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伴隨著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的,還有一群傳教士。儘管很多時候看起來他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群體,但實際上,他們在這個階段充當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傳教士進入中國後,先是大興辦報事業。著名者有諸如馬禮遜、郭實獵等人。他們以華人為閱讀對象,創辦各種中文期刊。這些報刊雜誌把西方科學知識帶到中國來,為當時仍然處於封閉狀態下的中國人,打開了一扇了解西方國家的窗口,起到了溝通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此外,傳教士在中國還翻譯和出版書籍,這一方面,傳教士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大量書籍的翻譯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改變以往對西方科技的認識。甚至這些翻譯過來的書籍,還進入了中國的學堂,成為了教科書。所以一時之間,中國社會對於西方各類事物的接受度急劇增長,尤其是一些文人階層,逐漸興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潮,並在此後幾十年地迅速席捲了整個中國,成為後來拯救中國的探索道路之一。傳教士又在中國建立學校、建立醫院,使中國的衛生醫療和文化事業也有所發展。
可以說,傳教士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有積極作用的。
傳教士也是侵略者
首先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傳教士得以進入中國,是在此時的中國正處於西方列強的壓迫之下的大背景裡。而且面對列強的步步緊逼,中國只能軟弱地一次又一次讓步,並以割地賠款的代價籤下了眾多不公平的條約。這些條約裡不乏保護傳教士在華利益的內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傳教士其實也被視為是侵略者的一部分。
其次,這些傳教士在中國創辦報刊或翻譯書籍等行為的首要目的,不光是為了宣傳教義,更是企圖為他們國家的殖民侵略服務。因此他們一方面宣傳宗教,一方面還四處搜集中國情報。且把這些情報交給西方國家,使列強對中國的情況極其裡了解,在侵略中國時也就更容易了。基於此,很大程度上,他們種種行為所給予的對中國的好處可能只是附帶的,是基於滿足自身利益下產生的。
再者,眾多傳教士自己的國家和條約作為保護傘,在中國大肆霸佔公產、強買民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最後,基督教教義講求的是敬重上帝,人人平等的精神,他們不敬祖宗和他神靈。而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儒家倫理則更強調綱常等秩序。因此中國人尊宗敬祖,甚至有些人家裡就供奉了祖先的牌位。在中國人的眼裡,這些傳教士是"大逆不道"的。中西方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追求,導致了兩方人民思想上的劇烈衝突,因此晚清也出現了教案頻頻的情況。
總而言之,近代傳教士來到中國後的傳教活動,並不是建立在單純的傳播宗教、發展教徒等目的的基礎上。雖然他們的各項措施,為中國帶來了好的作用,客觀上對晚清中國的進步起到了一定的積極的促進。但在中國已經淪為宰割對象的情況下,傳教士進入了中國,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還參與外交活動,這就不可否認這些傳教士在列強侵略中國過程中也參與其中,成為了其母國的幫兇,損害了中國的利益。所以,在對中國的影響上,他們的確堪稱"雙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