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讀者詢問作者很多問題,其中不少質疑者問「有實踐檢驗嗎」「有臨床驗證嗎」,此類問題一看就是現代中醫現代西醫的問題。
內經依靠的是道學,道學是全真之學,所謂全真之學就是立足虛無的意思,依據虛無生出實有的思想展開的,虛無就是道德,實有就是物體,萬物都是從道德產生的,所以說虛無的道德就是全真,因此說道學就是全真之學。而內經則是依據道學展開的醫學原理,當然內經作為醫學原理也是全真之學了。
作者傳播道德論普及內經,當然傳播的也是全真之學了。所以說內經並非物論可以理解的,而現代中醫和現代西醫就是物論的學說,所以就是局限於物體的理論,怎麼可能理解全真的道德論呢?當然也就不可能理解《黃帝內經》的原理了。當然也就提出了什麼臨床經驗啦,實踐經驗的考驗啦。諸如此類的問題,恰好就是物論的表現。
提出物論問題的人,所問的問題,就好比是一個文盲去問文學創作問題,這不是很可笑嗎?怎麼可能有答案呢?
我們華夏民族的道學歷史非常悠久的,從《黃帝內經》的道德論就能看得出,早在軒轅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豐富的道學基礎,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軒轅黃帝所說的上古時代,也就是更加遙遠的1萬年前就已經有了道德論。我們的祖先就是靠道德論,從蠻荒野獸變為文明人類的。我們現在的時代已經是距今軒轅黃帝也有近5000年了,那麼立足於現今時代來看所謂的上古時代,我們會認為軒轅黃帝就是上古時代,而內經書中說的上古時代卻是距今1萬年前的時代,所以我們現在所劃分的這個年代就不對了。按照內經的劃分,所謂上古時代應該是指軒轅黃帝之前的5000年,也就是距今約1萬年了。
那麼軒轅黃帝所處的年代,就是內經一書當中所說的當今時代。所以我們可以推測1萬年前的上古時代,和軒轅黃帝時代之間的階段就是中古時代。內經書中提到,在軒轅黃帝之前的中古時代,就已經是道德開始衰微的時代了,表現就是飲酒作樂沉迷物慾。那麼我們現在的中國歷史是從夏朝開始的,而夏朝的歷史其實就是貴族飲酒作樂沉迷物慾的歷史。也就是說我們華夏民族第1個朝代夏朝已經是道德衰落的。
內經所處的軒轅黃帝時代,是一個恢復道德的時代。因而出來內經這部書流傳至今,我們才有幸看到這部書。當然歷經千年之久有很多失傳,所以我們看到的內經這部書是後人重新編撰的,當然也就是篇章的順序很亂,造成我們學習的困難。
當然最困難的還是道德論的學習,因為道德衰微可不是一千年兩千年的問題了,而是在軒轅黃帝之前的中古時代,就已經開始道德衰微了。何況當今時代的道德衰微呢?
一說道德論肯定大傢伙首先想到的是老聃的《道德經》,但實際上這部書被篡改得已經非常嚴重了。比如道德經裡面有一句話,「反者道之動」,這其實就是物論的說法。在內經裡面,道德都是虛無存在於內部,內部卻是化生的狀態,是正反不分的,是前後左右上下都是不分的,所以才叫做虛無。一旦內部化生出了外部,則正反有順序,前後左右上下都有順序,有了順序就意味著有了差別有了不同,這就是變動。很明顯,外部世界就是物體的世界,也就是變動的世界,所以應該為「反者物之動」。
由此可見讀者想通過《道德經》入門道德論就是不可能了。
那麼我們只能把《道德經》當作參考書,而入門道德論的書籍卻是《內經》了。所以內經不僅是一部醫學著作,內經首先是一部道德論書籍。所以內經其實是一部入門道學的讀物,其次才是一部入門醫學的讀物。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得出,內經作為一部醫學著作,肯定是幾千年的醫學實踐的積累。所以總結出內經原理,軒轅黃帝和岐伯等諸位大臣對醫學原理的談話,經過彙編成書收藏於國家書籍收藏室,把玉石打磨成玉板,而後在玉板上雕刻文字,這就是內經一書的來源。國家書籍收藏室的名稱叫做靈蘭密室,只對可傳之人打開,還要齋戒沐浴才可以進去學習,可謂十分的莊重嚴肅。
正因為作者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出了入門內經的專欄《道學之道德論初探》,方便讀者從道學入門,明白虛無和實有的區別,知道養生原理要求的「立足虛無」的內涵。因此也就明白了,生活習慣不好導致陰虛症的產生,還有被天氣外邪所侵蝕產生的疾病,全都是因為沒有立足虛無造成的,生活工作總是和天氣相違背,自己的性格不能去調和,不懂得調和陰陽,總是愛發火或者憂鬱多恐懼多,其原因就是在物體世界被困了。
身體虛,發冷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皮膚粗糙耳朵失靈視力差,容易勞累經常感冒,這些就是陰虛症的表現。如何治理陰虛症,如何治理外邪入侵,可以訂閱我的專欄《道學之道德論初探》。
在初探裡面提到了補充命門之火和食五穀,這是解決陰虛症和外邪入侵的方法。原理只是初步說了一下,並沒有詳細展開。其中對於命門的問題讀者是最陌生的,因為內經對命門的解釋和當今的現代中醫是完全不同的,為了方便讀者加深對內經的理解,作者在《我與內經》專欄裡詳細展開《初探》專欄的各種原理。
命門是人體的命根,是人體精神的來源,是人體產生最初的所在。人是先有精神,後有身形,這裡先有精神具體指的就是命門,因為命門就是人體精神的來源嘛。所以命門產生的水火不僅關係著人體的產生,也關係著人體的成長與壯大。當然也關係著生育成敗,關係著胎兒成長後的肥壯消瘦,由此可見命門水火的重要性。
《我與內經》專欄對此做了詳細的解說,在《道學之道德論初探》專欄裡的五穀補五臟之精的其它原理,都在《我與內經》裡面有更加詳細的展開。
學習中有哪個的原理不懂,《我與內經》當中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百度私信我,或者公眾號「有能氏」裡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