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影視劇中辮子留法很多都是錯的,它經歷了鼠尾巴豬尾巴牛尾巴

2020-12-22 騰訊網

中國漢族成年男人自古以來都是束髮的(這個古指的是周朝以後,從出土發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辮髮的),束髮,不僅是成年的標誌,也是華夏民族文化的象徵。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頭留辮,成為一個時代最突出的歷史影像,所以,我們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視劇都稱作「辮子戲」。但是,那些影視劇裡,清朝男人雖然留辮子,但他們留著「陰陽頭」,只剃光了頭上前半部分,在後面才梳成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如同上圖《少年天子》中鄧超那樣。而在港臺一些影視劇裡,甚至頭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辮子。好多觀眾看了,說像港臺影視那樣的留法,那些男人都是死罪。但大家不知道,就像《少年天子》那樣留,多數時候其實也活不了。

清朝男人的辮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順治是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那一時期,是對辮子要求最明確、最嚴格的時候。當時,滿清皇朝把肯不肯剃髮留辮提到願不願意做順民的高度來看待,這才有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俗諺。且因為剃髮令的頒布,在江南地區激起許多反抗,比如讓韋小寶韋爵爺提起來都要罵聲「辣塊媽媽」的「嘉定三屠」,就是因為清朝蠻橫地強制推行剃髮令激起來的民變。

金錢鼠尾

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髮,然後梳一條小辮兒。那形象,不是搞行為藝術的,還真不敢去挑戰大眾的審美。反正我要是活在明末清初,肯定要反抗一下的。實在不行,出家修道也在所不惜。

國外文獻對清朝辮子的記載

清朝統治者呢,對「金錢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順治四年廣州「易服剃髮令」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另一方面就是威脅,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個遺民說:「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倖免,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檀」。而且,不剃要殺頭,剃的不對也要殺。也就在順治四年,江南滸墅關有個叫丁泉的平民,因為「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儘管他「無奸宄之心」,但因為「違同風之化」,還是被「著就彼處斬」,連帶著縣官、家長、鄰裡也受了牽累。周星馳演的《武狀元蘇乞兒》,蘇乞兒披頭散髮,天理教教主趙無極以他沒辮子責難他,蘇乞兒從頭髮中挑出一條小辮,就那樣敷衍過去了,實際上剃髮和留辮是一體的,不可能矇混過關。好在趙無極自己的髮型也不合規矩,大哥不用說二哥啦。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髮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髮型親切地稱為「豬尾巴」,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唉,非要分辨鼠尾巴和豬尾巴哪個好看,實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

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蘇乞兒生活的時代——髮型又有變化,留的頭髮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為榮,很多人形容為「牛尾巴」,如同一般「辮子戲」中表現的那樣。到那時候,經過兩三百年的薰陶,不管外國人怎麼嘲笑,我們已經以辮子為美了,不讓留還不高興。我們太原有位鄉紳,滿清滅亡後,因為辮子被革命黨剪了,自己在日記裡寫:「上年五月被賊剪髮半截,恨賊為亂難當,莫能寢其皮而食其肉,為此生之大憾。」而魯迅先生寫的《風波》,七斤因為有人要剪辮子,嚇得連城都不敢進了。

滿清三百年,關於辮子的大略就是這樣。我之所以要說,倒也不是要挑人家辮子戲的刺,只是給大家還原一段史實。影視劇真要按史實拍,我也不樂意看——腦補一下,《康熙微服私訪記》《戲說乾隆》,兩位萬歲爺英明神武風流倜儻,或顧盼自雄之時,或泡妞掠美之際,一位鼠尾巴晃,一位豬尾巴搖,即使符合歷史了,可我擔心觀眾笑場。

