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2020-12-12 騰訊網

明朝時期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新的經濟發展的小高峰,但基本上歷史學方面的專家認為明朝時期中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了。

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人已經開始了邁向新世界的徵途,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持續進行,古代歷史中東方和西方發展就此開始轉折。

而伴隨著西方世界中歐洲各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歷程中,他們對外殖民和擴張也在很早的時期就影響到了中國。

明朝時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通過地理大發現最終成為了世界主宰,這兩個國家幾乎瓜分了整個世界。因而明朝時期這兩個國家對於中國的"殖民",首先是從"傳教"開始談起的。

一、一手拿聖經:"武力"十字架傳教

1.明朝時期:士商一體,理學復興

當時西方正處於文藝復興的繁盛期,世界基本上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完畢了,為了向東方擴展殖民擴張和掠奪的步伐,正式開啟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歷程。

來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傳教士通過各種策略開始打開中國向外緊緊關閉的國門,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活動始於明朝。

而明朝時期政府對外來人員採取了嚴格的限制,不僅對於外來貿易有很多限制,甚至對於外國人的進入都有著十分明確的規定。

因而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舉步維艱,甚至根本無法進入中國境內。尤其是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時中西方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到明朝時期,中國古代原有的封建政治統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和經濟活動模式成為了禁錮社會經濟和人們思想發展的阻礙,中國社會各方面在碰撞和融合中都進入了新的發展轉型期。

2.西方傳教士:十字架統治人們的思想

當時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進入中,國內部傳教,獲得進入中國傳教的準入條件,也曾經採取了多種傳教策略。

最先採用的就是企圖在思想上教化中國百姓,來自西方世界的傳教士試圖將他們信奉的宗教傳入中國,在中國傳教布道,基督教思想就成為了他們宣揚和布施的主要內容。

明清時期的西方傳教士清楚的意識到想要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國家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種新文化。

首先需要學習相關的傳統文化,然後將西方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對於基督教來說,首先就是將其主要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

所以西方傳教士在進行布道的時候,首先將基督教美化成為一種不會與中國古代社會正統思想,儒家相衝突的理論。

儒家和基督教一樣,都是一種思想,能夠教化百姓的學說,它們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是"異途同歸"的兩種思想學說。

二、一手拿學術:科學"學術"傳教

1.武力傳教行不通:統治者的阻撓

中國古代統治者,歷朝歷代對於思想文化在社會統治中的地位的作用都是相當看重的,從秦始皇時焚書坑儒、漢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還有之後程朱理學的復興都表徵了這一點,所以到明朝時期,統治者自然也不會放任西方外來的傳教士就這樣在中國國內傳教布道。

將儒家思想驅逐出去,換上新的"基督教"的外衣,從此人們的思想也被禁錮在十字架中。

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道受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這一時期明朝統治者的阻撓,再加上實際上原本葡萄牙曾經武力入侵中國但是被明朝打回去之後。

之後對於中國的傳教就比較受限,也更加小心翼翼。當時明朝還屬於比較發達的時期,國力強盛,科技也相對來說比較發達。

所以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更多是在適應和融入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失敗結束的。

2.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手段

在西方傳教士意識到武力傳教在中國明朝時期目前行不通的時候,基督教最終並沒能夠取代儒家思想學說在社會中的地位,成為佔據統治高度的新的理念思想指導。

所以他們毅然決然的更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科學傳教,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吸引力進行傳教活動。

實際上,當時西方世界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十分發達的程度,而且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實際上也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

明朝時期處於內憂外患的時期,受到來自各個地方的外來威脅和侵略,所以這一時期人們對於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尤其是西方世界中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的學科,天文、地理、物理、化學,西方傳教士中有許多學識淵博的教徒,他們幾乎精通天文地理、語言、數學。

在他們最初進入中國國內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用中文進行順暢的交流了。據說最初西方傳教士想要進入中國境內,以傳教的名義。

但是中國官員是這樣對他說的,你得先學會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然後把你的東西翻譯成中文,然後再來教我們的百姓吧。

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打開中國這塊疆土,幾乎用盡了各種辦法,改換面貌,學習語言,最終不以西洋教士的身份而是以學者的身份來中國進行學術的探討和研究。

