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2020-12-16 人民政協網

人類健康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在全世界爆發,極大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進而又影響了全人類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疫情得不到控制,人類健康就得不到保障,社會經濟也得不到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好在中國快速、有力地防控了國內疫情,並無私地向世界貢獻我們防控疫情的有效經驗,為世界健康共同體構建做出了表率。而中國防控疫情的經驗之中正包含著大量中華傳統醫學的智慧。

中華傳統醫學是包括道醫學和中醫學在內的中華傳統醫學智慧和養生治病實踐的總稱。由於歷史原因,以往對傳統醫學的探討更多側重於中醫,但近些年,作為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道醫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海南玉蟾宮自2017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道以導心,德以得體」中國南宗道教養生體驗交流大會,大量醫學相關文獻內容也亟待挖掘、整理與研究,道醫研究逐漸成為熱點。

在此,我僅以道醫與中醫的共同經典《黃帝內經》為例,闡述《內經》「天人相應」的宇宙觀、「身國一理」的人體觀、「形與神俱」的健康觀、「形神並調」的治療觀等道學思想。

我國的傳統醫學在漢代以前已經成熟,醫學典籍在《漢書•藝文志》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雖然其中所記載的醫著絕大部分佚失於歷史的風浪當中,但碩果僅存的《黃帝內經》竟然成為後世醫學的核心經典,由此也足以窺見中華傳統醫學在西漢以前已經達到的高度。

古代的醫家與今天在座的各位一樣都是文化人,是一批「津津樂道」的人士,他們言醫又言道,主張醫能通道,以道統醫,將醫提高成為一門文化藝能,使其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黃帝內經》就是立足於「道生觀」,廣泛使用了「道」的觀念。全書用「道」字達269次,這些「道」字的含義雖有差別,但總體來說都沒有脫離「一陰一陽謂之道」。

綜觀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其醫與道是同源共脈的,他們都是源於自然大道。傳統醫學是顯性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它是根據道的陰陽、五行、形神、氣血等理論而闡發的,故有「岐黃源於道」的說法。所以,《黃帝內經》中處處反映出濃厚的道學思想。

一、 「天人相應」的宇宙觀

「天」與「人」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對主要範疇,研究天人問題,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內容。《黃帝內經》有關「天」「人」的論述,集中反映出它的天道觀、宇宙論思想。

「天」字在《內經》中含義比較複雜,主要指天空、天時、自然界,同時又引申為自然的狀態、本來的面貌。究其本意主要是指獨立於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物質世界。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①]這裡所說的「太虛」,就是廣闊無垠的「天」

《內經》是一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醫學著作,它必然要回答人道——人學的基本問題。《內經》在關於人的本源和生成問題上,吸收了《周易》《莊子》的有關思想,認為人是由天地之氣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②]「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③]這就是說,有生命的人,是天地陰陽二氣相交感應的產物。《靈樞•本神》還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④]也是強調人是天德和地氣陰陽所締構的合力與張力蘊涵造化的自然產物,而生命正是天地斡旋,星移鬥轉,日月循環,浩渺宇宙生機的成果。

在天人的關係上,《內經》主張「天人相應」,如《靈樞•刺節真邪》說「(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⑤]《靈樞•歲露論》也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⑥]《素問•脈要精微論》還說:「與天地如一。」[⑦]

《內經》這種「天人相應」思想主要體現在它把人體與天地萬物的形態結構看作相互類似,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⑧]而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之運行規律相通應,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節律,同時也關係著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等,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⑨]這就是順應自然、生氣通天,人只要能虛無清靜、志意內守、運氣調神、服食天氣,就能內外合一、通達神明,否則違背自然,失於清靜,就會使氣血逆亂、真氣削去,而致病生。故《靈樞•本神》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⑩]

不僅如此,道家中還有「北鬥注死」的說法,也體現出天人一體相應的思想。大家知道,北鬥其實有九顆星,即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搖光(破軍),以及洞明、隱元。它們「七現二隱」(前七顆星是能被看到的,而洞明星、隱元星則是隱藏起來的)。相對於人身,北鬥九星對應的是人的九竅。我們一般知道的是七竅,即雙眼、雙耳、雙鼻孔及一口,那另外的「二隱」則是尿道和肛門。古人所說「人死九竅不暢」,就是指人死之後,此九孔都不通暢了。因為北鬥九星與人身上的九竅對應,人們便說「北鬥注死」。