相關焦點

  • 清朝的服飾和辮子,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對此你了解多少
    說到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朝代,就必須要說一下當時的服飾和辮子。服飾上來說,從古至今,從古代服飾上就能看出中國在文化上的發展歷程,每個朝代都有對審美的不同見解,可以說服飾變化就是歷史變化的縮影。清朝的服飾和辮子,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對此你了解多少?
  • 清朝人的髮型真是「陰陽頭」?別被古裝劇騙了,真實的辮子長這樣
    當地所有男人,不論是官是民,以十日為限,俱都要削髮垂辮,以示臣服。而若是不從者,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而那時候,亦有許多人都不願意剃頭,多少人就這樣死在了清軍的刀下。而圖為清前期一位男子的髮型,為「金錢鼠尾辮」。頭髮在腦後留下小小的一撮,然後捻成細細的辮子,辮子要可穿過銅錢中間的那個孔。
  • 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相信留過長頭髮的人都知道,長頭髮打理起來是非常麻煩的,再加上缺乏古人洗髮露以及護髮素的滋潤,因此很多人的頭髮是又黃又枯的,但是即便如此,古人也不會輕易的去剪頭髮,甚至於動頭髮的人還會遭受非議。 那麼,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 清朝的髮型很帥?別被清宮劇騙了,真實的清朝辮子是這樣的
    清宮劇是近些年來比較熱門的電視劇,其內容都是圍繞清室宮廷展開,要麼寫實、要麼戲說、要麼穿越,總會惹到無數觀眾的眼球關注,甚至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至今被人反覆細品的清宮劇也有很多。
  • 溥儀回故宮參觀,看到自己的辮子在展覽,喃喃自語,黯然離去!
    1644年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就下達了一個強硬的律法,漢族男子若不按要求剃髮、留鼠尾辮,一律格殺勿論。鼠尾辮是清朝統治者強加於漢族,所以到了清末民初剪除這個恥辱的辮子,成了革命黨人的一個象徵。它既表達了人民對清朝封建統治的抵抗,也意味著這個舊時代、舊王朝的結束,新時代即將開始。在辛亥革命之後,剪辮子運動席捲了全國大地。1900年,革命黨人章太炎率先在上海街頭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此時,清朝的大勢已去,許多的官僚政客唯恐跟不上形勢,都自願剪掉辮子。
  • 清朝的辮子,真的是電視劇裡那樣嗎?一開始的樣子很難看
    自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賜,自身是沒有權力損毀的。因此古人除非迫不得已,不然絕對不會剪頭髮。所以說古代男子都留長頭髮,鬍子也不刮。直到滿清入關,強制推行辮子頭,才讓天下人換了髮型。至於那些不願意換的,都被殺死了。不過清朝初代的辮子,和我們印象中電視劇裡的還是有些不同的。最初的清朝髮型,真的就只是一條辮子。我們熟悉的那種半頭式,直到清朝中葉才流行起來。
  • 誰先在紫禁城剪去辮子
    誰先在紫禁城剪去辮子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07 星期一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 《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朝入關以來267年的統治,也終結了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迴
  • 大部分人會把它當成黃骨魚,其實叫牛尾巴。我們這裡500塊一斤
    說到釣魚,大家都知道,我國地大物博,魚種繁多,釣魚文化影響深遠。很多人熱衷搏擊巨物,享受被魚累趴的那份快感,而我在熱衷博擊巨物的同時,會更加喜歡「獵奇」。一般每隔2年,亮仔都會撩上各地的釣友,踏上那片土地,解鎖當地魚種。這當中,又以2008年,在東北的一次獵奇中,記憶尤為深刻。
  • 來介紹一下紅燒牛尾,我們這次要製作紅燒牛尾巴的工具,特別簡單
    我想有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吧,所以說呢,今天我就來利用我們的電飯鍋給大家做一道美食,而且知道美食還是一道比較難做的,因為一般很少人嘗試在電飯鍋裡做美食,我也是第一次嘗試,不過做出來的味道還行,大家一起跟著我一起做吧。
  • 清末跨洋客輪上被當作怪物圍觀的中國人 腦後的豬尾巴聚集著恥辱
    男人留不留辮子,原本只是風俗習慣甚至個人喜好問題,但到了清朝卻直接上升到了與人性命攸關超乎尋常的政治問題。清王朝在強迫所有漢人男子留辮子,在砍下了上百萬漢人頭顱之後,徹底摧毀了千百年來漢族的自尊心,也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 剪辮子之風並非始於推翻清朝後,其前不少人就剪了,不怕殺頭嗎?
