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外國傳教士書中記載,讓人作嘔

2020-11-22 網易新聞

2020-11-20 11:56:36 來源: 掀紗窺君容

舉報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們一般是兩天洗一次頭,甚至是一天洗一次頭,然而在古代的時候,一方面是條件有限,另一方面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悔之,因此人們的頭髮非常長,清洗一次非常不容易,所以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清洗頻繁,而且不同於女人愛美,很多男人就都是非常邋遢的,對於頭就更懶得洗了,那麼他們到底多久清理一次呢?清朝人的辮子究竟有多髒?外國傳教士記載:那天我吐了一地!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打理,有歷史資料記載從秦朝開始的時候就有關於洗頭的記載,秦朝人三天洗一次頭,到了漢朝之後就是5天洗一次,但是隨著朝代的不斷推移,到了清朝之後,人們越來越不願意洗頭洗澡了,尤其是南北朝時期那些男人們都把灑脫作為一種樂趣,所以當時的男性幾乎不洗頭不洗澡,這也就是說當時的很多文人墨客,其實都是髒髒的大叔。

  

  在清軍入關之後,首先最先頒布的命令之一就有剃髮令,剃髮令規定每位男子都需要剃去頭頂四周的頭髮,然後留下頭頂中間的頭髮,留成一個長長的辮子,如果誰敢不遵守這個命令,在當時的清朝時期是要被砍頭的,所以這條陋習就慢慢的流傳了下來,並且在全清朝得到了推廣和使用,而且這麼長的辮子真的很難清洗,而且每天有兩個小時的時間用在洗頭上面,所以他們一般都會用清水衝一衝,但是那些油膩是不可能衝洗的掉。

  

  在古代洗頭髮的那些東西可是真正的奢侈品,就算是百姓自己造的一些皂角水之類的也是要成本的,能把這些東西用到洗衣服上面就已經很不錯了,當時清朝人的長辮使得西洋人非常好奇,當時的英國傳教士就在書中記錄了關於清朝長辮的事情,他的描述是準確的,並且是可信的,因為這位名叫麥羅德的英國傳教士,自天津出發遊歷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將其所見寫於紙上,這讓他對中國的風土人情有著深刻的研究。

  

