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人髮辮到底有多髒?英國傳教士記錄照曝光,畫面令人作嘔!

2020-12-12 騰訊網

清朝的男子多久洗一次辮子?這個問題我們可能從來沒想過,當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都能看到清朝的男子和那些達官貴人都留著長長的辮子,很是清秀乾淨。可是現實中的清朝,並非大家所想像的那樣美好,並不是人人都特別講究。今天小編就來說一說,清朝人是如何清洗自己的辮子的,英國的某一傳教士也做了相關記錄。

英國人麥羅德在光緒年到達中國,憑藉自己幾句蹩腳的中文,從北到南轉了大半圈,回到英國後,將大清國子民的面貌寫了個透徹。其中專門描寫了女性的小腳和男性的髮辮,他自己也留起了長頭髮,讓人給自己編了個小短辮子,感受下有辮子的生活。最後結論是,這玩意太難受了!

清朝人的辮子很長,每次都不容易打理。普通人多久洗一次?一些人認為這些清人可能每月洗一次頭髮,但真正的答案是四分之一或更多。也許你無法想像長時間不洗頭的樣子。然後來看看清朝人民生活的真實記錄。一名英國傳教士拍攝了清人的風鎬,記錄了清人的髮型、生活和洗頭頻率。

他描述的清朝百姓是這樣的:普通男子幾乎不怎麼打理自己的頭髮,靠近他們的時候,甚至還能聞到餿了的味道,十分邋遢。生活條件比較富裕的人家,則一般是一兩個星期打理一次頭髮,他們洗頭之時,旁邊會有很多奴婢伺候。再次編辮子的時候,他們會讓人在頭髮上抹一層頭油,或者噴一些香露,然後把準備好的紅穗編進去,好看又美觀。普通人則是一個多月洗一次頭,畫面簡直是令人作嘔。