此外,傳統醫學主張養生要順應自然,與自然通達一體,古人如何辨識時空以順應自然呢?這就要靠北鬥星了。夜晚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人們通過明亮的北鬥七星來辨別方向(如圖所示)。同時,由於一年中北鬥七星的位置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因此民間常據此判斷季節: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內經》把這種天地萬物及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客觀規律以及養生治病的方法統稱之為「道」,如「天地之道」「陰陽之道」「經脈之道」「養生之道」「診道」「治道」。並且認為「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11]。同時,還把「道」歸結為「一」,反覆強調「道在於一」,指出防治疾病應「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12]。這與道學中的黃老思想是一致的,如《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13]就是強調了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道」,也就是「一」。

二、 「身國一理」的人體觀

道家聖典《道德經》第十三章曰:「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14]這種「以身為天下」的思想,實際上就是把人的身體與「天下」視為同構,看作一理,從而把治身與治國統一起來。

漢代道家著作《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秉承老子《道德經》整體醫學思想的精華,明確提出:「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15]「用道治國,則國富民昌,治身則壽命延長。」[16]這即可以看出古代聖人把治身與治國看作道理相通。

《黃帝內經》中把這種治身與治國一理的思想體現得也十分充分。如《靈樞•師傳》說:「……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17]「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也。」[18]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還把人體五臟六腑按照國家職能官位作比喻,稱:「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19]

道家養生秘籍《雲笈七籤》卷二十九中說:「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能知治身,則知治國矣。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恡(lìn,同吝)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20]這就是說,國君好比人的精神,而臣民好比人的血肉,治國如能像養生那樣心身俱妙,則君民同樂,天下太平。

由此可見,這種視身為國、身國互喻、身國一理、身國同治的法式既是道學家的思維方式,也是中華傳統醫學整體觀的體現。

三、 「形與神俱」的健康觀

老子在《道德經》中主張「清靜無為」「少私寡慾」,要求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地。莊子秉承老子之說,也強調「虛靜恬淡,抱神以靜」。《內經》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也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21],主張「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22],「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23],自然能「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形與神俱」而盡享天年,壽度百歲。

關於「形」與「神」的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在這個問題上,醫、道二者有其共同的認識,都認為「形」與「神」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形」指形體,包括臟腑組織器官等,它是生命活動的載體;「神」指生命機能,包括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它是靈慧的生命運動方式,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人的生命實際就是「形」與「神」的統一體。「神」不能脫離形體而單獨存在,「形」如果沒有神的依附,也便徒存空殼。對於形神關係,明代醫家張景嶽曾作過精闢的概括,他說:「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24]可知,只有形與神俱,形神和諧,形神合一,才是一個人健康的象徵。否則,形神失調則標誌著疾病發生,而當形神一旦分離,便意味著死亡的到來。

道家多認為「人之所生者神,所託者形」,如漢代道教經典《太平經》中便時時強調形神調和:「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併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兇。……常和即為一,可以長存也。」[25]晉代道醫家葛洪說:「形神相衛,莫能傷也。」[26]

以此不難看出,在「形神合一」的生命觀和健康觀上,醫、道兩家也是同認共識的。

四、 「形神並調」的治療觀

道醫學強調形神並調,形神兼治。其形治方面,主要表現在治病防疾過程中,善於運用傳統醫學的本草湯液、方劑(各種丸、散、膏、丹)及針灸手段等,這與中醫學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神治方面,主要包括道、德、符、佔、籤、咒、齋、祭祀、祈禱等。