    1872年,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帶往美國留學的幼童,腦後就都拖著辮子。這些頭上編著辮子的小男兒到美國後,美國小孩常常跟在他們後面喊「中國女孩子」,甚至指著辮子侮其為「豬尾巴」。逐漸地,「祖宗之法不可變」一說,已被洋人破壞得七零八落。
  • 清朝男子的辮子有多髒?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不敢靠近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過許多次朝代更迭。清軍入關前,古代男子也有長長的髮髻,但是不會像清朝人一樣,編成辮子垂在腦後。清軍入關的時候曾頒布「剃髮令」,強制境內官民剃掉頭頂的頭髮,將腦後的頭髮編成辮子垂下去。古代人對身體髮膚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自己的性命,因為他們認為身體髮膚都是來源於父母。
  • 清朝男子「髒辮子」惡臭襲人,為何他們不願洗頭呢?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曾經輝煌奢華的阿房宮也隨著時間的流逝化為了泥土。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許多宏偉的建築早已消失。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都是一樣的,雖然在當時無比輝煌,但經過歲月的遷移,最終成為了人們腦海中的記憶。清朝男人的辮子,味道讓人噁心。
  • 清朝人的「大辮子」究竟有多髒?外國傳教士的日記如何記載的?
    在我們看的古裝劇中,那些清朝的王爺、大臣尤其是男主角,都特別帥氣,用有文化一點的詞就是風流倜儻、英俊瀟灑。而且穿著打扮也特別華麗,男人古裝和現代的最大區別就是長頭髮和衣服,尤其清朝,都是長辮子。整潔又不失氣質,簡直可以迷倒一大片。其實大家都是看表面才會覺得他們完美,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辮子散開後的味道,還有其中的髒汙情況。
  • 清朝男子的辮子多久洗一次?英國傳教士留下照片,網友:不敢相信
    歡迎來到百家後小帆品歷史,今天我講述的是:清朝男子的辮子多久洗一次?英國傳教士留下照片,網友:不敢相信。在我國,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封建王朝就是清朝。清朝時候,不管男性還是女性裝扮都非常有特點,尤其是在髮型方面,女子有「旗頭」,男子留長辮子。
  • 朱元璋偷吃了地主家的牛,把牛尾巴塞石頭縫裡,牛尾巴拔不出來?
    至於劉德後來怎麼樣了,正史中並沒有任何的記載。不過野史中和影視劇中,關於劉德的故事卻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朱元璋偷牛吃的故事。說是少年朱元璋自小給地主劉德放牛,朱元璋家裡窮,整天餓得慌,有一天,朱元璋在放牛的時候,就和幾個小夥伴將其中的一個小牛犢給宰了,然後小夥伴們各個回家拿了傢伙什回來煮牛肉。
  • 牛尾巴你吃過嗎?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美食,和番茄一起做更好吃
    牛尾巴這種食材不知道大家都吃過沒有,雖然我們可能在家中不經常做,但是基本上外面的餐廳都是有這道菜的。對於很多沒有吃過牛尾巴的人來說,可能始終覺得下不去嘴,但是其實牛尾巴確實特別的美味。我們先要把牛尾巴給清洗乾淨,然後將它們都給切成段狀。
  • 牛尾巴的五種變化技巧教學
    圖2-腳內側外撥回敲這個技巧講究節奏,不是單純的快,很多小夥伴練習的時候練偏了,是一個由慢到快的過程。練習的時候可以慢慢體會一下。圖3-節奏變化由內向外牛尾巴:由內向外的牛尾和上一個類似,但是要反過來,先快速用腳內側觸球然後再用腳外側。
  • 溥儀死後,身體1樣東西,留在博物館中被參觀,遊客:長這個樣子啊
    在封建時代,古人一起留著頭髮,可是到了清朝不一樣,頭髮就沒有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針對漢人來說的,這是漢文化。可是滿人沒有這個文化風俗,所以他們不必遵從。 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為了騎馬跑得快,他們就把頭髮剃了,只是在後面留了一小撮,像是老鼠尾巴一樣,這是清朝滿人早期的髮型。
  • 野釣黃河「牛尾巴」魚的好日子來了!
    有經驗的老釣友都知道,在黃河釣魚,要想取得好的收穫,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看水溫。如果水溫偏低,技術再高的釣魚人也很難保證不「空軍」。因此,經驗老道的釣魚人一般在5月份之前都不會輕易前往黃河。他們會養精蓄銳,在5月下旬之後,才會慢慢出動。釣魚人的等待,就是為了黃河的「牛尾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