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點害怕……」
「別害怕,繩索能很好的保護你,往前衝!」
繩降、溜索、雨中越野徒步……這支志願者隊伍培訓的內容有點「剛」。他們中有90後,也有60多歲的老者,他們為了同一個目標集結。
12月12日,銅梁區巴嶽山密林裡,重慶市人民防空志願者新招募的一批志願者預備隊伍,正在進行第一次集體跨區拉練,拉練持續了兩天。兩天時間裡,志願者們要學習並完成相關培訓項目。
對此,記者來到巴嶽山,全程親歷此次拉練。了解了拉練項目、相關救援知識,以及志願者們背後的故事。
關鍵時刻
一根小小的繩結能保命
單八結、雙八結、漁人結、蝴蝶結、義大利半扣……看似簡單的一根繩索,卻能花樣百出。而在救援現場,簡單的一根繩,興許能挽救無數生命。
12月12日下午2點半,志願者預備隊成員,在銅梁區巴嶽山一訓練基地,學習如何使用繩索。
「繩索的系法有上百種,但救援需要掌握的系法,大概10餘種。」李星今年53歲,是負責此次培訓的教練之一,他是人防志願者教練團成員,有10多年戶外運動經驗,專業學習過繩降等各項技能,並曾參與過兩次大型現場救援行動。
「我們在救援中,經常會利用繩索,上升或下降到我們要去的地方。比如看似簡單的漁人結,它在實際運用中,充當的便是『剎車』的角色,能固定、還能控制速度,非常有用。」李星表示,學習繩索的系法,算是救援的入門。
而掌握繩索系法以後,還要學會運用到實際當中。參與一線救援的志願者,通常需要一年左右的訓練,才能達到救援所需要的熟練水平。而參與醫療保障,以及後勤的志願者,訓練半年左右,即可達到相應水平。
「除了救援,志願者們學會繩索系法以後,其實可以隨身攜帶繩結,或在車上放一根繩結,在野外如果遇到突發情況,繩結有時真的能保命。」李星說。
「繩結看似簡單,操作起來有點難!」志願者劉莉萍一邊跟著教練學,一邊發出感嘆。「如果不多系幾遍,很容易學了這種,忘記那種,有點頭暈眼花的感覺。」
對此,教練們耐心教學,讓志願者們首先掌握了下午需要運用到的繩索系法。
往前衝
志願者首次完成「飛簷走壁」
「我有點害怕……」
「別怕,往前衝,重心後移!」
12月12日下午4點半,完成繩結培訓以後,志願者們來到巴嶽山密林中。現場拉起數十米的溜索滑道,還有一處高約6米的石壁。
「我們下午拉練的項目是溜索和繩降,考慮到預備隊志願者很多是初次拉練,因此我們選的石壁不太高。」孫克寧今年63歲,是此次拉練的教練之一,他是中國洞穴聯盟理事,加入人防志願者已有10餘年,參與過汶川地震等多次大型救援行動。
穿上裝備,套上繩索,90後志願者陳曉燕,首次體驗了一把「飛簷走壁」。她在一家家裝公司任職,而此刻,只見她縱身一躍,重心後移,整個人便在繩索上「飛」了起來。
「我家住在大渡口區伏牛溪,上個月剛加入這個隊伍。我平時工作忙,運動的時間少,但我一直有一顆『拯救世界』的心,我感覺這個隊伍,能讓我離夢想更近一步,因此就加入進來了。」陳曉燕半開玩笑的說。
「這兩個項目,於我而言,溜索比較簡單,但繩索停止後,需要用手拉住繩子前行,手磨在繩子上,有點痛。」陳曉燕表示,而繩降項目,往下躍的那一刻有點害怕,且必須協調好腿上的力度,否則比較容易滑倒,吊在石壁上。另外,手要學會通過握緊、鬆開繩結來控制速度,這一點自己掌握的還不是很好。
「此次拉練,大多數成員都很好的完成了兩個項目,除了極個別年齡較大的志願者。」孫克寧說,志願者們在一次次拉練中,會接觸到全套的救援培訓科目,並發現自己的特長。
經培訓考核合格後,可正式加入人防志願者隊伍。
林間有大霧
緊跟前車不要丟
12月3日上午8點,雨,巴嶽山密林裡大霧瀰漫,人防志願者們分成兩支隊伍進行拉練,一支負責運輸,一支負責冒雨越野徒步。
「霧太大了,能見度不足10米,整個車隊打著雙閃行進,一不注意,還有一輛車開錯了路,跟丟了。」志願者羅至燕的本職工作是一名財務,此次拉練,她負責3號車的運輸工作。
關於運輸工作的拉練,其實早在40餘名志願者在大渡口區集結完畢之後,便已展開。
