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鴨,分為黑番鴨、白番鴨、花番鴨;在廣東茂名地區,又被叫做鸕鴨。
廣東茂名的養殖戶鄧李輝,創業養殖黑番鴨已經15年了。
他不光銷售商品黑番鴨和鴨苗,還向湖南和福建地區,銷售養殖35天以上的中鴨。
除了賣黑番鴨,鄧李輝還是通威公司的飼料代理商。
他的合作社用的就是通威的飼料,銷售鴨子的時候,他也會把飼料配套銷售。
靠著銷售黑番鴨和飼料,2019年,鄧李輝的年銷售額達到3825萬元。
2020年,截至10月底,他的銷售額已經超過4000萬元。
前不久,《致富經》報導了鄧李輝創業養殖黑番鴨,通過開拓市場、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家鄉村民增收致富的事跡。
鄧李輝出生在廣東省茂名市,全家都是漁民。
由於住在海邊,當地很多村民以打漁為生。
為了供弟弟上大學,鄧李輝也曾出海打漁4年。
2005年,弟弟大學畢業後,鄧李輝不再打漁,到廣州開了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經營了不到一年,就關門了,鄧李輝虧了2萬元。
回到茂名後,他開始在家鄉考察市場,尋找新的創業項目。
在廣東茂名及周邊地區,老百姓有吃黑番鴨的習慣。
鄧李輝發現,雖然吃黑番鴨的人挺多,但當地專門養黑番鴨的卻很少;大規模養殖的,更是幾乎沒有。
這讓他看到了賺錢的商機。
鄧李輝有個親戚,做的是家禽孵化生意,有黑番鴨種苗,也有銷售渠道。
2006年,鄧李輝跟父親要了3千元,找那位親戚買了1千隻黑番鴨苗。
黑番鴨生長得比較慢,要養90多天才能出欄。
出欄的黑番鴨,肉質緊實,瘦肉較多,體重能達到9斤左右。
3個多月後,鄧李輝的1千隻黑番鴨養成了。他請那位親戚幫忙銷售,一共賺到了6千多元。
第一批黑番鴨試養成功後,鄧李輝開始擴大養殖規模。
2006年下半年,他在海邊流轉了70多畝林地,把四周圍起來,在裡面散養了5千多隻黑番鴨。
由於地處海邊,養殖場的土地都是沙土,即使下雨也不會很潮溼,可以減輕黑番鴨的腹毛脫落。
而且,沙土地不像泥土地,鴨子在這樣的土壤上活動,鴨掌會很乾淨。
養殖6年後,鄧李輝的養殖場,年存欄量達到了5千多隻。
他請那位親戚幫忙銷售黑番鴨,一直賣得很順利。
鄧李輝養鴨賺到了錢,打算建新房。當地村民知道後,紛紛找他幫忙買鴨苗和飼料,也打算回去養黑番鴨。
鄧李輝幫大家買了鴨苗和飼料,有的村民錢不夠,他還會幫忙墊付一些,等村民賺到錢了再還給他。
然而,村民們之前沒有養殖經驗,也沒注意到鄧李輝養殖黑番鴨的細節,不知道怎樣做防疫工作。
2013年,發生了一場禽流感,很多村民的黑番鴨得病死掉了。
鄧李輝知道後,覺得是因為自己先養了黑番鴨,大家才會跟著養。看到很多村民損失慘重,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他們。
鄧李輝湊了30萬元,借給幾個損失較大的村民,讓他們可以繼續養殖回本。
他帶著村民給黑番鴨治病、防疫,教給村民們黑番鴨的養殖技術。
2014年,鄧李輝和村民的黑番鴨出欄後,他又幫村民跑銷路。
鄧李輝為村民的黑番鴨到處奔波,這一年,他並沒賺到多少錢,卻贏得了大家的信任,來找他一起幹的人更多了。
2015年,跟著鄧李輝養黑番鴨的村民,已經達到了100多戶。
鄧李輝發現,這麼多人養鴨子,養出來的鴨子品質參差不齊,會影響最終銷售。
要想養出品質穩定的鴨子,得有統一的養殖方式和飼料才行。
2015年,經過考察,鄧李輝和銷售飼料的通威公司達成了合作。雙方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帶動村民們養殖黑番鴨。
合作社成立後,養殖戶統一了養殖方式。
鄧李輝負責養殖和銷售,通威公司負責提供技術指導,並根據鄧李輝和村民們的情況,專門為他們定做養殖黑番鴨的飼料套餐。
黑番鴨養成後,養殖戶可以自己賣,也可以通過合作社統一銷售。
這樣養了一年,黑番鴨很少再出現得病和損耗現象,品質也提升很多。
