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90後丨隔離病區「小黃人」竟是3個美少女!她們曾4小時清走...

2020-12-22 生活報

噴灑消毒、鵝頸式封口

雙層封袋、稱重登記

拖布浸泡

…..

每天早晚8點

在省傳染病防治院隔離病區的走廊裡

「遊蕩」著這樣一群「小黃人」

走進每一個患者的病房

把患者的所有感染垃圾收走裝袋

她們並不是保潔阿姨,而是由省傳染病醫院各科室的護士志願報名組成的感染垃圾清理小隊。她們中大多數都是90後的專科護士,黃色的三級防護服下是一張張靚麗的臉龐。她們曾經3個人4小時裡走幾十個病房清理128.24公斤的感染垃圾。她們自己笑著說,我們不但是可愛的小黃人還是「威武的漢子」!

「幹保潔」我們是專業的!

吃過的食物、用過的床單被褥

大小便等排洩物都需要清理

晚上8時,燈火闌珊,華燈初上。在省傳染病院紅色中國結彩燈的映襯下,一條條無人的院內小路上顯得是那樣的寧靜。然而在隔離病房,透過患者通道的玻璃門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一組「小黃人」悄無聲息的穿梭在新冠肺炎二病區的樓道內,進入患者病房將垃圾收走。然而這些垃圾並不是普通垃圾,處理不慎可能就成為新冠肺炎的傳染源,所以收垃圾的人也不普通,她們都是由省傳染病各科室有經驗的護士志願報名組成,由護理部編組分早晚班工作。每3個人一小組,兩組輪換。25日當班的三人小組唐雪微、單碩、葛瑩全是90後。

92年的單碩是手術室專科護士,她笑著對說,其實說白了我們的工作就是保潔員,但是幹保潔我們是專業的!病房通道的清潔需要噴灑濃度為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拖布需要2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消毒劑的配比需要嚴格遵守。患者病房裡不管是吃過的食物,用過的床單被褥、一次性醫療器械、一次性餐盒、甚至是大小便等排洩物,都需要進行清理。這些患者接觸過的感染性垃圾,都需要重複這樣的步驟:噴灑消毒、鵝頸式封口,雙層封袋、稱重登記、最後填寫三聯單與國環對接。

每天的工作流程表面上看似簡單,按照規章制度真正的操作起來,絕對不能有一絲的紕漏。

少說話 多幹活 保存體力

一天3人收了128.24公斤的感染垃圾

清潔垃圾的量因為患者情況的變化而變化。3人組裡的唐雪微是重症專科護士,也是92年的,她給記者,看了近期的一張垃圾填報單,上面的重量顯示為128.24公斤。很難想像這三個看起來百斤左右的「小姐姐」是如何做到的

而且是在她們全副武裝,穿著防護級別更高的黃色三級防護服的情況下。這種防護服比普通的兩層防護服還要多一層,更厚、更不透氣。雖然每天的工作從是早晚8點,但是準備穿隔離服等一系列流程要求,要想在8點開工6點就得進場。20多個病房,4個多小時一直在進行清理。唐雪微說,真不是誇張,出來時候裡面衣服一擰就滴水。

當記者問到一包垃圾有多重的時候,94年的護士葛瑩說,那還真不一定。有一次一個患者出院了,只帶走了手機。病房裡,一提礦泉水幾乎只喝兩三瓶,一箱牛奶、一箱八寶粥幾乎是滿的……不算別的,就這幾樣就有20多斤……不斷彎腰,負重,這樣的工作量,即使是男醫護人員也有些力不從心。

累了就靠在走廊的牆壁上歇一會,或者直接就坐在小推車上。「防護鏡起霧就多吸氣、防護服穿上之後,多幹活、少說話」,單碩說,這些都是我們這些天摸索出來的,保存體力的方法。

有時候清理出來的垃圾也讓這些在家沒怎麼幹過活的90後姑娘們瞪大眼睛,「嗯,清理排洩物就不說了,有一次清理出來一條患者尿溼的棉褲……」姑娘們說,通過這次抗擊疫情,她們真的覺得自己成長了。她們告訴記者,從過年到現在,像她們這樣從護士變成保潔員的志願者也已經是省傳染病防治院裡的第二批。之前也有10多個「小黃人」姐妹的堅守,才有了目前相對平穩的情況。她們會繼續努力轄區,用信心、信念、職責、值守來堅持,一起戰勝疫情,取得勝利。