雖然他們最終還是為了傳教,在思想文化上實現西學東漸,但這一時期確實出現了不少積極的成果。

他們向皇帝進貢許多新鮮的西方物品,宮中沒有能夠使用這些物品的人。

所以只能傳這些西洋教士進宮傳授,有的成為了太學的講師,有的將西方的醫藥和醫療與中醫研究結合起來,甚至還設立了西醫的教會醫院。

三、學術和武力傳教的綜合:碰撞和融合

如果說最開始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進入中國境內,最大程度的迎合了中國統治者的政府政策和中國百姓的思想。

他們學習漢語、儒家思想文化,甚至更改自己的長相、衣飾,就是為了能夠先適應和融入中國的文化環境中,然後再為自己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做鋪墊。

但被統治者無情的阻斷了,這一時期雖然看起來西方傳教士的活動失敗了,但是基督教的確在中國土地上開始生根發芽了。

雖然沒有能夠到達儒家思想和佛學道教在中國的影響力。所以說有時候人們的思想是很難控制的。

在某種程度上西學東漸從這個時候就已經悄悄開始了。而在西方傳教士眼中,這顯然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標準。

所以他們又嘗試了其他策略,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將西方的新奇物品傳入中國,甚至他們直接將思想文化上的衝突和爭端鬧到了皇帝面前。

最終這種文化交流的方式是不被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所接受的,所以他們被驅逐出了中國。

我們說其實西方傳教士是成功的,雖然中國古代歷史的終結有一點原因是基於中國思想文化上的閉塞。

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西方世界發展進程太過超前,以至於中國那個時候幾乎毫無反擊之力。

中西方思想從相遇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相互碰撞和融合的過程,這一點從西方傳教士在明朝的傳教策略中也能窺出一二。

他們在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的時候,首先採用的是適應,學習深入了解一種思想的基礎上再去宣揚新的思想。

這表面上是一種相對和平的思想文化交流方式,但其中也有不同思想的碰撞。或者說這就是不同文化思想的發展趨勢。

因為在西方傳教士通過科學技術知識傳播宗教思想之後,中西方思想開始進行了激烈的碰撞,最出名的就是以不同觀點下的禮儀之爭。

四、結論

所以,從以上的表述之中,明朝和清朝時期西方傳教士一直在試圖通過文化漸變來兼併中國和殖民中國,西方傳教士在這個過程中也採取了許許多多的傳教策略。

無論是溫和的還是比較有衝突的,最終我們說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是成功的嗎?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中國統治者也曾為了阻止文化演變做出了努力,但是人們總是在崇尚新的思想,尤其是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根基之下,人們對於外來文化擁有著更為強大的包容性。

