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恐龍之鄉,在山東萊陽,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在這裡發掘

2020-12-15 覺非行記

說起恐龍,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侏羅紀,但其實,白堊紀也與恐龍息息相關,恐龍的種類在這一時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然而白堊紀之後,恐龍便遭到大規模滅絕。這是恐龍時代最後的繁榮,而山東萊陽,這座位於膠東半島的小城,便有一座神秘的「白堊紀公園」,忠實的印刻了這份遠古的記憶。

這份記憶,一直埋藏在時光中,直到上世紀20年代。1923年,我國第一代地質學家譚錫疇在山東萊陽將軍頂西南的紅色地層中採集到恐龍骨骼化石;1929年,瑞典古生物學家維曼對譚錫疇採集的標本進行研究,並命名為中國譚氏龍。上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在萊陽金崗口村挖掘出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棘鼻青島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對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及報導。此後,一系列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逐漸被發現,萊陽成為我國科學家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化石的地方,同時也是世界上罕見的同時富含恐龍、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的地區。

然而,這些學術圈的大事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並沒有太多的知名度,萊陽的恐龍化石甚至比不上萊陽梨的名氣。近年,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建成,萊陽終於以「中國恐龍之鄉」的名號出圈,慢慢向世人揭開白堊紀遙遠的記憶。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座盛產萊陽梨的小城,在億年前曾經是恐龍的樂園。

▼地質博物館,遠古的記憶

來到萊陽這座神秘的「白堊紀恐龍公園」,第一站便是地質博物館。地質博物館館藏豐富,各式各樣的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讓人眼花繚亂。在博物館半日,雖是走馬觀花,卻對萊陽恐龍動物群、萊陽地質古生物、恐龍大家族、恐龍蛋世界有了最初的認識。放映廳裡的紀錄片,從白堊留痕到恐龍故鄉,則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深入的《遠古的印記》,也讓我們真正開始認識腳下的這片土地。

走進博物館,第一眼,像是回到了遠古,走進了白堊紀的恐龍世界。裝架完整的恐龍骨架佇立在博物館裡,雖然早已沒有了血肉,卻依舊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站在它們的眼前,仍然感覺遙不可及,然而,當聽著講解員細細講解這些恐龍化石的發現史,這份遙遠與陌生便開始悄悄散去。恐龍不同部位的化石,新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展出的化石數量只是萊陽地質公園裡的一小部分,卻為我們呈現了恐龍最後的盛世。

雖然早已沒有了小朋友們面對恐龍時的那種求知慾,在博物館裡漫步,依舊會想像它們擔當地球霸主時的世界,依舊會遺憾它們的突然滅絕。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去工作室探訪修復恐龍化石的修復師。進去時,老師正在低頭修復化石,我們只是默默的記錄老師修復的過程,不去打擾。當老師的工作告一段落,卻一改嚴肅認真的形象,用幽默的話語為我們介紹不同的恐龍化石,介紹他工作的日常。一排排恐龍骨骼,年復一年,經由老師的手,煥發新的生命。

▼化石遺址館,恐龍遺蹟群

從地質博物館出來,來到曾經的挖掘現場,2號恐龍化石遺址保護館,這裡曾搶救性發掘出大量恐龍骨骼化石層,目前,這些化石大部分都在發掘遺址原地保護。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推測,這些恐龍化石群的形成是泥石流等突發性的災難導致恐龍死亡,經過8000萬年的地質演化,形成的恐龍遺蹟群。

恐龍化石尚未進行大面積的發掘,已經發掘的兩處恐龍化石群遺址設了保護棚,雖然簡易,卻也保留了遺址館的自然狀態。如今的遺址館,像是暫停了工作的場所一般,一切都停留在發掘時的狀態。在這裡能夠明顯的看到裸露的恐龍化石,而更多的,依舊埋藏在地層中。博物館裡的恐龍化石造型精美,但始終會有一些距離感,可看見了依舊在沉睡在遺址館內的恐龍化石,雖然不成整體,一塊塊不同部位的化石卻密集排列,無不訴說著恐龍曾經的真實存在。

館內還保留有一堆形狀各異的石膏包,上面用黑色墨水標識了採取日期和部位名稱。這些石膏包其貌不揚,不曾想,裡面卻包裹著恐龍化石。據嚮導介紹,用石膏包將化石和包裹化石的土壤一同取出,雖然費時費力,但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化石的形成環境和完整性,與以前挖掘時採取的原址保護法相比更具科學性。

遺址館外的深坑,是曾經保護性挖掘過化石的區域。這裡的地表層曾經發現大量的化石埋藏點,地表層下還分布了五六層晚白堊紀早期的化石層,蘊含了豐富的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沒能親眼目睹發掘化石的過程,但我們卻依舊可以通過未經挖掘的部位,看見發育完整、層次分明的白堊系地層。這些地層看似平平無奇,沒有嚮導指點,很難想像裡面竟然還有恐龍化石。

