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學習中,溝通都是每天需要做的事。然而優秀的溝通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幾乎每個人都遭遇過失敗的溝通帶來的挫敗感。
有效溝通的首要原則是「三思而後行」,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溝通,先想清楚以下6個關鍵問題,這會讓你的溝通更有機會成功,也會更輕鬆。
第一是原因,為什麼要進行這個溝通?目的不同,則溝通重點不同。
比如給客戶打電話。如果目的是要平息客戶的不滿情緒,你要做的是了解問題的原因,共同協商解決問題。如果目的是爭取下階段合作,那溝通的重點就是給出對方關注的利益點。
第二是對象,你的聽眾是誰?有什麼特點?
假設你要做一個關於時間管理的演講,聽眾是上班族,你的演講重點就落在如何高效安排工作,如果聽眾是學生,內容就要跟學業相關。
第三是時間,要根據所處時間點來看溝通什麼。
例如,你的團隊要召開項目會議,如果是項目剛啟動階段,溝通重點在項目計劃和人員安排,如果到了中期就要溝通進展情況和已出現的問題。
第四是地點,地點是在哪裡就影響了你將怎樣溝通。
假設你將與合作方見面,在辦公室要更為正式,見面後就要快速進入主題。如果是在咖啡館則可以輕鬆地聊聊生活、興趣等等,拉近距離。
第五是內容,想清楚你需要說什麼,對方需要知道什麼?
假設你要去參加一個面試,你要說的內容就是你自己有哪些特質?為什麼適合這個崗位。為了提前準備好這些內容可以找幾個了解你的朋友,請他們列出你的長處和弱點,幫助你更客觀地看清自己。
第六是方式,溝通的方式直接影響著溝通的成敗。
如何傳達我的信息,用文字、用圖片、還是兩者都用,用什麼樣的文字或圖片? 什麼溝通媒介最合適,書面還是口頭,郵件、電話、還是面談?如何組織各項重點,是用演繹的方式(先提重點,然後說明/舉例/圖解),還是用歸納的方式(先說明/舉例/圖解,然後把重點歸納出來)?
比如面試中,用什麼樣的方式介紹你的特質更好呢?口說無憑,你可以在說完特質後用自己的經歷證明,著重說一說自己最主要的成績,以及自己對行業的見解,用這樣的方式介紹自己就很有信服力。
以上就是有效溝通的原則「三思而後行」,即在任何溝通前都需要先做好準備,提前想清楚溝通的目的、對象、時間、地點、內容以及方式,如此,你的溝通就更有機會成功,也會更輕鬆。有時候,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難找,甚至是非常明顯。但是要小心,我們很容易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忘了對方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因此,在溝通比較棘手或複雜的事情之前,最好先把這些問題想一遍。甚至是在日常的溝通中,也把這些問題謹記於心。這樣可以防止你「說話不經大腦」,寫電子郵件時這種情況就特別容易發生。如果是非常棘手或敏感的問題,最好在動筆或開口前幾天,甚至幾星期之前,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結語:溝通的場景遍布於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其實所有溝通歸結下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口頭溝通,包括聽和說,另一方面是書面溝通,包括讀和寫。那具體該如何提高溝通能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溝通者呢?下一篇文章,我就從「聽說讀寫」4個方面和大家繼續分享如何提高溝通能力。
註:內容梳理自尼基·斯坦頓書籍《溝通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