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為什麼不提陽氣?
從中醫養生的觀點來看,「陰陽」是最受人關注的一個基礎點。健康的身體,就是陰陽平衡、陰陽調和的狀態。只要陰陽出現不足、失調之類的問題,也就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狀態。
因為在「陰陽學說」裡,「陽氣」屬於溫熱與運動的,更容易為人們所感知。一直以來,我們大多都重視陽氣的維護。所以,很多人都對「陽虛」有點心生恐懼。
但是,在中醫養生經典《黃帝內經》裡,卻有一段很不一樣、卻有非常精彩的關於陰陽的論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相信很多人讀到這段原文時,心中一定有不同程度的疑惑:不是說陽氣才是推動、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基礎嗎?為何內經卻說是陰氣虛損而導致起居衰減呢?
首先,有這個疑惑,是很正常的,也完全符合我們普通人對陰陽的大致認知。
從陰陽的基礎來說,陰氣主靜,陽氣主動,陰氣主寒,陽氣主熱。
而「起居」主要指的就是正常的生活作息。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日出而作裡面的「作」。這些內容,卻是都需要陽氣更充沛、更活躍,才能更勝任一些日常起居。
然而,中醫所說的「陰陽」,並不是單獨孤立的陰與陽,而是一體兩面、同時並存的一種狀態。
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到「陰」,必然就不能完全撇開「陽」;當我們說到「陽」,同樣也不能忽視「陰」的存在。這才是如何理解陰陽最基本的一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
如果能完全理解這四句話,相信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的說法。
所謂陽在外,陰之使。也就是說,對身體而言,陽氣循行在體表,而陽氣本身是發散的,為何循行在體表的陽氣、不至於無拘無束地無限發散?是因為「陰之使」的緣故。
這裡的「使」,或許可以理解成「派遣」,或許也可以理解成「吸引」。就如同磁鐵的正負兩極,異性相吸,即使遙遙相對,也只會產生一種彼此吸引的粘力。
這樣,在外的陽氣,其本質上的趨勢,其實還是趨向於內在的陰,也就不會無限度地發散了。
而在內的陰氣,本身是趨靜、趨寒的,為何卻不會成為至陰之寒冰?這就是「陰在內,陽之守」的緣故。正因為有外面的陽氣守護,形成一個溫煦的環境,內在的陰才可以呈現一種祥和的靜態。也才能起到「使」外之陽的作用。
這樣嗎,內經所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所帶來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就是說,人到了四十歲之後,之所以出現起居衰減的現象,無論是動作的靈敏度還是思維邏輯上的敏銳,都會逐漸呈現一種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體內陰氣衰減的緣故。
因為陰氣衰減,所以不能很好地維護在外的陽氣。陰氣衰減有多少,陽氣的散耗就有多少。陰氣愈衰,陽氣也就愈弱。
雖然表現為機體的活力低下,似乎是陽氣不足所致。然而其根本上,其實還是陰氣衰微的結果。因為陰氣不足,無法固護好外在的陽氣而致。
如果能充分明白這個道理,這樣,對於40歲左右的人養生,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要知道,我們現代人大多只注意到表面上陽氣的不足,而對隱藏的陰氣衰微有所忽視。所以,日常養生時,常常以溫補養陽為主流,而很少有兼顧陰津的養生介紹。
實際上,內經對於陰陽的認識,並沒有誰輕誰重的說法,而是兩者同樣重要的觀點。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40歲之後的人之養生。應該注重於陰氣的維護,只有陰氣充沛了,才能更好地固護外在的陽,陰氣不虛陽氣才能充沛。
所以,內經也有「孤陰不長、孤陽不生」之說。陰陽作為一個整體,任何一種的不足,都不足以成為健康的身體。
因此,人到中年之養生,不能只看到動作衰減就認為只需要溫陽。而應該清楚地判斷陰氣的不足,以適當滋陰。
比如進食一些黃精地黃、何首烏之類的滋陰養血之品,充實內在的陰氣,更好地固護外在的陽氣。這樣的陰陽平和,才可能表現為「動作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