▼紅層恐龍谷,白堊紀留痕

地質公園裡有10餘條深切割的「V」或「U」形峽谷,谷的兩側為王氏群紅土崖組紫紅色砂巖、灰白色礫巖互層。紅層峽谷蜿蜒曲折,最長的達17千米,谷底和兩側小型地質構造等地質現象發育,並富含恐龍類化石,被形象的稱為「恐龍谷」。現實中的「恐龍谷」並沒有它的名字那般令人神往,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了這是白堊紀時期的留存,裡面曾經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蛋化石,是恐龍曾經的繁衍地,很容易就會錯過。

公園內的地質遺蹟保存完好,很少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和影響,大都處於自然狀態。恐龍谷內雖然被科考隊員們開闢出過小路,遊人卻無法抵達,依舊保留著原始的風貌。或許是因為沒能穿越這一條條平原上的峽谷,只能遠望的緣故,沒能發現它的別有洞天,沒有在視覺上感到震撼。只是,在木棧道上望著前方的恐龍谷,望著前方彎道處曾經發掘出很多恐龍蛋化石的白色區域,想像著白堊紀時代恐龍在這裡繁衍生息的情景,依舊感慨萬千。

峽谷裡依舊留存著許多恐龍蛋化石,或許會一直封存,或許,會在某一天被科考人員發掘,然而,白堊紀留下的痕跡不會被磨滅,會一直長存。而這個中國首個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也早已成為傳奇。