此外,道醫學在養生方面也是最具特色的,其內容包括導引、吐納、調息運氣、服食、辟穀、內丹修煉、房中之術等。葛洪曾指出,養生的關鍵在於養神,神全則形全。

《黃帝內經》非常重視形神兼治,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氣血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27]楊上善在註解「治神」「養身」時說:「魂、神、魄、意、志,以神為主,故皆名神。……故人無悲哀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病,……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無病,……無盛怒者則志不傷,腎得無病,……是以五過不起於心,則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藏,則壽近遐算也。」[28]還說:「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溼,攝之以時,……即內養形也。實慈悲以愛人,和塵勞而不跡,……即外養形也。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長壽。」[29]只是《內經》作為中華傳統醫學現存最早的古典醫籍,在「形治」方面更為重視和強調,無論是用藥物治療還是用針灸、砭石、吐納、導引等,都是重在調氣治形。而對於某些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如由於疑神猜思,妄識幻想,或者驚恐迷茫,深情愛惡,情志不遂等原因所致的病證,以及某些輕微的心理障礙所致的病證,《內經》中亦有「移精變氣」等祝由之法,即「神治」之屬。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得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變氣,祝由而已。」[30]

所謂「祝」即告也,「由」即生病之緣由也。「祝由」就是通過祝說發病之緣由,轉移患者的精神情志,不假毒藥,不勞針石,即可達到調整病人氣機,從而治癒疾病的方法。

《靈樞•賊風》說:「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31]由此可以看出,「祝由」一法,不僅要施術者有一定的醫學知識,且術前必須了解病人發病的緣由,然後才能採取勝以制之的恰當方法進行治療。如用以情勝情,勸慰疏導、順情從欲,心理暗示等方法移易其精神,改變其性情,調整其氣機,從而使患者形神得以和諧,疾病得以康復。

(陸文榮: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海南玉蟾宮住持)

[①] 姚春鵬譯註:《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上冊,第527頁。下引此書,同此版本。

[②]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上冊,第230頁。

[③]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上冊,第231頁。

[④] 姚春鵬譯註:《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下冊,第934頁。下引此書,同此版本。

[⑤]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下冊,第1395頁。

[⑥] 《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第七十九》,下冊,第1446頁。

[⑦]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上冊,第151頁。

[⑧]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上冊,第33頁。

[⑨]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上冊,第34頁。

[⑩]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下冊,第935頁。

[11] 《黃帝內經•素問•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上冊,第779頁。

[12]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上冊,第151頁。

[13] 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9頁。下引此書,同此版本。

[14] 《老子道德經注》(十三章),第32頁。

[15]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十章),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35頁。下引此書,同此版本。

[16]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三十五章),第140頁。

[17] 《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第二十九》,下冊,第1104頁。

[18] 《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第二十九》,下冊,第1104頁。

[19]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上冊,第86-87頁。

[20] 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二冊,第656頁。

[21]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上冊,第19頁。

[22]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上冊,第19頁。

[23]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上冊,第25頁。

[24] 張介賓:《張景嶽醫學全書·類經·針刺類》(十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頁。

[25]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下冊,第716頁。

[26] 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44頁。

[27]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上冊,第233頁。

[28] 楊上善撰註:《黃帝內經太素》卷十九《知針石》,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版(影印本),第124頁。

[29] 楊上善撰註:《黃帝內經太素》卷十九《知針石》,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版(影印本),第124頁。

