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蒙德拉貢、溫徹斯特1907型、毛瑟M-1916等半自動步槍,登上了戰爭的舞臺,但僅限於少量參戰國軍隊少量試裝而已,並未大規模地投入實戰,基本上都是栓動步槍的天下,因此,一戰中出現的少量半自動步槍可忽略不計。
二戰時,出現了日軍試裝的佩德森,研發成功但未裝備的四式;義大利軍隊測試的MX和裝備的M-1935;德國軍裝備的G-41和G-43;美軍裝備的M-1加蘭德和M-1941詹森;蘇軍裝備的SVT38和SVT40等半自動步槍。
以上半自動步槍,品種不可謂不多,但真正裝備數量較大,在軍中有較強影響力,對後世軍迷影響較大的,也就德軍的G-43、蘇軍的SVT40和美軍的M-1加蘭德這三把二戰最為有名的半自動步槍。
由於G-41貌似10發彈匣供彈,其實,供彈卻非常麻煩,那隻彈匣是固定的,需要將子彈從上機匣頂部壓入彈匣,導致前線的德軍甚至都不願使用G-41半自動步槍。
在繳獲了蘇軍10發彈匣供彈的SVT40半自動步槍以後,德國軍工才解決了10發供彈具的問題,改進下裝10發彈匣的G-41被命名為G-43,得以大量裝備德軍,由於有效射程高達800米,射擊精度又較高,裝上4倍觀瞄鏡時,德軍是將其當狙擊槍使用的。
G-43半自動步槍,火力比不上MP-40衝鋒鎗,射程和精度又比不上毛瑟98K栓動步槍,因此G-43在德軍中未得到重用,特別是當德軍開始裝備30發彈匣供彈的Stg44突擊步槍時,已經是帝國落日了,因而G-43裝備德軍的數量並不多,一般也就配士官使用,普遍士兵仍然使用毛瑟98K栓動步槍。
SVT40中SVT的意思是託卡洛夫自動裝填步槍,是SVT38半自動步槍的改進版,主要針對故障率和生產成本做了改善,使用和莫辛·納甘步槍一樣的7.62x54毫米全威力步槍彈。
全槍較長有1.226米,配上一隻10發彈匣,重量超過4公斤,由於發射藥具有腐蝕性,射擊時煙霧特別大,對槍械汙染較大,不勤快保養的話,會導致槍的可靠性降低。
且SVT40結構過於複雜,維護比較困難,因此故障率較高,對於沒有多少文化,且缺乏系統培訓的蘇軍士兵來說,就不能很好地使用此槍。
由於每把SVT-40出廠時僅配3個彈匣,需要士兵攜帶一堆預先裝滿槍彈的橋夾,士兵們認為裝彈很麻煩,且戰鬥緊張不斷射擊時,彈匣根本不夠用,因此出現了蘇軍前線士兵寧可使用老舊的5發彈倉供彈的莫辛·納甘手動步槍,也不願使用先進的SVT-40半自動步槍的奇葩現象。
此舉,導致1942年蘇聯軍工停止了SVT-40的生產,轉而開足馬力生產陳舊落後的莫辛·納甘M-1891/30栓動步槍。
戰時蘇軍方面未將SVT40半自動步槍作為最優先考慮的對象,顯然與當時的作戰模式有關,距離200米內用波波沙41突突突, 400-600米內採用莫辛·納甘栓動步槍精準射擊,超過600米目標,則用DP-27捷格加廖夫機「大盤雞」輕機槍和DSHK重機槍來對付。
M-1加蘭德,二戰時裝備數量最大的半自動步槍,美國陸軍步兵班的標配製式裝備,除了班長的M-1湯姆遜衝鋒鎗,架上兩腳腳充當輕機槍的白朗寧M-1918A1/A2自動步槍以外,基本上步兵人手一把7.62毫米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鐵血將軍巴頓上將認為此槍是二戰時最好的步槍。
作為二戰中大規模裝備的一把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在火力上足以吊打同期日軍和德軍大量裝備的5發栓動步槍式三八式和毛瑟98K,不同於一戰的塹壕戰,需要遠距離和高精準對射來決勝負。
二戰中,步兵的作戰範圍,大都是在400米以內,M-1加蘭德在這個距離內,其射擊精度非常高,儘管精度上比不過毛瑟98K和莫辛·納甘,但其射速和火力卻遠在5發手動步槍之上。
綜上,儘管與德制G-43和蘇制SVT40半自動步槍10發彈匣相比,美制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彈倉壓入方式供彈顯然要落後一些,且子彈容量也要少2發(10發VS8發),但就其半自動步槍的綜合性能來判斷,還是美制M-1加蘭德性略勝一籌。
德制G-43在採納了SVT40的10發下供彈匣以後,作戰性能也在蘇制SVT之上,因此,二戰三大著名半自動步槍的性能包括知名度的排行榜,應該是美制M-1加蘭德排名首位,德制G-43居中間狀態,蘇制SVT40則排在最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