相關焦點

  • 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外國傳教士書中記載,讓人作嘔
    ,對於頭就更懶得洗了,那麼他們到底多久清理一次呢?清朝人的辮子究竟有多髒?外國傳教士記載:那天我吐了一地!,秦朝人三天洗一次頭,到了漢朝之後就是5天洗一次,但是隨著朝代的不斷推移,到了清朝之後,人們越來越不願意洗頭洗澡了,尤其是南北朝時期那些男人們都把灑脫作為一種樂趣,所以當時的男性幾乎不洗頭不洗澡,這也就是說當時的很多文人墨客,其實都是髒髒的大叔。
  • 清朝的標誌長辮子有多髒?看了傳教士的日記,實在令人作嘔
    清朝的大辮子太髒了,從外國傳教士的日記中就能發現,實在是很髒我們都知道古代人的造型可和我們現在人大不相同,經常能看到很多人蓄著長頭髮,但是又都明白,他們古人頭髮特別長是因為,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所以他們一輩子都不去剪頭髮。
  • 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看看英國傳教士的反應就知道了
    譬如說,後世人們經常在史料中見到的一些如「沐浴」、「齋戒」等詞語,從這裡看出,在一些重大場合上,古人還是很有儀式感的。由此就引發了一個問題令人極為好奇,那就是古人蓄髮一輩子,尤其是清朝人梳成「辮子」之後,到底多久洗一次頭髮?那麼,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呢?
  • 清朝百姓的衛生狀況有多糟糕,英國傳教士記錄下令人作嘔的畫面
    光緒年間,有英國傳教士名叫麥羅德者自天津出發遊歷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將其所見寫於紙上,回到英國後,麥羅德將其所見所寫並附上一組照片印成明信片出售,這些文字一經傳出,洋人十分驚訝
  • 清朝人的「髮辮」有多髒?美國女傳教士:氣味臭氣燻天,令人作嘔
    清朝中前期的髮型就是沿髮際線四周都要剃光,只留著中間的頭髮,等頭髮變長,編起辮子。意味著滿人削平四夷,定鼎中原。清軍攻下南京、蘇州、杭州後,認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髮令,強制剃髮,《江陰城守紀》就記載,清軍在佔領地區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
  • 清朝人的「大辮子」究竟有多髒?外國傳教士的日記如何記載的?
    在我們看的古裝劇中,那些清朝的王爺、大臣尤其是男主角,都特別帥氣,用有文化一點的詞就是風流倜儻、英俊瀟灑。而且穿著打扮也特別華麗,男人古裝和現代的最大區別就是長頭髮和衣服,尤其清朝,都是長辮子。整潔又不失氣質,簡直可以迷倒一大片。其實大家都是看表面才會覺得他們完美,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辮子散開後的味道,還有其中的髒汙情況。
  • 清朝男子的辮子有多髒?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不敢靠近
    清軍入關前,古代男子也有長長的髮髻,但是不會像清朝人一樣,編成辮子垂在腦後。清軍入關的時候曾頒布「剃髮令」,強制境內官民剃掉頭頂的頭髮,將腦後的頭髮編成辮子垂下去。古代人對身體髮膚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自己的性命,因為他們認為身體髮膚都是來源於父母。私自毀傷是極其不孝的行為,剃頭更是對父母的一種詛咒。所以,清軍入關時有不少人反抗「剃髮令」。
  • 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外國傳教士當場吐了一地,毫不誇張
    在古代的大部分時期,因為身體之發受之父母的影響,男人女人都是標準的長頭髮,而且基本上將伴隨他們半輩子,那古人是怎麼解決洗頭的煩惱的呢?其實,在古代人們是不怎麼洗頭的。
  • 清朝男子的辮子多久洗一次?英國傳教士留下照片,網友:不敢相信
    歡迎來到百家後小帆品歷史,今天我講述的是:清朝男子的辮子多久洗一次?英國傳教士留下照片,網友:不敢相信。在我國,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封建王朝就是清朝。清朝時候,不管男性還是女性裝扮都非常有特點,尤其是在髮型方面,女子有「旗頭」,男子留長辮子。
  • 老照片:清朝滅亡後男人不剪髮辮,旗人婦女長相不簡單
    老照片:清朝滅亡後男人不剪髮辮,旗人婦女長相不簡單 眾所周知,晚清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溥儀作為末代皇帝,在1912年隆裕太后的主持下,正式退位宣告清朝滅亡。隨著秦朝的滅亡,我們進入了新的社會,當時清朝留下了很多老照片,而這些老照片,將當時真實的社會情況,給呈現了出來。
  • 晚清男子的辮子有多髒?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根本不能靠近
    清朝是中國多個古代封建王朝中,少數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建立清朝的民族是北方的滿族,按照滿族的要求,清朝的中國人都必須留長辮,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清朝時期的中國人都是將頭髮往後紮起來的。雖然在中國其它的封建朝代,人們也是大部分留長髮,但是其它朝代大都是所心所欲,沒有什麼髮型要求。
  • 清朝男人梳辮子,傳教士寫文章嘲笑,一到夏天臭氣燻天
    《清俗紀聞》這本記錄清代人生活的書中,其中的《冠禮》卷的繪畫中有一張畫,畫上面是一個側背站立的教書先生頭頂蓄髮,編一長辮垂於後背,其長度已達腰部,辮尾有髮帶繫結,其中蓄髮部分從清初的一個銅錢大增加到了四五個銅錢大,但仍然遠少於清末及清裝劇留半頭的髮型。
  • 路易十四一生沒洗澡,到底有多臭?10開外臭氣燻天,令人作嘔
    說到康熙皇帝想必很多人還是相當熟悉的,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然而康熙之所以讓人記憶深刻,正是因為他的長壽。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從1662年繼位,一直到1722年,共計61年。在法國和康熙同一時期,也有一位長壽的皇帝,正是路易十四,在位時間長達72年。
  •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統治者那麼害怕西方傳教士?
    在清代晚期隨著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條約中別有用心的國家把傳教自由等相關權益硬加入了進去,這些國家中以英國、法國為代表,這些國家主要是基督教裡面的新教和天主教,他們是宣揚宗教精神喜歡四處傳教的,尤其以法國的天主教為最積極的一支。所以在清末法國的天主教想中國派遣了大批的傳教士來傳教,妄圖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政局。
  • 令人作嘔!英國暴徒在警車內大小便,還抹到警察臉上,公然吐口水
    兇殘暴戾的罪犯,想必大家都聽聞過很多,但令人作嘔的暴徒似乎並不多見,特別是這個「令人作嘔」,是正兒八經的讓人嘔吐。近日,英國男子約瑟夫鄧恩的行為,刷新了警察們的認知。執法攝像頭記錄了接下來令人作嘔的場景,鄧恩排便後開始在車打滾,並用自己的排洩物,在警車裡塗畫自己的名字。當警察試圖去阻止他時,鄧恩向他們吐口水,車廂狹小的空間裡,鄧恩甚至將他的排洩物,抹在了警察的臉上。
  • 英國人目睹清朝刑場砍頭,發現圍觀百姓在歡呼,只留下一句話評價
    這一幕也讓魯迅先生徹底感受到了清朝百姓的愚昧無知,決定棄醫從文,來喚醒中國的百姓。事實上,不僅僅是在魯迅先生眼中,許多當時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清朝百姓的愚昧無知。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中國的國門被打開,很多的外國人得以進入到中國,其中就包括許多的傳教士。
  • 清朝的髮型很帥?別被清宮劇騙了,真實的清朝辮子是這樣的
    看到所有的清宮劇基本都是以兩耳和頭頂為分界線,前面剃光,後面留髮,在腦後梳成長長的一根辮子,大概是清宮劇看得多了已經成為審美習慣,也或許男主形象塑造過於真實,讓我們感覺清朝男子的髮辮絲毫沒有影響心中的地位,甚至還有一點酷酷的時尚感。
  • 工資比總督還高,到了澳門卻堅持要下船,這些中國傳教士在恐懼什麼
    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訪問清朝的事件,雖然在歷史中的清朝看來不過是多了一個蠻夷的臣服而已,但是在英國人,或者說是在歐洲人看來,這卻是東西方最強大文明間的第一次正式接觸。 為此,為了保證此次出訪順利進行,避免因語言溝通問題而阻礙此次的交流,英國人在整個歐洲索羅了四名既懂英語又懂中國話的人。
  • 120年過去了,一起來看英國畫報記錄的庚子年北京
    除了為歷史提供了大量鮮活生動的現場報導,使我們有幸可以目睹時人所記錄的珍貴場面外,還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觀察庚子事變的視角,即以西方當時的文化背景和戰時立場,對當時的清朝做出了怎樣的描述。以史為鏡,可觀古今,東西對照,方辨虛實。亦或,西洋鏡本身,便是一幅生動的歷史圖景。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他們的報導摘錄,看一看西方媒體眼中的庚子之亂。
  • 利瑪竇,明清時期傳教士的代表人物
    這是東方蘊事的 第130篇 被譽為「天下第一風水之都」的北京城, 風水到底好在哪裡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派人向清朝皇帝遞交國書,請求通商。第二年八月,馬嘎爾尼等率領貢船沿大運河北上,達張家抵灣,清朝派欽差大臣到張家灣迎接。當時清政府對外國使臣有個要求,就是要他們拜見皇帝時要行叩頭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