鄧李輝在與通威公司的合作中,看到了家禽飼料行業的商機,成為了通威公司的代理商。養鴨子的同時,他也在推廣和銷售通威公司的飼料。
2015年,合作社的黑番鴨出欄了50多萬隻,鄧李輝開始為銷路發愁了。
以前養的黑番鴨,幾乎都是靠鄧李輝的那位親戚介紹,賣到當地的農貿市場。但50多萬隻黑番鴨,原來的銷售渠道已經消耗不了,必須尋找新的銷路。
在茂名市及周邊地區,有很多專門賣鴨子食品的飯店,鴨粥、白切鴨等,都是飯店裡常見的飯菜。
鄧李輝找到這類飯店合作,解決了一部分黑番鴨的銷路,可當地的消費市場有限,還是有很多鴨子銷售不出去。
鄧李輝覺得廣州、珠海、深圳等地的消費市場更大,想把鴨子賣到這些城市。
黑番鴨有個獨特之處,就是拔掉鴨毛後,黑色的毛根會留在鴨皮上,看上去非常明顯。
在茂名地區,人們覺得這是正宗黑番鴨的象徵。但在廣州、珠海、深圳這些地區,黑番鴨的這個特點,讓消費者難以接受。
鄧李輝想把黑番鴨賣到這些城市,結果是根本賣不動。
無奈之下,他決定放棄這些地區,到省外尋找目標市場。
鄧李輝的思路是,哪裡有人養黑番鴨,哪裡就有消費市場。
他留意觀察,發現湖南和福建等地的人,會到茂名來買黑番鴨。於是,他聯繫了這兩個地區的黑番鴨經銷商,向對方保證品質,並承諾可以先拉鴨子、後結帳。
通過這樣的方式,鄧李輝和幾個外省經銷商達成了合作。他把沒賣掉的黑番鴨,全部銷往了湖南和福建地區。
2015年年底,合作社的成員分紅了400多萬元。
湖南和福建地區對黑番鴨的需求量這樣大,但他們本地的養殖量卻不大。
鄧李輝觀察後發現,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局面,是因為相較於廣東來說,湖南和福建地區冬季溫度較低,不適宜怕冷的黑番鴨生長。
黑番鴨的適宜生長溫度是23℃-31℃,溫度低會導致黑番鴨生長困難,鴨苗損耗率增加。
雖然養殖黑番鴨的環境不如廣東,但在湖南的很多地方,老百姓喜歡自己養家禽吃,最受歡迎的鴨子就是黑番鴨。
茂名每年有很多黑番鴨苗,都被賣到了湖南。
鄧李輝覺得,這樣的市場需求下隱藏著更大的商機。他要利用自己的養殖環境優勢,賺到這筆錢。
鴨苗在低溫環境中會扎堆取暖,壓在下面的小鴨子可能會被壓死。但養殖35天以後,鴨子的抵抗力就會提高很多,損耗率也下降很多。
鄧李輝把養殖35天左右、介於鴨苗和商品鴨之間的黑番鴨,稱為中鴨。
把黑番鴨苗養成中鴨後,他就聯繫湖南的家禽種苗經銷商,把中鴨賣給湖南的村民。中鴨比鴨苗更易在湖南成活,鄧李祥的中鴨在湖南農村賣得挺好。
湖南的村民購買中鴨,是為了自己養著過年吃。鄧李輝就在賣鴨子時,配套銷售通威公司的飼料。
2019年,鄧李輝出欄了20多萬只中鴨,100多萬只商品鴨,再加上鴨飼料,總銷售額達到了3825萬元。
眼看著商品鴨快賣光了,鴨苗還補不上來,鄧李輝趕緊找經銷商買鴨苗。
合作社是集體採購鴨苗,訂購數量比較大。
買鴨苗的時候,鄧李輝會要求經銷商每隻鴨苗降價1角錢,這樣合作社的社員就能降低一些成本。
由於合作社的採購量大,一般情況下,鴨苗經銷商都會同意。
但2019年,黑番鴨的市場行情好,鴨苗供不應求,經銷商就沒有理會鄧李輝的要求。
這讓他意識到,要想把產業做大,鴨苗這個環節也得掌握住主動權。
鄧李輝開始自己挑選黑番鴨種鴨,自己孵化、選育。
黑番鴨、白番鴨和花番鴨,三種毛色不同的番鴨,公鴨的體重相差不大,但母鴨中,白番鴨的體重更重一些。
鄧李輝就用白番鴨做種母鴨,黑番鴨做種公鴨,配種、繁育種苗。
雜交出的種苗保留了黑番鴨的特色,並且個頭天生就大一些,長大後體重也會更重一些。
2020年,截至10月底,鄧李輝已經孵化出了45萬隻黑番鴨苗,他把30萬隻鴨苗發放給了合作社社員。
靠著銷售黑番鴨商品鴨、中鴨、鴨苗和飼料,鄧李輝今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4000多萬元。
在他的帶動下,當地有110多戶村民養殖黑番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