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空氣中全是病毒?這個瘋傳熱圖錯得離譜

2020-12-16 北京科技報科學加

最近一張「空氣中全是病毒」的圖片在網上瘋傳,據稱這是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的。事實真是這樣嗎?還能不能出門了?來看求證。

文/記者 李荔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闢謠專家:

葉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航大數據精準醫療高精尖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流言:

一張"美國用最先進的顯微鏡看到空氣中病毒"的圖片,在朋友圈和網上瘋傳。在這張圖片的正上方赫然寫著一句夾帶威嚇的話:"你還敢出去嗎?"在照片的正中間"黃金位置"仔細觀看的話會發現,這個有著過街天橋,高樓林立的商業街區,從地面到高空到處都被病毒佔領。尤其街區地面幾乎被病毒全部包圍。

真相:

任何顯微鏡都無法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顯微鏡只能觀看製作好的樣品。而放大鏡,望遠鏡,雖能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但遠遠達不到病毒的納米尺度,甚至連細胞都看不見。這張圖片的比例尺根本不對,是一張合成出來的圖片,除了傳達圖片合成者想要刻意傳達的信息之外,沒有任何實際的價值。

首先,理論上講,任何顯微鏡都無法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顯微鏡只能觀看製作好的樣品。

顯微鏡按照顯微原理進行分類可分為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這兩者的放大倍數不同,光鏡一般最大能放大到2000倍,電鏡則可高達數十萬倍。

傳統光鏡僅能觀察到亞細胞結構的水平,也就是在亞微米的尺度上,現代光鏡能夠將解析度進一步提高,但也不足以看到病毒。病毒太小了,尺度只有幾十納米至幾百納米,通常比可見光的波長還小,因此在光鏡下是看不到的,必須依靠電子顯微鏡來觀察。

電子顯微鏡不僅僅能夠看到病毒和病毒的內部結構,甚至能夠看到蛋白質分子的具體三維結構。但電子顯微鏡是一個龐大的設備,其觀察的樣品室往往需要抽真空,也就是說,電子顯微鏡從原理上就不可能用於觀看"空氣中"的東西。而放大鏡,望遠鏡,雖能直接看清"空氣中"的東西,但遠遠達不到病毒的納米尺度,甚至連細胞都看不見。

▲《柳葉刀》(TheLancet)此前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彩色照片

其次,病毒並不會直接飄在空氣中。比如新冠病毒需要依附在飛沫中,才能進入空氣。而大部分飛沫沉降很快,基本都在地面上。能夠飄在空氣中的都是顆粒特別小,微米級的飛沫,可以稱為氣溶膠。而這些能漂浮在空中的帶有病毒的氣溶膠,在開放空間是不可能達到很高密度,也就不具備感染的危險性。

最重要的是,這張圖片的比例尺根本不對!病毒在納米級別,而街道建築是米的級別,兩者相差十億倍,所以如果真的把病毒跟街道畫在一起,連一個像素都佔不到。因此,這樣一張明顯是合成出來的圖片,除了傳達圖片合成者想要刻意傳達的信息之外,沒有任何實際的價值。