龍頭新聞 劉暢言

相關焦點

  • 特別奉獻丨《美少女戰士》寫給90後的白衣天使
    美少女戰士.mp3《美少女戰士》—寫給90後疫情一線的白衣天使作者:肖瑛朱紅暫時留在揚州病毒疫情讓倆閨蜜分居兩地疫情讓她們兩個月沒有見面張敏去了武漢市第一醫院奮戰朱紅去了揚州市三院隔離病房奮戰一個在武漢
  • 武漢肺科醫院ICU病區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曾以7臺ECMO同啟創抗疫紀錄
    護士長鍾小鋒一邊埋頭整理病歷一邊說,病區還有3名患者,11日,剛好他們抗疫100天時,最後1名患者核酸轉陰,經過專家組專業研判,3名病人均成為非新冠肺炎患者。「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我們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提及「清零」,ICU主任胡明很平靜,所有的患者都經他的手治療,對於病情的發展,他也早有預料。
  • 抗疫日記丨那個被感染的愛笑的90後護士,告訴我她從不後悔選擇這個...
    今天我們病區出院了兩位特殊的病人,她們是兩個既漂亮又愛笑的90後護士。在和她們的聊天中得知,她們是在早期工作中被感染的,一直在本院治療,2月2日才轉到金銀潭醫院繼續治療。其中一位護士妹妹還告訴我,她被感染住院的事只有少數人知道。
  • 100幅「治癒系」漫畫走進隔離病區
    唐棠副護士長分享《來日可期,何懼車遙馬慢》漫畫 曾理 攝        人民網重慶3月16日電 今日上午,在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感染二科隔離病房,剛剛交班進入隔離病區的「六翼天使」護理小組給每間病房送去了一幅幅色彩鮮明、輕鬆活潑的治癒系漫畫。
  • 「我的英語是兒科醫生教的」這是隔離病區裡新冠肺炎兒童患者的日常
    一周前,市婦兒醫療中心輪換下一批連續工作14天的「代理媽媽」們,目前她們正處於為期14天的醫學觀察點中。她們的年齡在24歲~36歲之間,工齡2年~15年不等, 其中還有未婚未育的「90後」。 在病區時,是新冠肺炎小患者的生活護理專責護士,24小時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朝夕相處之間,和孩子們產生了真摯的感情。日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對這批護士們進行了採訪,聽她們說起了有愛的「媽媽經」。
  • 抗擊疫情進行時 | 「90」後美少女戰士毅然赴前線
    望著往來的車輛,「90後」的小姑娘們原地跺跺腳,來回跑兩步,互相加個油打個氣,便已經調整完畢,就用不間斷的忙碌來衝散這黑夜的寒意吧!「苦點累點不算什麼,我們要堅決阻斷病毒傳播渠道,牢牢守住交通運輸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她們的勇氣、衝勁伴著她們蓬勃的朝氣,在防控一線熠熠生輝。
  • 雷神山醫院ICU病區驚現勵志漫畫!90後上海護士們連夜趕製
    仁濟援鄂的醫生們紛紛拍下了這組漫畫分享在朋友圈裡,:「雖然武漢的工作很辛苦,雖然在重症監護室對病毒也有過擔憂,但是因為彼此的鼓舞,抗疫必勝的信心更加堅定了。」&nbsp>溫暖治癒系的幾組抗議勵志漫畫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血液科90後護士莊佳影畫的。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泌尿外科90後護士程菲配寫文字。
  • 江蘇最美青年醫務工作者丨90後挑大梁,武漢重症病區「南京特護小組...
    △朱樂30分鐘完成高難度「穿刺」,參與院區「最快拔管」患者護理,穿著防護服最長6個多小時……在武漢,90後朱樂也正式邁入而立之年。她說:「這次支援武漢是我人生當中最有意義的事情。」4月7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決定,授予朱樂等江蘇 「最美青年醫務工作者」榮譽稱號。
  • 戰疫手記丨走進隔離病區,感覺渾身是勁兒
    我負責隔離病區兩個病重的患者,每當走進隔離病區,立馬感覺渾身是勁兒。通過兩天的了解溝通,我基本掌握了他們的病情和治療護理要點。對這些被隔離的病人,心理護理尤其重要。他們每天見到的只有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 小林漫畫隔離病區上線
    這些患者在隔離病區一待就是10多天,他們是什麼感覺?「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很多患者都很焦慮,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心理問題。」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隔離病區主任醫師李劍萍教授說。但是昨天,市八醫院隔離病區一掃往日的陰霾,久違的笑聲在病房裡迴蕩——由小林老師(林帝浣)創作的129幅幽默詼諧的漫畫貼上了隔離病區的牆,給空白的牆增添了一抹亮色,也給所有的病人和醫護人員帶來了陽光。
  • 寧夏故事·關注 | 夜訪隔離病區——在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親歷戰...
    半個小時後,我感到臉頰有點疼,頭也開始有點疼。「可能是口罩系得太緊了,邊緣的密封條壓迫到臉上的血管神經,導致了各種不舒服。不過繫緊才能有效防護,這一點必須要克服!」顧春娥說,有些醫護人員初次穿防護服不適應,還發生過暈倒、嘔吐等現象。穿著防護服什麼也不幹,僅僅半個小時就這麼難受。
