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新的經濟發展的小高峰,但基本上歷史學方面的專家認為明朝時期中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了。
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人已經開始了邁向新世界的徵途,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持續進行,古代歷史中東方和西方發展就此開始轉折。
而伴隨著西方世界中歐洲各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歷程中,他們對外殖民和擴張也在很早的時期就影響到了中國。
明朝時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通過地理大發現最終成為了世界主宰,這兩個國家幾乎瓜分了整個世界。因而明朝時期這兩個國家對於中國的"殖民",首先是從"傳教"開始談起的。
一、一手拿聖經:"武力"十字架傳教
1.明朝時期:士商一體,理學復興
當時西方正處於文藝復興的繁盛期,世界基本上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完畢了,為了向東方擴展殖民擴張和掠奪的步伐,正式開啟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歷程。
來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傳教士通過各種策略開始打開中國向外緊緊關閉的國門,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活動始於明朝。
而明朝時期政府對外來人員採取了嚴格的限制,不僅對於外來貿易有很多限制,甚至對於外國人的進入都有著十分明確的規定。
因而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舉步維艱,甚至根本無法進入中國境內。尤其是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時中西方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到明朝時期,中國古代原有的封建政治統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和經濟活動模式成為了禁錮社會經濟和人們思想發展的阻礙,中國社會各方面在碰撞和融合中都進入了新的發展轉型期。
2.西方傳教士:十字架統治人們的思想
當時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進入中,國內部傳教,獲得進入中國傳教的準入條件,也曾經採取了多種傳教策略。
最先採用的就是企圖在思想上教化中國百姓,來自西方世界的傳教士試圖將他們信奉的宗教傳入中國,在中國傳教布道,基督教思想就成為了他們宣揚和布施的主要內容。
明清時期的西方傳教士清楚的意識到想要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國家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種新文化。
首先需要學習相關的傳統文化,然後將西方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對於基督教來說,首先就是將其主要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
所以西方傳教士在進行布道的時候,首先將基督教美化成為一種不會與中國古代社會正統思想,儒家相衝突的理論。
儒家和基督教一樣,都是一種思想,能夠教化百姓的學說,它們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是"異途同歸"的兩種思想學說。
二、一手拿學術:科學"學術"傳教
1.武力傳教行不通:統治者的阻撓
中國古代統治者,歷朝歷代對於思想文化在社會統治中的地位的作用都是相當看重的,從秦始皇時焚書坑儒、漢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還有之後程朱理學的復興都表徵了這一點,所以到明朝時期,統治者自然也不會放任西方外來的傳教士就這樣在中國國內傳教布道。
將儒家思想驅逐出去,換上新的"基督教"的外衣,從此人們的思想也被禁錮在十字架中。
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道受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這一時期明朝統治者的阻撓,再加上實際上原本葡萄牙曾經武力入侵中國但是被明朝打回去之後。
之後對於中國的傳教就比較受限,也更加小心翼翼。當時明朝還屬於比較發達的時期,國力強盛,科技也相對來說比較發達。
所以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更多是在適應和融入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失敗結束的。
2.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手段
在西方傳教士意識到武力傳教在中國明朝時期目前行不通的時候,基督教最終並沒能夠取代儒家思想學說在社會中的地位,成為佔據統治高度的新的理念思想指導。
所以他們毅然決然的更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科學傳教,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吸引力進行傳教活動。
實際上,當時西方世界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十分發達的程度,而且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實際上也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
明朝時期處於內憂外患的時期,受到來自各個地方的外來威脅和侵略,所以這一時期人們對於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尤其是西方世界中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的學科,天文、地理、物理、化學,西方傳教士中有許多學識淵博的教徒,他們幾乎精通天文地理、語言、數學。
在他們最初進入中國國內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用中文進行順暢的交流了。據說最初西方傳教士想要進入中國境內,以傳教的名義。
但是中國官員是這樣對他說的,你得先學會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然後把你的東西翻譯成中文,然後再來教我們的百姓吧。
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打開中國這塊疆土,幾乎用盡了各種辦法,改換面貌,學習語言,最終不以西洋教士的身份而是以學者的身份來中國進行學術的探討和研究。
雖然他們最終還是為了傳教,在思想文化上實現西學東漸,但這一時期確實出現了不少積極的成果。
他們向皇帝進貢許多新鮮的西方物品,宮中沒有能夠使用這些物品的人。
所以只能傳這些西洋教士進宮傳授,有的成為了太學的講師,有的將西方的醫藥和醫療與中醫研究結合起來,甚至還設立了西醫的教會醫院。
三、學術和武力傳教的綜合:碰撞和融合
如果說最開始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進入中國境內,最大程度的迎合了中國統治者的政府政策和中國百姓的思想。
他們學習漢語、儒家思想文化,甚至更改自己的長相、衣飾,就是為了能夠先適應和融入中國的文化環境中,然後再為自己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做鋪墊。
但被統治者無情的阻斷了,這一時期雖然看起來西方傳教士的活動失敗了,但是基督教的確在中國土地上開始生根發芽了。
雖然沒有能夠到達儒家思想和佛學道教在中國的影響力。所以說有時候人們的思想是很難控制的。
在某種程度上西學東漸從這個時候就已經悄悄開始了。而在西方傳教士眼中,這顯然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標準。
所以他們又嘗試了其他策略,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將西方的新奇物品傳入中國,甚至他們直接將思想文化上的衝突和爭端鬧到了皇帝面前。
最終這種文化交流的方式是不被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所接受的,所以他們被驅逐出了中國。
我們說其實西方傳教士是成功的,雖然中國古代歷史的終結有一點原因是基於中國思想文化上的閉塞。
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西方世界發展進程太過超前,以至於中國那個時候幾乎毫無反擊之力。
中西方思想從相遇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相互碰撞和融合的過程,這一點從西方傳教士在明朝的傳教策略中也能窺出一二。
他們在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的時候,首先採用的是適應,學習深入了解一種思想的基礎上再去宣揚新的思想。
這表面上是一種相對和平的思想文化交流方式,但其中也有不同思想的碰撞。或者說這就是不同文化思想的發展趨勢。
因為在西方傳教士通過科學技術知識傳播宗教思想之後,中西方思想開始進行了激烈的碰撞,最出名的就是以不同觀點下的禮儀之爭。
四、結論
所以,從以上的表述之中,明朝和清朝時期西方傳教士一直在試圖通過文化漸變來兼併中國和殖民中國,西方傳教士在這個過程中也採取了許許多多的傳教策略。
無論是溫和的還是比較有衝突的,最終我們說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是成功的嗎?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中國統治者也曾為了阻止文化演變做出了努力,但是人們總是在崇尚新的思想,尤其是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根基之下,人們對於外來文化擁有著更為強大的包容性。
實際上中國古代在這一時期也從西方學習到了許多先進的科技和文化知識,可見文化交流還是有一處的。
參考文獻: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境內的傳教策略探析
當西方遇見東方:耶穌會士與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興盛
他是明清兩朝傳教士,每朝都受極大款待,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