刑場的,然而遠處圍觀哪能夠有「VIP觀影位」來得好呢?於是,那些好奇的人,往往甚至會花上幾枚硬幣,去到刑場內觀看。就連威爾斯也寫道:
「如果你相信這些士兵口頭上說的,你會認為他們寧死也不會讓你進去,但只要亮出幾個硬幣,奇蹟就發生了,他們為我們打開了大門。」
就這樣,兩位英國人和那些花了錢的清朝百姓,進入到了刑場中,等待著行刑開始。很快,時間到了下午四點,遠處可以看到十幾名罪犯被清朝的士兵押到了刑場當中。圍觀的群眾無不伸出腦袋,生怕自己錯過細節。
罪犯們被分成了兩列,每一列旁都站著一名拿著大刀的劊子手,他們或許還擁有著其他的工作,劊子手只是他們的兼職。此時,兩位英國人觀察著四周的人們,周圍的群眾表現出出奇的期待,就像是等待著馬戲團中的表演開場,而罪犯們則面無表情,仿佛這次砍頭與自己無關。
隨著一聲令下,行刑開始了。劊子手取下了罪犯脖子上的木牌,隨即舉起了手中的大刀,向罪犯的脖子揮去。頃刻之間,人頭落地。然而劊子手並沒有停下行動,而是徑直地走向下一個罪犯。最開始時,刑場內一片寂靜,人們甚至能夠聽到大刀撕裂肌肉骨骼的聲音。但是不知是誰發出了「哇哦」的驚嘆之聲。接著,在場的「觀眾」似乎開始了享受眼前的「好戲」,人們的歡呼聲一陣接著一陣。
每一顆罪犯的頭顱被砍下,就會伴隨著一聲歡呼,直到所有的罪犯都被處決。「觀影」結束之後,圍觀的清朝百姓這才意猶未盡地散去。而兩名目睹了這所有過程的傳教士的內心卻無比震撼,他們不曾想到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也未曾想到清朝的百姓對待這一切竟是如此的木然。
在此之後,兩名英國人只對這一次離奇的經歷留下了一句話的評價:「這件事時刻的提醒我,不要輕信我所讀到的有關中國文明進步的文字。」同時,威爾斯在書中還對中國的未來做出了預測,斷言中國遲早被瓜分完畢。
然而雖然清政府早已病入膏肓,清朝民眾也早已愚弱不堪那,但我們的民族,卻依然升起了一座又一座的燈塔,照的整片中華大地如白晝般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