▲病毒絕對不是一種細菌,它比細菌要小得多

目前已經被人類觀察到並分類命名,做出了科學描述的病毒大概接近5000種。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實際上,據科學家估計,世界上所有病毒的種類總計可能達到100萬種以上,我們只是了解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之所以病毒會達到100多萬種,是因為幾乎所有的細胞生命都能被某種病毒感染。實際上,病毒必須要依靠細胞,才能夠延續自己的"生命",進而複製更多的病毒。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病毒自己的話,它是完全無法"生存"的。■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空氣中全是病毒?
    【流言】 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了空氣中的病毒,高樓林立的商業街區,從地面到高空到處都已被病毒佔領,尤其街區地面幾乎被病毒全部包圍。
  • 柳絮、5G能傳播新冠病毒?4月科學流言榜來闢謠
    1.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空氣中全是病毒【流言】美國用最先進顯微鏡看到了空氣中的病毒,高樓林立的商業街區,從地面到高空到處都已被病毒佔領,尤其街區地面幾乎被病毒全部包圍。【真相】顯微鏡按照顯微原理可分為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傳統光學顯微鏡僅能觀察到亞細胞結構的水平,也就是在亞微米的尺度上;現代光學顯微鏡解析度已大大提高,但也不足以看到病毒。電子顯微鏡不僅能夠看到病毒和病毒的內部結構,甚至能夠看到蛋白質分子的具體三維結構。
  • 華人科學家發現第四種傳熱方式!真空聲子傳熱將改寫物理教科書
    早在上中學時,我們就知道傳熱一共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如今,這一教科書上的知識要被改寫了。近期,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讓不少傳熱學、物理學、量子力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們興奮不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在納米尺度下、發生在真空環境中的聲子傳熱。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如果看到的這個原子核有1毫米大,理論上應該能夠計算出裡面最簡單原子核裡面的質子和中子了,如氫、氦、鋰、鈹、硼、碳等,裡面的質子只有1~6個,這些元素如果中子與質子相當還可能能夠看出,複雜一點的同位素或重原子核根本無法看清楚。
  • 顯微鏡這個偉大的發明,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眼睛,是我們最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所獲得的信息,有八成是來自視覺。如果形容什麼東西最珍貴,總是說「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珍惜它。愛護眼睛,青少年朋友首先要做到,在看書學習的時候,要把書本、紙張放在距離眼睛25釐米的地方。這個距離稱為「明視距離」。老師、家長要求的「25釐米距離」是怎麼來的?
  • 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揭露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的製程細節
    面對這一難題,泛銓科技跳脫傳統電子顯微鏡的分析框架,開發出一系列針對於Ⅲ-Ⅳ族的分析工法--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清楚呈現原本不易分辨的多層結構,協助製程工程師解決數據判讀上的困擾。WziEETC-電子工程專輯泛銓科技藉由分析一個直接在市面上所購得的商用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來介紹此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最小的東西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看到原子?
    錐狀細胞約800萬個,又有三種類型,分別對光譜中的紅綠藍三區域的光產生反應。而杆狀細胞約1.2億個,其靈敏度高,能感受微弱的光。 當然,人類要看到這個世界,還是需要光這個傳輸信息的媒介,通過光才能接受外部世界的視覺信息。
  • 新冠病毒原子圖曝光:低溫電子顯微鏡助力研製疫苗
    (圖像源自新聞視頻截圖)2月19日,美國科學家團隊宣布,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冷凍電鏡(cryo-EM)技術,創建了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結構圖。該模型結構還能夠幫助科學家開發新蛋白,結合到刺突的不同部位,阻止其發揮功能,治療已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低溫電子顯微鏡立功美國科學家利用中國公開提供的病毒遺傳密碼,開發了一個病毒刺突蛋白的樣本,然後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對刺突蛋白進行成像。