負責運輸工作的車輛上,配備有對講機,行進途中,由重慶人民防空志願者總隊總隊長付兵,通過對講機進行培訓教學。
「我們的志願者,涉及到現場救援。而隊伍和物資抵達救援現場,需要依靠運輸,運輸的作用不可小覷!」據付兵介紹,救援時,每次出動的隊伍是一個整體。
為保證隊伍的安全性,這個整體,在任何時候都不容分割。而如何在各種情況下,保持隊伍的整體性,就需要平時的模擬培訓。
「此次拉練,我教授他們如何使用對講機,如何在對講機裡報告自己的位置、車輛情況,並簡單使用一些暗號等。」付兵說,車輛行至巴嶽山過程中,他還簡單設置了一些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並現場教授志願者們如何應對。
「從主城到巴嶽山的行進過程中,因為擁堵,出現過其他車輛進入車隊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按照規定,報告實時情況。」羅至燕表示,一路下來,看似簡單的運輸工作,實則需要時刻保持「耳聰目明」。因為是團隊協作,除了自身車輛運行,還要觀察前後隊友車輛的情況。
「今天的大霧,就是給我們的考驗,大家都很努力保持一致性,卻還是有隊友跟丟。而真正的救援現場,也許突發情況更多,這就讓我深刻的意識到,平時的拉練很重要,要將整支隊伍,通過培訓,粘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真正的整體。」羅至燕說。
「在真正的救援中,運輸車輛脫隊,比較危險,尤其進到災區,如果脫隊,自己很有可能從救援者變成被救援者。」付兵告訴記者,此次拉練共有8輛車,除了大霧有脫隊情況,整體效果還不錯,仍需要加強練習。
雨中越野7公裡
頭髮打溼了但腳步不能停
「越野這個項目,我們本來準備的線路,是全程都在密林中,並有一公裡的模擬搬運傷員。搬運傷員需要自己用繩結,組裝擔架。但由於下雨,這個項目簡化為越野7公裡。」李星表示,這個項目比較重要,必須通過。
「在實際救援中,經常會涉及到在林間行進,行進過程中,我們有很多注意事項。」李星介紹道,首先和運輸隊伍一樣,大家必須保持隊伍的完整性、整齊性。隊伍整齊,就不容易出現個別隊員跟丟、迷路等危險情況。
其次,林間行進,爬坡上坎,一定注意腳下藤蔓,以及攀附的植物是否是穩固,如果攀附植物是朽木,或是上面有刺,則很有可能給自己造成傷害。
另外,遇到下坡的區域,要學會重心後移,這樣能保持自身的平衡,也能保護膝蓋。
「雨中長距離林間徒步,共花了近兩個小時,很累,但也很開心自己能完成這個項目,沒有中途退出。」今年40歲的何敏,是紅樓醫院的一名護士。她加入人防志願者,是因為覺得參與拉練、培訓以後,自己將能更好的履行救人義務。
「比如在外面遇到突發情況需要救人,如果自己沒有這些技能,就很難抵達需要被救援的人的身邊。」何敏說,學會這些技能後,關鍵時刻也能自救。而她有個孩子,今年19歲,自己希望給孩子做個表率,傳遞助人為樂的志願者精神。
而今年45歲的潘兵,曾是一名消防員,後轉行。現如今,他希望通過加入人防志願者團隊,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
「以前當消防員時,有大量的體能訓練,對我來說,今天的徒步不算難,但對其他人來說,可能還是有難度,尤其天在下雨,林間到處都很滑。如果再加上模擬搬運傷員,估計很多志願者會吃不消。」潘兵說,下一次的拉練,自己還會來參加,將因為下雨沒有完成的項目補上。
「我們的志願者隊伍,是運用自身技能、愛好救人的一個公益性隊伍。預備隊員們可通過定期組織的拉練,一步步提升,通過考核。」付兵說,很感謝志願者們犧牲休息時間,來進行拉練,只為了未來能更好的幫助別人。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範聖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