  羅麥德引用了當時其他傳教士的話:當時一位清朝男子洗頭的時候我就在旁邊,辮子解開的一瞬間,一股酸臭味撲鼻而來,當時我聞著就吐了。雖然一些達官貴人們的頭髮看起來很亮,梳得也非常整齊,但是普通百姓大多都是不怎麼洗頭的,他們的頭髮上沾滿了汙垢,並且還有一股噁心的味道,非常難聞,令人作嘔,當時有一種叫「篦子」的工具,是專門用來清洗辮子的,可每次一使用,都會掉下很多都頭皮屑、塵土,甚至還有很多的蟲子,可以說是非常噁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清朝的標誌長辮子有多髒?看了傳教士的日記,實在令人作嘔
    清朝的大辮子太髒了,從外國傳教士的日記中就能發現,實在是很髒我們都知道古代人的造型可和我們現在人大不相同,經常能看到很多人蓄著長頭髮,但是又都明白,他們古人頭髮特別長是因為,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所以他們一輩子都不去剪頭髮。
  • 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看看英國傳教士的反應就知道了
    譬如說,後世人們經常在史料中見到的一些如「沐浴」、「齋戒」等詞語,從這裡看出,在一些重大場合上,古人還是很有儀式感的。由此就引發了一個問題令人極為好奇,那就是古人蓄髮一輩子,尤其是清朝人梳成「辮子」之後,到底多久洗一次頭髮?那麼,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呢?
  • 清朝人的「大辮子」究竟有多髒?外國傳教士的日記如何記載的?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在我們看的古裝劇中,那些清朝的王爺、大臣尤其是男主角,都特別帥氣,用有文化一點的詞就是風流倜儻、英俊瀟灑。而且穿著打扮也特別華麗,男人古裝和現代的最大區別就是長頭髮和衣服,尤其清朝,都是長辮子。整潔又不失氣質,簡直可以迷倒一大片。
  • 清朝男人髮辮到底有多髒?英國傳教士記錄照曝光,畫面令人作嘔!
    可是現實中的清朝,並非大家所想像的那樣美好,並不是人人都特別講究。今天小編就來說一說,清朝人是如何清洗自己的辮子的,英國的某一傳教士也做了相關記錄。 其中專門描寫了女性的小腳和男性的髮辮,他自己也留起了長頭髮,讓人給自己編了個小短辮子,感受下有辮子的生活。最後結論是,這玩意太難受了!
  • 清朝男子的辮子有多髒?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不敢靠近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過許多次朝代更迭。清軍入關前,古代男子也有長長的髮髻,但是不會像清朝人一樣,編成辮子垂在腦後。清軍入關的時候曾頒布「剃髮令」,強制境內官民剃掉頭頂的頭髮,將腦後的頭髮編成辮子垂下去。古代人對身體髮膚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自己的性命,因為他們認為身體髮膚都是來源於父母。
  • 清朝人的「髮辮」有多髒?美國女傳教士:氣味臭氣燻天,令人作嘔
    清朝中前期的髮型就是沿髮際線四周都要剃光,只留著中間的頭髮,等頭髮變長,編起辮子。意味著滿人削平四夷,定鼎中原。清軍攻下南京、蘇州、杭州後,認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髮令,強制剃髮,《江陰城守紀》就記載,清軍在佔領地區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
  • 晚清男子的辮子有多髒?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根本不能靠近
    建立清朝的民族是北方的滿族,按照滿族的要求,清朝的中國人都必須留長辮,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清朝時期的中國人都是將頭髮往後紮起來的。雖然在中國其它的封建朝代,人們也是大部分留長髮,但是其它朝代大都是所心所欲,沒有什麼髮型要求。而中國古代留長髮主要是因為在傳統文化中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說法,因此鮮少有修剪頭髮的人。但是到清朝不僅必須留長髮,還必須要編起來。
  • 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外國傳教士當場吐了一地,毫不誇張
    根據史書的記載,秦朝人大約每隔三天洗一次頭,還是挺講究衛生的。漢朝還專門有條法律規定,在朝官員每隔五天會休息一天,專門用來沐浴,這樣看來,漢朝人的講衛生程度也不亞於秦朝人。
  • 清朝男子的辮子多久洗一次?英國傳教士留下照片,網友:不敢相信
    歡迎來到百家後小帆品歷史,今天我講述的是:清朝男子的辮子多久洗一次?英國傳教士留下照片,網友:不敢相信。在我國,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封建王朝就是清朝。清朝時候,不管男性還是女性裝扮都非常有特點,尤其是在髮型方面,女子有「旗頭」,男子留長辮子。
  • 清朝人的髮型真是「陰陽頭」?別被古裝劇騙了,真實的辮子長這樣
    而那時候,亦有許多人都不願意剃頭,多少人就這樣死在了清軍的刀下。而圖為清前期一位男子的髮型,為「金錢鼠尾辮」。頭髮在腦後留下小小的一撮,然後捻成細細的辮子,辮子要可穿過銅錢中間的那個孔。而金錢鼠尾辮是早期女真族還在密林中時的發行,由金兀朮最先打造,到後金時期才稍有改變。
