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爾袞率清軍入關之前,中國受到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薰陶,國人一直都是遵循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頭髮並不是隨便可剪得。可是在1645年,清軍正式進入江南之後。
攝政王多爾袞便提出了「剃髮易服」的政策,規定在清軍所踏過之處。當地所有男人,不論是官是民,以十日為限,俱都要削髮垂辮,以示臣服。而若是不從者,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而那時候,亦有許多人都不願意剃頭,多少人就這樣死在了清軍的刀下。而圖為清前期一位男子的髮型,為「金錢鼠尾辮」。頭髮在腦後留下小小的一撮,然後捻成細細的辮子,辮子要可穿過銅錢中間的那個孔。
而金錢鼠尾辮是早期女真族還在密林中時的發行,由金兀朮最先打造,到後金時期才稍有改變。而這種造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當年的族人們可以更好的在密林中穿行,也便於在戰場上廝殺。
而這種髮型實則是醜的不行。一直到清朝乾隆後期,滿族的統治者們都接受了儒家文化的薰陶,覺得頭髮多點也不錯。於是銅錢大小的鼠尾巴辮子,就此化為了巴掌大小。
但巴掌大小也醜啊,當時已經有大量的洋人來華。洋人們見到中國人這樣怪異的辮子,於是又將其叫做是「豬尾巴辮子」。並且這時候的蓄髮部位已經在百年的演變中由後腦悄然移動到了頭頂的部位,更像是豬尾了。
一直到嘉慶後期,男子的髮式才逐步演變成將類似於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那樣。但是也沒有那麼多,因為他們還是要將頂發剃去,且四周邊緣的頭髮也要剃去寸餘,中間保留長髮,分為三綹辮子編成一條垂在腦後。這是官方將其成為髮辮,但是民間將其稱作為「陰陽頭」。
所以我們在各類清宮劇中看到的,康熙乾隆時期,甚至是皇太極多爾袞時期的陰陽頭。俱都是被騙了,那時候的發行可比後來的陰陽頭要醜多了。也許是拍出來不好看,才會心照不宣的全部按照清朝後期的髮型來設計造型。
而清朝「剃髮易服」的治國之策,在民間長久以來都有抗爭。自遼東地區廣大的漢族人民反抗,一直到清朝建國後無數的民眾反剃髮鬥爭。以至於成千上萬的漢族人民都為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一直到清朝末期,都還有太平軍披頭散髮以示對清朝的反抗。但是在滿清覆滅,民國成立後。遇見民國要剪辮子的要求,大多數人又都守在了家中,不肯剪辮子。
據史料記載,有一位太原的鄉紳因為自己的辮子被政府強制性的剪掉了。就在自己的日記內暗搓搓的發散怨氣:
「上年五月被賊剪髮半截,恨賊為亂難當,莫能寢其皮而食其肉,為此生之大憾。」
也許是因為,陰陽頭扎個辮子看著還行,剪掉就真的不能看了?
現今的清宮劇異常之多,但又大多和事實不符。以至於許多人對清朝的固有印象大多是電視劇中那樣,管中窺豹。想要了解真正的清朝到底是如何,這本《清朝全史》值得閱讀。
《清朝全史》是第一部全面敘論清朝歷史的學術著作,以時間為經,以清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為緯,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清代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所記的史料十分豐富,尤其是對歷史細節的描述,更為他書所罕見;所述文字,精細、形象、生動、絕無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