[30]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上冊,第121頁。

[31] 《黃帝內經•靈樞•賊風第五十八》,下冊,第1264頁。

相關焦點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精講黃帝內經 正解上古智慧
    在中華民族醫學史上有一部影響極大的傳世醫學著作,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它就是被稱為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那麼《黃帝內經》為何被稱為文化瑰寶呢?兩千年前出現的這部神奇的醫書,裡面究竟蘊含著哪些博大精深的養生智慧呢?
  • 王寅在上海為日本瑞穗金融集團董事長菅原正幸一行解讀黃帝內經
    王寅為日本來賓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黃帝內經》,並向他們推薦了自己多年潛心研究《黃帝內經》的成果,指導他們用《黃帝內經》的思想解決現代生活的各種問題。《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但是長期以來,因為卷帙浩繁、行文深邃而令大眾讀者望而興嘆,僅僅被當作醫學著作而流傳,未能廣泛傳播,普惠大眾。
  • 南懷瑾一個沒學過中醫的人,為什麼能把黃帝內經悟得透徹?
    南懷瑾、一個沒學過中醫,也不懂科學的老年人,居然也講《黃帝內經》,他能理解透嗎?南懷瑾自己也戲說:「我講《黃帝內經》不敢與醫學大師比,但我可以換個立場,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結合現在生命科學的立場,我們來透講黃帝內經對人健康的影響,我歲數雖然大點,有不對的地方,該批評的你們就提出來,一個目的,為眾生服務。」
  • 海南傳統文化大講堂舉辦《黃帝內經》公益講座 詮釋中醫養生之道
    9月13日上午,海南傳統文化大講堂系列公益活動第三場——《〈黃帝內經〉養生之道》,在海口市濱江路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據了解,《黃帝內經》的源頭是《道德經》,講究無為、樸、一。樹仙(海南)康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樹仙國醫館館長及道醫傳承人李豪先分享其學習《黃帝內經》養生之道的心得體會、講述《黃帝內經》的清積、和中、養元的養生智慧和養生方法,結合自己在五指山種植萬畝南藥的實踐,全面闡述《黃帝內經》提倡「治未病」的養生之道及運用。他認為,陰陽中和是《黃帝內經》獨有的基礎養生觀,人體"器質性"慢性疾病,多由長期"功能性」疾病積累引發。
  • 教授畢業後學中醫 20年譯成英文版《黃帝內經》
    晚報記者 張茜茜 報導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終於有了英文版,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翻譯的一套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素問》與《靈樞》之合稱,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奠定了我國醫學發展的基礎。
  • 跟著青山閒人學習《黃帝內經》:第1期 ▏上古天真論
    青山閒人,湖湘人士,現就職於京城,嗜書擅畫,有專著若干,多年潛心研究《黃帝內經》,立志弘揚和傳承中醫,讓《黃帝內經》能夠真正地從「理太微妙,常人難識」變為道理更明白,實踐更容易的經典。《黃帝內經》無疑就是一部「為生民立命」的經 典之作。遺憾的是,自有科舉制度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 大都把精力放到了詩詞歌賦、義理考據上,注釋《論語》《道 德經》《孟子》《莊子》的不計其數,可謂汗牛充棟,而對於 《黃帝內經》這樣一部直接關係到人民健康事業的好書,卻 很少有人去關注,更談不上花費精力和心血去注釋、傳授和 普及。
  • 《黃帝內經》:人的年齡隱藏著科學密碼
    這一點在《黃帝內經》中有關鍵性的記載,就是:男不過八,女不過七。《黃帝內經》,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性的理論醫著,所記載的內容素材,基本上都是依靠著老祖宗長期對於生命現象的觀察,以及臨床實踐得來的。
  • 從文本角度看《黃帝內經》表達特點
    「深淺在志,遠近若一」是《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裡的一句話,原意是指行針之時心手合一、乘物遊心、醫者對患者感同身受的契合狀態。本文借用這句話意在表達:人本身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只有把食物腐熟到極致才能真正全面地吸收水谷精微;對待《黃帝內經》等經典,也要爛熟於胸,才能真正把握「活的思想」。那麼,對經典文本特徵的充分了解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 《黃帝內經》揭示「生命密碼」:女7男8,生命周期藏在人的年齡裡
    其實,這是醫學界關於生長周期的一個說法,源自《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是我國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醫學典籍,在整個中醫的發展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後來有很多醫學著作裡面都可以看到《黃帝內經》的影子,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在整個中醫的發展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裡,提到過一個重要定律:「女7男8」。
  •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6字訣!一定要背下來