作者簡介:覺非行記,自由攝影師,旅遊自媒體。

新浪微博:@覺非行記

相關焦點

  • 山東最奇怪的城市,沿海不靠海,還發掘了新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
    中國梨鄉——萊陽萊陽被稱為「中國梨鄉」,是因為這裡有聞名全國的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萊陽梨,肉質細膩,汁水豐富,口感清脆香甜,正宗萊陽梨,又名香水梨,清脆多汁,如若不慎掉落,落地既迸裂如水散,食之解渴消暑,不盡清涼。
  • 山東一座以水果而聞名的城市,新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也在此出土
    萊陽,取自「日月出東萊之陽」之意,其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直到唐朝時期才以萊陽之名固定下來。目前,萊陽隸屬於山東半島的一個縣級市,便利的交通區位,使得萊陽成為連接青島、煙臺、濟南的交通樞紐,只可惜萊陽的經濟發展一直不溫不火,經濟總量只在山東縣域排名中處於中遊位置。
  • 中國百年十大恐龍——青島龍
    中國百年十大恐龍——青島龍2012年,在中國常州舉辦了首屆國際恐龍節。在這次恐龍節上,由著名古生物學家董枝明等12位專家學者組成的恐龍科普科研專家團公布了「中國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龍」。小盜龍就將為大家介紹這十種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恐龍,第一種介紹青島龍。
  • 都知道嘉蔭是中國恐龍之鄉,但你知道中國十大最著名的恐龍都是啥嗎?
    超過142萬人正在關注9月8日 哈爾濱多雲轉晴 8℃~20℃3-4級轉微風編者按:被譽為「中國第一龍鄉」的黑龍江嘉蔭是我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在這裡曾發現以「滿洲龍」為代表的大型鴨嘴龍類恐龍化石,從此名揚世界。到今年,已經是中國發現恐龍115周年了。那麼,對於中國已發現的恐龍,您了解多少呢?
  • 來恐龍之鄉 找尋埋藏在化石中的秘密
    經過一年多的發掘,在3000多平方米的圓形區域內,工作人員發現了2000多塊恐龍化石。它們自北向南,呈七層分布,宛若碧波流水,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臧家莊化石層疊區。令人振奮的是,在這片神奇的恐龍墓地裡,人們還發現了亞洲最大的暴龍骨骼化石,這也是中國第一次確切無疑地發現暴龍科恐龍。
  • 中國的恐龍之鄉:世界級的恐龍博物館,出土恐龍化石世界之最
    我們在路上,我們的故事在這裡。以下是我在四川省的自貢市的所見所聞和有感而發!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天然氣的城市。自貢市在中國還有著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和南國燈城的美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名城。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自貢市。
  • 世界最霸氣的博物館,裡面全是珍貴的恐龍化石和遺址,就在中國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的一種爬行動物,它在當時就是食物鏈的頂端,地球的霸主。恐龍的種類相當多,不同的種類體型和習性差得很遠,有無肉不歡的霸王龍,也有隻愛吃素的板龍,但是這種統治了地球的動物卻突然之間消失了,留給人們的只有化石。
  • 「中國恐龍之鄉」贛州,真真用實力說話
    論文第一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教授畢順東說:「該化石除呈現了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外,更難得的是,蛋巢內還保存了正在孵化中的胚胎,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圖片來源網絡竊蛋龍類屬獸腳類恐龍,生活在距今1.25億年至6600萬年間。
  • 廣東恐龍之鄉,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已超18000枚,居全球之冠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是個恐龍迷?大多數恐龍迷,應該都看過《侏羅紀公園》吧?今天Abby要帶大家去的就是位於廣東的中華恐龍之鄉——河源。在河源恐龍博物館裡最有名的就是中國古動物館恐龍蛋館,這裡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已超18000枚,居全球之冠。是不是興奮的同時,有點自豪?
  •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古生物學特別是恐龍的發現和研究也是名列前茅。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發現了上百種恐龍,到底誰才是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呢?01諸城的石破天驚諸城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在整個山東省的中部偏東南。
  • 中國是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巨型汝陽龍」竟是世界最大恐龍化石
    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鄉有座「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裡發現的生活於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億年至8500萬年間)的汝陽恐龍動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晚白堊紀早期的一個重要恐龍物證,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晚白堊紀早期恐龍研究上的空白,對研究大型蜥腳類和結節類恐龍的分布、遷徙、演化以及揭示恐龍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和最終的突然滅絕等具有重大價值
  • 我國第一塊恐龍化石出土地:黑龍江邊嘉蔭國家恐龍地質公園
    在黑龍江邊,伊春市嘉蔭縣是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發現地,被譽為恐龍的故鄉。這裡有座很矮的小山,不!還是叫土丘比較合適,叫龍骨山,這裡便是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岀土地。如今這裡已建成以恐龍為主題,以恐龍化石為基礎,結合恐龍科普知識,發掘現場和聲光電控制的原始場景為一體的恐龍主題公園,並升級到國家級恐龍地質公園。1902年由原住民提供線索,俄國人在這裡發現了恐龍遺骸,並進行了發掘。用挖出來的恐龍遺骨化石,組裝成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黑龍江滿州龍骨架。這就是我國出土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被譽為「神州第一龍」,目前這具恐龍骨架在聖彼得堡博物館內保存。
  • 中國成恐龍化石寶庫 專家稱中國恐龍世紀已來臨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8月3日報導,在發現恐龍的數量上,中國超越了美國,目前中國已成為恐龍化石「寶庫」,是恐龍探索領域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這得益於中國廣泛的建築工程讓巖石裸露出來,也要多虧過去二十年裡中國政府對恐龍考古工作的大力投入。
  • 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保存完整種類繁多,就在中國!
    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保存完整種類繁多,就在中國!,自貢恐龍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恐龍化石埋藏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中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的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位於自貢市東北郊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距自貢市中區11公裡。是我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築3部分。
  • 諸城暴龍館,身臨其境體驗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的震撼旅行
    遊客可以親身感受化石發掘現場裡面陳列著很多恐龍各部位骨骼化石諸城中國暴龍館,位於諸城市臧克家路臧家莊對面,有市內公交車K7路到此為終起點站,如果自己開車來的話,停車場地也非常大,並且免費停放。對於恐龍這個古老的物種,其實我們的認識多是局限於化石形態的猜測和想像,加之科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等共同的努力,一起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恐龍世界科普,這也讓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無比感興趣。
  • ​四川自貢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已運抵自貢恐龍博物館
    四川自貢市有「恐龍之鄉」之城,在自貢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近日,市民在自貢市大山鋪發現恐龍化石,經過專家勘查和充分準備,自貢恐龍博物館專業人員對這一恐龍化石進行了挖掘,到23日18時,這塊恐龍化石終於與周邊的巖石完整分離。現場發掘人員多人合力抬起這塊重約三四百斤的恐龍化石,將化石安全運抵自貢恐龍博物館。
  • 二連浩特,恐龍化石之鄉
    二連浩特恐龍遺址公園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的評審,正式成為自治區級地質公園。 二連浩特恐龍遺址公園位於市區東北9㎞處的額仁諾爾鹽池一帶,是內蒙古最早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恐龍化石產地。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1.6億年前恐龍化石,網友:不愧是恐龍之鄉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中國恐龍方陣」來襲!
    ,早在上世紀的30、40年代,古生物學家就開始以 「中國」命名中國境內發掘到的恐龍化石,這一趨勢一直延續下來,至今仍維持著高度不變的熱忱。至今,以「中國」為名的恐龍最少有20種以上,當屬世界之最,象徵我國古生物學家團結一心、忠貞為國的高尚情懷。以下,我們就精選出一些冠名「中國」的恐龍介紹給大家。迎國慶,過中秋!讓我們用熱烈掌聲,歡迎中國恐龍方陣的通過!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六站——重慶自然博物館,中國恐龍在重慶
    截止至2019年12月,我國已經根據骨骼化石發現命名了322種各類恐龍! 我們曾經有一個49天的約定 還記得這些中國恐龍麼? 「中國恐龍的新家」活動已經安排上了 讓我們每周帶你前往一個博物館 看望住在那裡的中國恐龍明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