實際上中國古代在這一時期也從西方學習到了許多先進的科技和文化知識,可見文化交流還是有一處的。

參考文獻: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境內的傳教策略探析

當西方遇見東方:耶穌會士與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興盛

他是明清兩朝傳教士,每朝都受極大款待,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文/林伯南

相關焦點

  • 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學術:談談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的策略
    傳教士:「寶劍」與「學術」之間的抉擇繼方濟各·沙勿略來華傳教失敗後,又有一批西方傳教士啟程並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如巴萊多(Melchior Nunez Barreto)、培萊恩(Franciscus Perez)以及範禮安(Alexander Valignani)等人。
  • 這個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為何身穿中國儒家服飾傳教?
    現在的中國社會,遇見一兩個外國人已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提高,許多外國人也來到中國從事貿易、經濟往來、學習活動,甚至一部分外國人還拖家帶口地來到中國定居,生活。可義大利卻有這麼一個傳教士,他遠渡重洋到達了中國的領土,在中國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西方宗教,還收下了一批願意追隨他的教徒,這裡面就包括明朝的一些官員如徐光啟等人。這個傳教士,便是來自於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他大半生都生活在中國,從事傳教、交流等工作,最終,他在中國逝世,就連屍身也被安葬在北京。
  • 沙勿略所倡導的「適應」策略,為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立足指明方向
    為此,他要求前來東方的傳教士一定要學會當地的語言,了解與遵從那裡的風俗與習慣,並注意尋找當地文明與基督教文明之間能夠相互認同的地方,在這一基礎上,再通過西方科學優越性的展示,逐步將當地人吸引到「天主」的懷抱中來。最先認識到沙勿略東方傳教理念的深刻意義並將其付諸實踐,使之逐步成為適合中國國情的系統的傳教方式和方法的便是利瑪竇。
  • 晚清時期,最早的西方傳教士如何在中國立足?熟知中國儒家經典
    鴉片戰爭前,在中國最出名的傳教士應該是德國傳教士郭實臘(1803年~1851年)。,儘可能拉近言者與聽者的距離,以順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口吻來推銷西方文化,進行傳教。這種「順著說」(順著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西方文化或傳教)的宣傳策略,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明清時期傳教士中表現得相當普遍。比如,英國傳教士米憐在1815年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封面上,就用的孔子的話:「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統治者那麼害怕西方傳教士?
    在清代晚期隨著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條約中別有用心的國家把傳教自由等相關權益硬加入了進去,這些國家中以英國、法國為代表,這些國家主要是基督教裡面的新教和天主教,他們是宣揚宗教精神喜歡四處傳教的,尤其以法國的天主教為最積極的一支。所以在清末法國的天主教想中國派遣了大批的傳教士來傳教,妄圖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政局。
  • 中國基督教領袖指西方傳教士曾扮演不光彩角色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一日 (記者董會峰孫兆震)今天下午,在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中國的基督教領袖們指出,在近代史上,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一直利用基督教、傳教士為其侵略中國服務,一些傳教士甚至直接參與侵略與掠奪。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一些西方傳教士與帝國主義侵略、與鴉片商是聯繫在一起的。
  •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目的並不單純,無奈被現實打敗
    17世紀版本的 《利瑪竇中國札記》利瑪竇,於1610年5月11日病逝,是第一個在北京安葬的西方傳教士,被譽為中國天主教開拓者。事實上,利瑪竇當初來中國目的,並非旨在傳教如此單純。而是以傳教方式配合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擴張市場,殖民掠奪以中國為主的東方。
  • 西方的油畫是怎麼來到的中國?
    油畫在西方最初是被用於傳播宗教 而傳入中國的方式也是 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而來的 根據現有文獻記載 最早在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 耶穌會傳教士義大利人羅明堅受命來到廣東設立教堂
  • 雙面派:晚清時的傳教士,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這些報刊雜誌把西方科學知識帶到中國來,為當時仍然處於封閉狀態下的中國人,打開了一扇了解西方國家的窗口,起到了溝通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此外,傳教士在中國還翻譯和出版書籍,這一方面,傳教士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大量書籍的翻譯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改變以往對西方科技的認識。甚至這些翻譯過來的書籍,還進入了中國的學堂,成為了教科書。