  • 顯微鏡成像原理圖
    顯微鏡成像原理圖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7902.htm我知道目鏡的作用相當於放大鏡,但放大鏡成的像是物相同側而顯微鏡當中的物鏡將物體放大後
  • 讓孩子用「放大120倍的眼睛」看世界,日本發明兒童顯微鏡,佩服
    小學生的兒童自然課而現在大多數孩子沉迷手機,一讓他們出去玩,一個個拒絕得比什麼都快,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好奇心和耐心沒有被調動起來,如果找到一樣事物,讓他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手機鏡頭顯微鏡顯微鏡對很多人來說,就是放在物理實驗室或化學實驗室裡的東西,然而如今的顯微鏡,可以放到生活中,甚至有廠家做出孩子都可以用的迷你顯微鏡,拿在手上可以到處觀察。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通過分析這種輻射的特性,研究人員合成了一些圖片,說明了電子云是如何在固體晶格中的原子中分布,解析度為幾十皮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毫米。這些實驗為一類新的,基於雷射的顯微鏡鋪平了道路。
  • 全球看武漢︱病毒在空氣中如何傳播
    那麼,不同類型的病毒是如何在空氣中傳播的?本文則編譯整理了頂級刊物中,對2003年的SARS、2014年西非伊波拉以及諾如病毒的傳播途徑分析,以期為新冠疫情的防控以及醫學研究提供借鑑。病毒在空氣中如何傳播?
  • 用放大多少倍的顯微鏡才能看到亞原子粒子?
    人能夠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進入了人眼的緣故。透鏡能夠使光發生折射,繼而讓人看到放大、縮小或扭曲的像。利用透鏡觀察放大的物體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16世紀末有人發現將兩個凸透鏡放在合適的位置能夠將物體放大很多倍。
  • 空氣中的病毒完全可以通過灰塵和非呼吸性顆粒傳播
    然而,對於哪些路線是最重要的,人們知之甚少。對於流感病毒的不同毒株或其他呼吸道病毒,包括SARS-CoV2等冠狀病毒,答案可能各有不同。他們使用自動的顆粒分級器來計算空氣中的顆粒,發現未受感染的豚鼠在籠子裡走動時,每秒會釋放高達1000個顆粒,並且觀察到顆粒物的峰值幾乎與豚鼠的運動完全重合(圖1b;補充圖2a)。實驗顯示,豚鼠籠中散發的絕大多數空氣中的顆粒物都是非呼吸性的,因此很可能是周圍環境中的塵埃。動物的呼吸釋放出的顆粒是恆定的,但要低得多。
  • 盤點錯得離譜的3句話:科技無國界,先掙一個億,晶片像沙子
    但要說錯得最離譜、危害性最大的,莫過於這三句:科技無國界、先掙一個億、晶片像沙子!錯誤1:科技無國界這句名言的起源或許發自於法國的的科學界巴斯德,運用得最好的是美國,但又被中國的某家電腦公司領導推陳出新。之所以說美國用的最好,是美國以此為橄欖枝,向全世界精英人才廣發英雄帖:在哪兒工作都是為人類服務,我們這兒基礎設施好,待遇高,還能報效祖國,你幹嘛不來?
  • 看IBM如何用人工智慧顯微鏡觀察海洋 「蟻人」?
    導語:智能顯微鏡(AI Microscopes)是一種超級小型自主顯微鏡,可以放在水中,創建浮遊生物的3D模型並跟蹤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的行為。這種科技海洋偵察兵——「蟻人」可能有助於監控石油洩漏、預測赤潮等威脅環境的惡性事件。一、如何保護海洋是個難題大海啊,全是水。
  • 新型病毒長什麼樣子?美國人拍下精彩照片,啥是「冠狀」一目了然!
    新型病毒到底長什麼模樣?雖說病毒是人眼看不見的物體,但藉助先進的顯微技術,美國科學家拍攝到了這一病毒的精彩照片。美國衛生部門於16日公布了在電子顯微鏡下獲得的新型病毒圖像。黃色為新冠病毒,藍色及粉紅色為正常細胞。源自華中的這一新型病毒已影響許多人的生活,甚至有數千名遊客被迫隔離在日本橫濱港的豪華遊輪上,穿著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忙前忙後,都是因為這一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病毒。新冠病毒外圍有明顯的尖峰如冠狀,因此被稱為冠狀病毒。
  • 看清新冠病毒原子圖的冷凍電鏡是什麼利器?
    據外媒報導:美國奧斯汀得州大學和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重磅報告,首次公開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蛋白的高清3D原子圖,棘蛋白是吸附和感染人體細胞的蛋白質構造,這朝加速研發疫苗跨出重要一步。據了解,該團隊利用尖端的「冷凍電子顯微術」呈現了新冠病毒原子3D原子圖。
  • 格蘭仕空氣消毒機掀啟新的空氣革命
    【天極網家電頻道】8月31日,格蘭仕GZ20空氣消毒機帶著「自由呼吸 自在生活」美好願景在北京重磅發布。該款空氣消毒機採用全球領先的NanoStrike技術,病菌殺滅率高達99.99%,堪稱名副其實的「病毒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