  •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討厭清朝?
    是的,很多人討厭清朝。我也非常討厭它。個人以為,討厭清朝的人可能基於以下幾個原因。1.滿清入關的大屠殺。揚州十日,滿清屠殺了80萬漢人。出身滿洲貴族的清宮女作家德齡在其《清宮兩年記》一書中提到,她的父親告訴她,他們不是中國人,但卻是中國人的主人。清朝統治者始終視四萬萬同胞為奴才,而自己為主子。當然四萬萬同胞的主體就是滿清統治者一直防範的漢人。滿清二百多年的歷史,漢人實際上始終是二等奴才。
  • 清朝男人梳辮子,傳教士寫文章嘲笑,一到夏天臭氣燻天
    《清俗紀聞》這本記錄清代人生活的書中,其中的《冠禮》卷的繪畫中有一張畫,畫上面是一個側背站立的教書先生頭頂蓄髮,編一長辮垂於後背,其長度已達腰部,辮尾有髮帶繫結,其中蓄髮部分從清初的一個銅錢大增加到了四五個銅錢大,但仍然遠少於清末及清裝劇留半頭的髮型。
  • 清朝的髮型很帥?別被清宮劇騙了,真實的清朝辮子是這樣的
    看到所有的清宮劇基本都是以兩耳和頭頂為分界線,前面剃光,後面留髮,在腦後梳成長長的一根辮子,大概是清宮劇看得多了已經成為審美習慣,也或許男主形象塑造過於真實,讓我們感覺清朝男子的髮辮絲毫沒有影響心中的地位,甚至還有一點酷酷的時尚感。
  • 清朝百姓的衛生狀況有多糟糕,英國傳教士記錄下令人作嘔的畫面
    為了接近大清普通百姓,他自己蓄髮之後,讓人梳了一條小辮子,然後穿上馬褂走訪各地。他其中寫道直隸(河北)、河南、山東地區的農村男女幾乎身上都有一股子怪味,兒童喜歡赤身或赤腳,且滿身汙泥,除了讀書人之外,幾乎所有的人都穿的破衣爛衫,稍微好一點的衣服只有節日時才捨得穿。
  • 暴力與啟蒙—魯迅《吶喊》中的「辮子」到底是什麼?
    這些漢人在清朝以前應該是束髮的,而在清朝的時候則在"剃髮令"下梳起了"辮子",即使阿Q頭上有著"癩瘡疤"也要把"黃辮子"留起來。同時,魯迅在《吶喊》中還書寫了不同人物頭上存在的諸多隱性的"辮子"意象,如張勳及其"辮子軍"、魯迅自己的"辮子"、陳士成的"短髮"、鄒容等率先剪辮子的外國留學生、為剪除辮子鬥爭而犧牲的秋瑾和徐錫麟等。
  • 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相信留過長頭髮的人都知道,長頭髮打理起來是非常麻煩的,再加上缺乏古人洗髮露以及護髮素的滋潤,因此很多人的頭髮是又黃又枯的,但是即便如此,古人也不會輕易的去剪頭髮,甚至於動頭髮的人還會遭受非議。 那麼,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 清朝的辮子,真的是電視劇裡那樣嗎?一開始的樣子很難看
    直到滿清入關,強制推行辮子頭,才讓天下人換了髮型。至於那些不願意換的,都被殺死了。不過清朝初代的辮子,和我們印象中電視劇裡的還是有些不同的。最初的清朝髮型,真的就只是一條辮子。我們熟悉的那種半頭式,直到清朝中葉才流行起來。接下來就讓我們聊聊,清朝的辮子是如何發展的。在清朝的初期,辮子真的就只是辮子而已。
  •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統治者那麼害怕西方傳教士?
    在清代晚期隨著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條約中別有用心的國家把傳教自由等相關權益硬加入了進去,這些國家中以英國、法國為代表,這些國家主要是基督教裡面的新教和天主教,他們是宣揚宗教精神喜歡四處傳教的,尤其以法國的天主教為最積極的一支。所以在清末法國的天主教想中國派遣了大批的傳教士來傳教,妄圖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政局。
  • 清朝影視劇中辮子留法很多都是錯的,它經歷了鼠尾巴豬尾巴牛尾巴
    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頭留辮,成為一個時代最突出的歷史影像,所以,我們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視劇都稱作「辮子戲」。但是,那些影視劇裡,清朝男人雖然留辮子,但他們留著「陰陽頭」,只剃光了頭上前半部分,在後面才梳成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如同上圖《少年天子》中鄧超那樣。而在港臺一些影視劇裡,甚至頭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辮子。好多觀眾看了,說像港臺影視那樣的留法,那些男人都是死罪。
  • 外國傳教士有多牛,竟成為順治帝朝中的座上賓?
    自明朝以後,隨著歐洲文明的興起,便有外國傳教士煞費苦心,不遠萬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又是傳播西方科學知識,天文曆法等等,讓中國皇帝開了眼界,包括現在還有不少一批人念著外國傳教士的好,認為如果沒有外國傳教士來,中國可能沒有現在那麼先進,如果沒有外國傳教士,中國的工業不可能那麼先進等等,為什麼會這樣說的,因為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以後,的確也做了一些人事,比如興辦學校與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