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訪問清朝的事件,雖然在歷史中的清朝看來不過是多了一個蠻夷的臣服而已,但是在英國人,或者說是在歐洲人看來,這卻是東西方最強大文明間的第一次正式接觸。
為此,為了保證此次出訪順利進行,避免因語言溝通問題而阻礙此次的交流,英國人在整個歐洲索羅了四名既懂英語又懂中國話的人。
這四名少有的掌握了英漢雙語的人基本都是來自羅馬教廷的中國傳教士,英國人與他們籤訂了合同,承諾每年支付他們150英鎊的高薪,而他們只需要從事簡單的翻譯工作即可。
在當時,英國印度總督的年薪也沒有這麼高,但是即使擁有著如此的高薪誘惑,這些中國傳教士在船隊到達澳門後,卻紛紛提出了解除合同的要求,無論馬嘎爾尼如何挽留,他們都堅持要在澳門下船,這是為什麼,遠涉重洋回到祖國的他們到底在恐懼著什麼?
實際上馬嘎爾尼並不是第一次看到這些傳教士眼中的恐懼,當英國使團的船隊行駛到巴達維亞時,遠遠的看著那些高掛著龍旗的中國帆船,這些傳教士就已經被嚇得膽戰心驚了。
這是因為按照當時滿清的閉關鎖國政策,未經朝廷批准而下海的行為都是重罪,這些中國傳教士不僅違反了清廷的禁令擅自離開,同時還為羅馬教廷和英國提供服務,按照清廷當時的概念,這幾乎等同於叛國了。
看看不久前,乾隆對在菲律賓被西班牙殺害的數萬華人的冷漠態度就知道了,這個國家雖然號稱是世界的中央,是人類世界唯一的文明國家,但是他卻對他在海外的國民的安危漠不關心,相反卻十分忌憚它的國民到海外謀生。
不僅如此,髮型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按照滿清的規定,所有人必須在腦後留一條鞭子,被稱為金錢鼠尾,沒有這條鞭子的人最終將會被判處死刑,而這些在歐洲待了數十年的中國傳教士,很明顯早就已經沒有了鞭子。
這四名神父中只有一名神父最終留了下來,與其他三位相比,他的表現就沒有那麼憂慮,從某種程度上講,可能是因為他的滿洲旗人身份,在當時的清朝,旗人事享受著眾多特權的,包括在違反法律制度方面的豁免權。
因此四名華人當中,唯有這名旗人是跟隨著馬嘎爾尼一起進京的,即使作為旗人享有種種特權,他還是將自己打扮成了一個英國軍官的模樣,以防止被滿清的官員認出來。
在歷史故紙堆中看到這些時,往往會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情節,想像那時的海外華人在外漂泊數十年後,第一次踏入中國領海時,看著那蜿蜒的海岸線時,能十分興奮而又充滿期待的喊出一句「大清」或者是西方口中的「CHINA」。
然而現實卻事與願違,在那個封閉的滿清時代,在威嚴的皇權統治下,留給人們的往往不是期盼,而是無盡的恐懼,這種來自百姓的恐懼對於滿清朝廷而言或許被證明其統治效果是成功,但是對於民族或國家而言,則是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