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為什麼不提陽氣?

2020-12-14 文化養生談

《黃帝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為什麼不提陽氣?

從中醫養生的觀點來看,「陰陽」是最受人關注的一個基礎點。健康的身體,就是陰陽平衡、陰陽調和的狀態。只要陰陽出現不足、失調之類的問題,也就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狀態。

因為在「陰陽學說」裡,「陽氣」屬於溫熱與運動的,更容易為人們所感知。一直以來,我們大多都重視陽氣的維護。所以,很多人都對「陽虛」有點心生恐懼。

但是,在中醫養生經典《黃帝內經》裡,卻有一段很不一樣、卻有非常精彩的關於陰陽的論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相信很多人讀到這段原文時,心中一定有不同程度的疑惑:不是說陽氣才是推動、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基礎嗎?為何內經卻說是陰氣虛損而導致起居衰減呢?

首先,有這個疑惑,是很正常的,也完全符合我們普通人對陰陽的大致認知。

從陰陽的基礎來說,陰氣主靜,陽氣主動,陰氣主寒,陽氣主熱。

而「起居」主要指的就是正常的生活作息。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日出而作裡面的「作」。這些內容,卻是都需要陽氣更充沛、更活躍,才能更勝任一些日常起居。

然而,中醫所說的「陰陽」,並不是單獨孤立的陰與陽,而是一體兩面、同時並存的一種狀態。

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到「陰」,必然就不能完全撇開「陽」;當我們說到「陽」,同樣也不能忽視「陰」的存在。這才是如何理解陰陽最基本的一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

如果能完全理解這四句話,相信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的說法。

所謂陽在外,陰之使。也就是說,對身體而言,陽氣循行在體表,而陽氣本身是發散的,為何循行在體表的陽氣、不至於無拘無束地無限發散?是因為「陰之使」的緣故。

這裡的「使」,或許可以理解成「派遣」,或許也可以理解成「吸引」。就如同磁鐵的正負兩極,異性相吸,即使遙遙相對,也只會產生一種彼此吸引的粘力。

這樣,在外的陽氣,其本質上的趨勢,其實還是趨向於內在的陰,也就不會無限度地發散了。

而在內的陰氣,本身是趨靜、趨寒的,為何卻不會成為至陰之寒冰?這就是「陰在內,陽之守」的緣故。正因為有外面的陽氣守護,形成一個溫煦的環境,內在的陰才可以呈現一種祥和的靜態。也才能起到「使」外之陽的作用。

這樣嗎,內經所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所帶來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就是說,人到了四十歲之後,之所以出現起居衰減的現象,無論是動作的靈敏度還是思維邏輯上的敏銳,都會逐漸呈現一種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體內陰氣衰減的緣故。

因為陰氣衰減,所以不能很好地維護在外的陽氣。陰氣衰減有多少,陽氣的散耗就有多少。陰氣愈衰,陽氣也就愈弱。

雖然表現為機體的活力低下,似乎是陽氣不足所致。然而其根本上,其實還是陰氣衰微的結果。因為陰氣不足,無法固護好外在的陽氣而致。

如果能充分明白這個道理,這樣,對於40歲左右的人養生,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要知道,我們現代人大多只注意到表面上陽氣的不足,而對隱藏的陰氣衰微有所忽視。所以,日常養生時,常常以溫補養陽為主流,而很少有兼顧陰津的養生介紹。

實際上,內經對於陰陽的認識,並沒有誰輕誰重的說法,而是兩者同樣重要的觀點。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40歲之後的人之養生。應該注重於陰氣的維護,只有陰氣充沛了,才能更好地固護外在的陽,陰氣不虛陽氣才能充沛。

