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熊貓那憨態可掬的形象在我們的腦海中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提到大熊貓最愛吃的食物是什麼,恐怕大家想到的第一樣東西就是竹子。那麼喜好竹子的大熊貓和山海經所記載的能夠輕易咬斷鋼鐵,喜食肉類的食鐵獸有什麼關係呢?
在經過對化石的分析,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距今已有八百多萬年的歷史了,與他同時代的生物大多都已經滅絕了,所以在大熊貓又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在歷史長河中,中國人的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對熊貓的稱謂也有許多不同,《書經》稱貔,《毛詩》稱白羆(pi),《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等等。而熊貓這一稱呼本來是在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稱為貓熊,後經人誤傳,才有了現在耳熟能詳的熊貓一說。
大熊貓的別名還有華熊、竹熊、銀狗和大浣熊等。大熊貓叫銀狗,是因為小熊貓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對應的大熊貓體色白而叫它銀狗。竹熊則以它主要食性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華熊說明它是中華民族所特產的珍奇異獸。
《山海經·中山經·崍山》晉人郭弘農註:「山有九折坂,出狛,狛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也。」其大意是崍山一個叫做九折坡的地方有大熊貓,外形像是狗熊,但又是黑白色,就連銅鐵在他的面前也不堪一擊,被當做食物。關於食鐵一說,在明代袁牧的《新齊諧初集》,有更詳細的記述:「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所以在山海經中所介紹的食鐵獸與現實相符,所以山海經這一著作至今依舊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最後提一句啊,就是有些小夥伴們可能在想,現在那些關在動物園裡的人工飼養的大熊貓還吃鐵嗎?雖然還保留著食肉動物的那種較為簡單的消化道,沒有食草動物所具有的專門用於儲存食物的複雜的胃和巨大的盲腸,腸胃中也沒有用於把植物中的纖維素髮酵成能吸收的營養物質的共生細菌或纖毛蟲。為了獲得所需的營養,唯一的辦法就是快吃快拉、隨吃隨拉。而為了儲存能量,就必須控制能量消耗過大的活動,這也就形成了大家印象中大熊貓慢悠悠,憨態可掬的樣子。
現在的熊貓恐怕與傳說中的食鐵獸完全是兩碼事了,如果讓現在的大熊貓代替蚩尤座下的食鐵獸,估計還沒打就已經投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