  • 明朝來到中國的西方派社,去到日本差點推倒德川幕府,多國受其害
    15世紀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闢,地理大發現和西班牙葡萄牙的對外擴張,歐洲傳教士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傳教。第一個來到中國傳教的叫利瑪竇,於萬曆1584年,利瑪竇與羅明堅神父入居廣東肇慶,他們對明朝官員稱來自「天竺」(印度),當時利瑪竇解釋了來中國的原因:「因為我們非常仰慕神秘的東方,我們是從遙遠的西方來的教士,,希望能在這裡留下,至死在這裡侍奉天主」,他們之所以沒有說出傳教的目的主要怕被大明驅逐。
  • 因為西方傲慢且不寬容
    1631年,第一位多明我會的傳教士從菲律賓抵達中國,正式開始對華傳教。也許是因為發現自己來晚了,多明我會很不爽,於是神甫黎玉範向教廷打小報告,指責耶穌會寬容中國信徒尊孔祭祖,引來了教廷的幹涉。1645年,教皇英諾森十世發布通諭,禁止教徒參加祭祖祭孔活動。
  • 西方傳教士在清廷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東方對西方的了解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教傳教士在19世紀把西方科學傳人中國時都起了主要作用。的確,雖然在創建中文科學新詞彙中存在著一些專門問題,但是新教徒創作的科學和數學著作比所有其他非宗教問題著作的總數還要多。由於西方著作的翻譯如果要有被人閱讀的機會,就必須譯成可誦的漢文,又由於即使傳教士中最有造詣的學者(像偉烈亞力)也不能寫出任何典雅的文學語言,因此必須採取一種特殊的寫作方法。 實際上這是耶穌會士早在250年前就已採用過的方法。首先,外國傳教士把原文口譯給他的中國助手聽。然後,助手把口頭翻譯改寫成文言文。
  • 16世紀中期來華的傳教士有很多,竟給中國帶來了那麼多影響
    大家好,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16世紀開始來華的傳教士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很早就有外國人來華了,我們最為熟悉的是元朝的馬可波羅遊記,那個時候他把中國的風土人情寫成了書帶回了歐洲,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那麼16世紀中期也有很多的傳教士來華,他們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一: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傳播
    這一時期,天主教主要修會或外方傳教會在中國活動的有耶穌會、奧斯定會、多明我會、方濟各會、巴黎外方傳教會、遣使會、聖母聖心會、聖言會;主要女修會有仁愛會、聖衣會、方濟各聖母傳教會、多明我女修會。在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1842年時約有50餘名外籍神甫,80餘名中國籍神甫。 到19世紀末,在華天主教各修會的傳教士共約800人。
  • 教案事件此起彼伏,難道真的傳教士這麼惡毒嗎?背後原因要深思
    但怪異的是,在那個沒有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時代,我國國民卻一直對於傳教士特別反感,甚至經常醞釀教案。那麼問題來了,當年的教案事件此起彼伏,到底是為什麼?如果是在現代社會,有一幫傳教士來到我們這裡傳教,大家肯定會引起警覺,並且有可能會抵禦對方的文化入侵。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文化是潛移默化的,為了保守住自己的文化根基,所以我們會抗拒。
  • 為何佛祖當年往東方傳教而沒有去西方?
    在中國神話當中,除了道教的諸神外,還出現了來自西方的佛教神,佛教的總部位於西方佛國極樂淨土之內,由佛祖統領三千佛國億萬僧眾,佛祖不但成功在東方傳教,甚至佛教的地位一度穩壓本土道教一頭。可佛祖為何只在東方傳教,而沒有去往更遠的西方世界傳達教義呢?因為佛祖是道祖鴻鈞的弟子在佛祖化為接引道人去東方傳道之前,鴻鈞道人曾化身麻衣侶點化當時還是毘遮羅國王子的佛祖。
  • 被遺忘的過去:一個傳教士在莆田的故事
    編輯:聞道 圖:網絡從19世紀初起,西方大批傳教士來到中國。蒲魯士,作為最早駐紮在莆田的傳教士,對莆田的近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西學堂(後改名哲理中學,今莆田二中前身)、涵江興仁醫院(今涵江區醫院前身)、莆田九中(鹹益女子中學)等皆為蒲魯士及夫人所倡辦,開創了一代社會風氣。
  • 西方傳教士對我們的「文化侵略」和「思想毒害」
    比如,我們曾聽說:西方傳教士都是帶著「精神鴉片」,來對我們進行「文化侵略」和「思想毒害」的。今天,我們用的獨立思考,透過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本身」,來看看事實是不是這樣。    這家雅禮醫院,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湘雅醫學院」的前身,他們在當時醫療條件極其落後的中國,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命。他們是來救人的,哎,不對啊!  我們記得書上好像寫著:資本主義都是「無利不起早」。「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派過來的傳教士都是帶著「精神鴉片」,來對我們進行「文化侵略」+「思想毒害」的……  真是這樣嗎?
  • 外國傳教士有多牛,竟成為順治帝朝中的座上賓?
    自明朝以後,隨著歐洲文明的興起,便有外國傳教士煞費苦心,不遠萬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又是傳播西方科學知識,天文曆法等等,讓中國皇帝開了眼界,包括現在還有不少一批人念著外國傳教士的好,認為如果沒有外國傳教士來,中國可能沒有現在那麼先進,如果沒有外國傳教士,中國的工業不可能那麼先進等等,為什麼會這樣說的,因為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以後,的確也做了一些人事,比如興辦學校與醫院
  • 唐朝進入中國的西方組織,入日本後差點推翻日本,中國也深受其害
    早在唐朝,世界各國的宗教組織都已經傳入了中國。基督教那時候被稱為景教,在長安等地建有教堂,規模還挺大的。伊斯蘭教、猶太教也隨著異國商人們的廣泛活動,而傳播到很多地方。當時的世界上很少有像中國這樣兼容並蓄的國度,對各宗教一視同仁。大航海時代開闢後,歐洲人除了滿世界找黃金外,最感興趣的就是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