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曾經輝煌奢華的阿房宮也隨著時間的流逝化為了泥土。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許多宏偉的建築早已消失。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都是一樣的,雖然在當時無比輝煌,但經過歲月的遷移,最終成為了人們腦海中的記憶。
清朝男人的辮子,味道讓人噁心。
說到歷史上的朝代,首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清朝。清朝是最接近我們這個時代的朝代,而且清朝還有一個特點:清朝的男人都會留長辮子。於是很多人感嘆:清朝的男人很瀟灑,連很多現代女性,都沒有那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
但事實上,在清男獨特優雅的造型背後,也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小秘密,比如,清朝男人的辮子其實很髒。比如,即使我們把頭髮梳得很短,但如果三四天不洗頭,頭皮就會感到發癢、氣味難聞。但清代的窮人一般半年不洗一次頭,所以清朝男人的辮子很髒,味道真的很噁心。
清朝軍隊入關,宣布剃髮以治民
追溯到1644年,清兵入關,隨即宣布"剃髮令"。清軍所到之處,必令官兵和百姓剃髮,如不遵行,他們會被斬首。清朝皇室認為,人們只有剃了光頭,才能徹底臣服於清朝。因此,為了生存,很多人只能按照清軍的要求去做。他們剪掉了頭髮,換了衣服。
同時,也有一些人忠於明朝,他們奉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不想剃頭,又認為清朝統治者讓人剃頭,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於是很多人不顧清朝的命令,勇敢抵抗,與之抗爭。然而,那些曾為明王朝對抗黎明的人,大多被斬首。剩下的人一看事情不妙,也只能乖乖就範。就這樣,演變成了清朝男人的模樣。
據史料記載,清代男子最早被要求將頭髮梳成"金錢鼠尾辮"。那時候,男人只能在頭上留一個銅錢的區域,其餘的頭髮都要剃光。這個髮型也有它的意義:當時人們打獵的時候,經常把頭髮掛在樹枝上。所以"金錢鼠尾辮"很適合清朝的男人。
然而,當清軍入關後,他們嘗到了勝利的滋味,日子過得悠然自得。然後他們對髮型的要求就變了。此時,清朝的男人不用去打獵,頭髮也就成了"前禿後鞭"。據一些史料記載,清朝男人的辮子像一條粗粗的牛尾巴,看起來很滑稽,但時間久了,人們已經習慣了。
清朝的辮子妨礙生活。
但清朝的辮子真的合適嗎?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部分的人都是從事農耕行業的,他們的頭髮都有一條長長的辮子,這不利於他們耕作,更不利於梳洗。據史料記載,清代普通人可能一年都不會洗一次頭髮。這麼長的頭髮長時間不能洗,可想而知會散發出多麼難聞的氣味。
不僅如此,有些男性經常不洗頭,還會長出跳蚤,出現頭皮瘙癢的問題,所以不僅僅是氣味,到了炎炎夏日,人們根本不敢接近那些不洗頭的人。
這種情況直到鴉片戰爭以後才有所改變。當英國侵略者來到我國,他們不僅發現了中國美麗富饒的土地,也看到了中國男人的形象。當時外國人發現晚清男人的辮子雖然很粗,但聞起來很難聞,也沒有光澤。所以他們不禁對他們感到非常厭惡。他們剃頭編發的行為,被外國人嘲笑了很久。
清代男子不洗頭的兩個原因
首先,因為沒有時間。清朝的普通百姓不得不從早到晚辛苦勞作以維持生計。因此,長辮子是藏汙納垢的地方,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工作時汗流浹背,頭髮長了不洗,不僅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還會傳播疾病。
第二,不是每個人都會編發。我們都知道,清朝的男人都是編辮子的,洗頭髮的時候需要再編一次。但遺憾的是,清朝人並不是人人都有編發的手藝,所以也不敢輕易洗頭。據記載,當時在清朝,有專門的編發藝人走街串巷,一邊給人剃頭,一邊給人洗頭、編辮子。如果有人想去理髮,他們會去找這些理髮師。主人們會坐在家裡,一邊燒熱水,一邊招待客人。
同時,洗頭也是一個繁瑣的過程,這時人們不僅需要洗頭,還需要打理頭髮,然後重新編成長長的辮子。由此可見,清朝人編辮子是一門難度很大的手藝,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非常費錢,這導致很多清朝男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洗頭。
在清代,對於一些普通百姓來說,每天辛苦勞作,就為了混個溫飽,而沒有閒暇時間和金錢去洗頭,所以清代人的辮子很髒,而且會散發出惡臭,他們不會輕易洗頭。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有在參加紅白喜事或重大節日時才會洗頭。
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體面,老式的制度被拋棄了。
朱雀橋邊野草繁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隨著歲月的流逝,清朝有過輝煌的時刻,但現在已經成為過眼雲煙。現在,我們只能在歷史綜述和影視作品中回顧和了解清朝的歷史。當然,每當我們從影視作品中看到清朝男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很優雅。但真正清朝男人的辮子很髒,當時的窮人半年不能洗頭是常有的事。導致他們的頭髮散發出令人作嘔的氣味。
如今,我們早已摒棄了這些舊俗,人們不需要留長髮,洗頭也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這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讓人們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