所以,內經也有「孤陰不長、孤陽不生」之說。陰陽作為一個整體,任何一種的不足,都不足以成為健康的身體。

因此,人到中年之養生,不能只看到動作衰減就認為只需要溫陽。而應該清楚地判斷陰氣的不足,以適當滋陰。

比如進食一些黃精地黃、何首烏之類的滋陰養血之品,充實內在的陰氣,更好地固護外在的陽氣。這樣的陰陽平和,才可能表現為「動作不衰」。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6字訣!一定要背下來
    《黃帝內經》是我們的」國寶「《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古時懂養生的人就能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順應這個規律,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順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合收藏的需要。2、慢,健康長壽慢中求慢養生一直是中醫提倡的一種方法,尤其對於現代人而言更應當要慢一點。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也認為想要健康長壽,要"慢生活"。
  • 黃帝內經:春、夏丶秋冬,養生依時而行是「正解」
    其實這觀點正確率只有四分之一,不全面,有偏見。《黃帝內經》應該很多人了解,它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其權威性不言而喻。夏季陽氣十足,人容易動怒。其實《易經:乾》卦所對應的月份是農曆四月。乾卦六爻皆陽,代表陽氣己發展到鼎盛。此時宜平心靜氣,氣順則神爽。因此《黃帝內經》說: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此夏氣之應,養長道也,逆之則傷心。
  • 《黃帝內經》: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是因為人忘了老祖宗的攝生之道!
    《黃帝內經》對人的養生,有詳細的解讀和教誨。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是因為人們忘了老祖宗的3條攝生之道。以下三條攝生之道,提煉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失眠從氣血論治,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
    失眠,中醫又稱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臥」等,早在《內經》中就對睡眠及失眠的生理病理進行了描述,首次明確該病與陰陽失調有關,「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是其生理特點,而「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是其病理特點,為後世醫者論治失眠奠定了基礎。歷代醫家對失眠的病因及證治多有發揮。雖主要從虛立論,但總不離乎氣血。長期的臨床經驗提出「失眠從氣血論治」的理論。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讀《黃帝內經》,看看古人怎麼說。令人驚嘆!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我國唐代杜甫的一首詩中,則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到隋朝,隋文帝時,「十八歲以上為丁,以從課役,六十為老乃免」,至隋煬帝時,「戶口益多,男子以二十二為丁」。從上述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出,70歲是我國古代普遍認為的長壽年齡。
  • 《黃帝內經》養生: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分別有什麼養生方法
    早在數千年前的時候,中醫就已經根據不同人的養生原則與方式對其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分別為真人、至人、聖人及賢人。那麼它們具體有怎樣的養生特點呢? 在《黃帝內經》中,對於真人描述之前提為「聞上古有真人者」,也就是只是聽聞,從未見過。當然我們也明白,真正長生不老之人的確也是不存在的。 2.至人 次之於真人,《黃帝內經》則提到了至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炎黃子孫「傳道受業解惑」,也必須從學習《黃帝內經》開始問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原文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 藏在《黃帝內經》裡的健康飲食密碼,你知道嗎
    吃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扒一扒《黃帝內經》裡的健康飲食密碼,你都知道嗎?三大原則送給你——儘量吃「熟食」「熱食」,少吃「生食」「冷食」中醫認為,火可以化熱,熱可以化氣,所化之氣就是陽氣。通過火加工的食物,已經注入了火熱之陽氣,食用熟食、熱食可以補充人體的陽氣,而直接受益者就是人體的脾胃。脾胃在運化食物時會消耗自身的陽氣,而食用熟食、熱食可以補充脾胃的陽氣,這樣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得人體的脾胃得到很好的溫養和顧護。後天之本顧護好了,人體也就健康了。所以在《黃帝內經》中有「脾旺四季不受邪」之說。
  • 《黃帝內經》:中醫的基本原理是什麼?明白一個問題,或才入門
    這些外用手段、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藥,很多本來就是我們熟悉的「食物」,為什麼也能治病救人呢? 或者換一個說法,中醫、中醫藥是如何治病的呢? 我們先說說現代人處理疾病的大致方法:抗生素、激素之類。前者是直接殺滅有害的微生物,有的可能對正常的身體細胞也有一定的影響。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男子生發在前,收斂在後,這也是「陽」的特性之一《黃帝內經》教你順應天道規律,向天求壽《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等等。其實這個世界看似複雜多變,包括我們的人體,包括《黃帝內經》,背後卻在按照極致簡單的大道規律運行。舉一個例子:《黃帝內經》有言:「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8: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8:標本不得,邪氣不服仰觀天文書無字,俯察地理合人事。取象比類見大同,形聲會意通玄機。地球公轉繞太陽,寒來暑往知節氣。夏至陽極必生陰,陰極生陽又冬至。春分秋分往復還,四時節令自然立。地球自轉赤道面,月球繞地見潮汐。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8: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8: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身在紅塵觀塵世,方寸淨土難尋覓。螞蟻緣槐誇大國,狂犬吠日聲悽厲。鷸蚌相爭大潮落,龍遊淺水遭蝦戲。一場悲喜一場夢,光怪陸離似相識。心門頓開見天道,一元復始有元氣。三生萬物化萬象,數起陰陽推偶奇。
  • 南懷瑾一個沒學過中醫的人,為什麼能把黃帝內經悟得透徹?
    南懷瑾、一個沒學過中醫,也不懂科學的老年人,居然也講《黃帝內經》,他能理解透嗎?南懷瑾自己也戲說:「我講《黃帝內經》不敢與醫學大師比,但我可以換個立場,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結合現在生命科學的立場,我們來透講黃帝內經對人健康的影響,我歲數雖然大點,有不對的地方,該批評的你們就提出來,一個目的,為眾生服務。」
  • 教授畢業後學中醫 20年譯成英文版《黃帝內經》
    教授畢業後學中醫 20年譯成英文版《黃帝內經》 2012年05月25日14:3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 作者:張茜茜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由於歷史原因,以往對傳統醫學的探討更多側重於中醫,但近些年,作為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道醫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海南玉蟾宮自2017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道以導心,德以得體」中國南宗道教養生體驗交流大會,大量醫學相關文獻內容也亟待挖掘、整理與研究,道醫研究逐漸成為熱點。
  • 站樁啟示錄提昇陽氣是王道
    陽氣,對於一個生命體而言,其重要性怎樣說都不為過。陽氣是生命的主宰者,是健康的守護神,是長壽的根本動力源。站樁,可以提昇陽氣,提高身體素質。 上周中,一個初秋的中午,過多的暴走讓自己弄得一身溼淋淋的。未經中間地帶的處理,就一頭扎入空調的辦公場所。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3: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3: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太空不空陰陽變,紅塵滾滾化雲煙。日月周轉有本心,何須凡夫定方圓?內外表裡氣相通,天人相應大循環。損有餘以補不足,陰陽平衡自周全。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道不變。陰陽交合育萬物,五味養生食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