  • 北大援鄂醫療隊90後講述抗疫經歷:讓青春更有意義
    受訪者供圖王周圳正在隔離病區工作。受訪者供圖這個3月,在王周圳原來的計劃裡,是要和朋友一起去日本看櫻花的。「3月嘛,看櫻花的最好時間。」機票訂了,酒店也訂了,不過,王周圳去不了了。來武漢1個多月了,他們心中積蓄的澎湃激情,匯成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我們要給總書記寫封信,代表我們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全體『90後』黨員寫,表達我們的心聲。」在武漢的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共有406人,由來自北大一院、北醫三院、北大人民醫院三家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其中有黨員171人,他們在武漢成立了11個臨時黨支部,王奔和吳超是其中的兩位「90後」臨時黨支部書記。
  • 我們的使命仍在繼續,每一秒都在與死神搶人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我氣喘籲籲地問,護目鏡已是霧蒙蒙一片,根本看不清脈氧儀。「八十!」「趕快過床,接呼吸機!」不等喘口氣,又得下一步流程。「1、2、3,走!」「好,再來一次,調整下位置,1、2、3,走!」……終於穩定了,我們也可以撤了。回到病房,和患者家屬再次交待了一下,他眼裡噙著淚水:「謝謝,謝謝!本來以為一家人這次可以在一起,沒想到又是一次分離!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
  • 「奮鬥的青春最美」:「90後」在抗疫一線「蛻變成長」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 題:「奮鬥的青春最美」:「90後」在抗疫一線「蛻變成長」新華社記者林苗苗、魏夢佳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救死扶傷……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90後」青年醫護人員彰顯青春蓬勃力量
  • 一張緊緊相擁的照片佔據人民日報整版,她們是誰?
    在折哲看來,那樣激動流淚的擁抱,是因為心疼小吳:「小姑娘剛來半年,第一批出發,送她們走的那天下著雨……90後,自己都像個孩子似的,卻要在疫情最讓人害怕的時候上前線了,我們只能在微信群裡問問情況,加加油。」
  • 隔離區裡四班倒的護士|為進隔離區,她們積極請戰
    在哈爾濱市第六醫院(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是哈市指定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醫院,在隔離區裡發生很多感人的故事,記者採訪到了哈爾濱市第六醫院四病區護士長楊振宇,聽她講述發生在除夕夜的護理故事。1月23日18時許,哈爾濱市第六醫院四病區接到了接患者的緊急通知後,一個小時內,除了正在外地往回趕的兩名護士外,全員到位。
  • 探訪隔離病區,10歲小患者的這個煩惱把醫生逗樂了
    19日,有記者實地探訪了北京地壇醫院隔離病區。110歲小患者樂觀積極在醫院只是「換了一個地兒學習」北京男孩桐桐今年10歲,他爸爸在新發地買菜後被感染新冠病毒,隨後桐桐也被確診。目前,父子倆被安排在同一間病房裡治療。
  • 她們是患者的「守護天使」
    點到中午1點她們滴水不進只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約使用防護服在物資緊張和個人困難中她們毫不猶豫選擇後者這裡是隔離病區特殊的使命每天80名透析病人每次4小時治療時長每晚10點才能結束下機>40後李蘭娟院士50、60後高年資專家70、80後的中堅力量還有她們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90後在抗「疫」一線的護士中90後佔據半壁江山
  • 從東到西、從1小時到1個月…感謝這些抗疫「普通人」
    從東到西,從1小時到1個月,感謝這些抗疫「普通人」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1小時、1天和1個月是怎樣度過。  「逆行者」的1小時  1個小時,這是吳燕結束輪班後進行消殺和自我清潔的時間,之後她才能吃上早點後的第一頓飯,這時臨近18點。  面臨同樣情況的還有張鈺梓和徐鴻儒,只不過時間正好顛倒,值守夜班的她們清晨時分才能返回駐地。
  • 抗疫中最難忘的床號——火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一病區38床
    作者: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李王平地點:火神山醫院感染三科第一個38床如果說援鄂抗疫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那麼在火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一病區的38床,絕對是這次抗疫中最難忘的床號。3天,7天,10天,患者的變化顯而易見:從不吃飯到正常吃飯;從不願溝通到主動問好;從臥床不起到自己去打水;從吸氧8升到脫氧……當我告訴她複查結果開始好轉,很快就可以回家時,她終於笑了。出院那天,她高興地說:「感謝解放軍,感謝你們,感謝李教授,你們救了我的命!」出院時我們照了一張合影,她說:「李教授,我會永遠記住你。」她的治癒,也同樣給了我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