    《黃帝內經》是我們的」國寶「《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 《黃帝內經》透露年齡真相,受教了
    根據史料記載,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黃帝內經》中其中的一篇《上古天真論》,當年,黃帝和岐伯二人談論如何能夠長壽,於是黃帝就問岐伯「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的回答「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 《黃帝內經》只是一部醫書?它告訴我們,看待生命要換種思維方式
    《黃帝內經》是我國中醫文化的集大成者,經過歷史篩選、時間打磨,最能表現醫學領域精髓,是中醫學界最有價值,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萬世之作。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本書,但是知道這本書的厲害之處的人能有幾個呢!《黃帝內經》的形成《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由《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各九卷81篇。《黃帝內經》並非黃帝所寫,只是因為黃帝氏族是華族的始祖,古人為了追本溯源,習慣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黃帝。也有一些學者為了使自己的學說更容易為世人所接受。
  • 南懷瑾說《黃帝內經》,別有一番意境,看他都悟到了什麼?
    讀了《黃帝內經》的人,都愛上了傳統文化,而一直叫嚷著這不科學的網友,卻捨不得花一分鐘去了解?了解《黃帝內經》不單單只是能學到中醫的醫術,更能了解到古老的文化氛圍。南懷瑾在讀了《黃帝內經》後就說道:為什麼天字那麼寫?你真去研究中國文字,第一個字「一」是畫圖案開始的,為什麼那麼畫?因為講不清楚宇宙是幾時開始的,天地怎麼來的,所以以一畫來分開。所謂伏羲畫八卦,一畫分天地,這是科學的,因為時間空間上,查不出宇宙的來源。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醫學第十四課——中醫的困境與「醫學普通話」
    中醫是以《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古代醫學體系為本,遵崇古人第一,以致膽敢質疑《黃帝內經》就是叛逆,是邪教,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這方面從科學界到民間都能體會到中醫的固執。中西醫學都需要突破各自的束縛,走向以人為本的正確道路,這才是醫學的光明大道。什麼是以人為本呢?
  • 黃帝內經:春、夏丶秋冬,養生依時而行是「正解」
    《黃帝內經》應該很多人了解,它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其權威性不言而喻。其中《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就以春、夏、秋、冬四季氣候變化為背景,詳細闡述養生之道應依時而行。1:《黃帝內經:索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意思是說:春季三月,是推陳出新,萬物復甦的時節,萬物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裡散步。
  • 《黃帝內經》中講到了一種神秘學科,可通神靈,現如今卻少有人知
    唐代當年的國立醫學中有一科為咒禁。所謂咒禁就是以符籙咒語為人驅邪治病。也就是脫胎於祝由,一般多為佛道人士,更多的是偏重於驅邪捉鬼,不側重於治病。《黃帝內經》中不僅講到了祝由科,還包含著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比如內經中說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入門內經靠的是道家學說,內經是全真之學
    內經依靠的是道學,道學是全真之學,所謂全真之學就是立足虛無的意思,依據虛無生出實有的思想展開的,虛無就是道德,實有就是物體,萬物都是從道德產生的,所以說虛無的道德就是全真,因此說道學就是全真之學。而內經則是依據道學展開的醫學原理,當然內經作為醫學原理也是全真之學了。作者傳播道德論普及內經,當然傳播的也是全真之學了。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中國人都知道,黃帝時代距今大約已有五千年了。因此,現代人已經很難理解,人體與音樂還存在著神秘的聯繫。當然,如果沒有中國大道文化和音樂文化常識,就更難理解華夏祖先的古老智慧了。這裡首先就涉及中國大道文化的基本概念,譬如天道四時、天幹地支、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五果五穀、五色五味、五調七聲、人體五臟、五官五體和五神五情等。
  • 藏在《黃帝內經》裡的健康飲食密碼,你知道嗎
    吃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扒一扒《黃帝內經》裡的健康飲食密碼,你都知道嗎?三大原則送給你——儘量吃「熟食」「熱食」,少吃「生食」「冷食」中醫認為,火可以化熱,熱可以化氣,所化之氣就是陽氣。所以在《黃帝內經》中有「脾旺四季不受邪」之說。「熟食」和「熱食」是人們通過運用「火之力」加工而成,人類用「火」之力把「生食」加工「熟食」,大大減少了因為食用生食而產生的疾病,為人類種族的繁衍和延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反之,「生食」和「冷食」卻不能有此功效,如果錯把其作為平素飲食的主要對象,那麼長期下來脾胃之陽必然受損,後天之本必然受傷,人體健康也會受到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