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分別有什麼養生方法

2020-12-15 騰訊網

對於養生和保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當然我們也有個人的養生技巧與方法。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在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其實許多被大家廣泛傳播的信息真實性也有待考究。而養生並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們必須遵循科學的養生原則與正確的具體方法,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對身體有好處。

早在數千年前的時候,中醫就已經根據不同人的養生原則與方式對其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分別為真人、至人、聖人及賢人。那麼它們具體有怎樣的養生特點呢?

1.真人

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即指真人可與天地相統一,把握了世間陰陽運動變化之規律,調整自身呼吸精氣運動與天地一致,使自身身體肌肉與神志相統一。故最終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與天地同在,隨天地而終,也就是我們所說之長生不老。在《黃帝內經》中,對於真人描述之前提為「聞上古有真人者」,也就是只是聽聞,從未見過。當然我們也明白,真正長生不老之人的確也是不存在的。 2.至人

次之於真人,《黃帝內經》則提到了至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至人,便是要做到掌握養生之道,與四時陰陽變化相契合調和,不受困於世俗,保持精氣神氣之充沛,最終達到益其壽命而強,從而健康長壽。

3.聖人

聖人則是再次於至人,而《黃帝內經》認為聖人需要做到安然生活於天地自然之環境,愛好、起居、行動都與世俗相統一,不追求特立獨行。同時調暢情志,無憤怒與仇恨別人,而怡然自得。最終則可做到「百數」之長壽。 4.賢人

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故賢人通過天地日月之變化,觀察星辰之升降,從而明白陰陽與四時之規律,從而使自己以負荷這些自然規律,從而達到最後的長壽。

這便是《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四種不同水平之人,而其實四種蘊含的一大養生之選擇便是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也就是順應自然,順應晝夜變化與四季變遷,將自己融入到整個自然,從而達到一個統一之整體。而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們也可以改變自己的一些習慣,比如按時起居,舒暢情志等等。雖然我們不可能像真人般長生,至少能夠像賢人般長壽而終。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對真人、聖賢人的定義是什麼?似乎又是修仙的定義!
    在我國的文化圈當中,小說裡的那些神仙鬼怪的傳說非常之多,最為有代表性的,就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了,在這些小說裡邊,神仙那可是琳琅滿目,甚至於小的時候,都爭相效仿,別說小孩子了,哪怕是大人,古人也是想著去修仙長壽,那麼傳說中的修仙到底是一個什麼定義,《黃帝內經》當中是這麼說的,
  •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你能分得清麼?
    大家看倚天屠龍記,裡面經常有張三丰的橋段,張三丰人稱張真人,近乎神般的存在!但是有誰能弄明白什麼叫「真人」?還有我們經常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那麼什麼叫「聖人、賢人」?還有至人,在莊子《逍遙遊》,莊子就有關至人之說,那麼什麼「至人」?在《黃帝內經》,有專門對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論述。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庸人、小人等分類,分別是如何定義的?
    人是複雜的,儒釋道三家對人的分類看法有什麼不同?文:枯木社會是由不同的人構成的,並且每個人都不相同。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黃帝和岐伯的對話,就討論了人的分類,黃帝根據人的壽命長短,分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
  • 養生的內涵,可不是現代中醫所說的。學養生還是得看《黃帝內經》
    作者普及內經已經有大半年了,在這段時間裡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習者都是從現代中醫的角度去理解《黃帝內經》的。現代中醫的特點就是物論,或者也可以說現代中醫就是以物論為基礎展開的原理。而內經的原理則是虛無生出實有,實有指的就是物體了,虛無就是道德。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什麼是真人,真人乃得道之人。真人的身體能夠隱現莫測,如果說小他可以進入無有的狀態,如果說大他可以遍滿太空。他的變化,出入天地內外而不見順逆的痕跡。通過至真的修為表現道成的證果,如此就能提掣天地把握陰陽。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網名叫什麼什麼真人,相差甚遠!
  •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6字訣!一定要背下來
    《黃帝內經》中經典養生6字訣,五分鐘就能讓你記住!一定要背下來!1、順,順天時地利《黃帝內經》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即是說,人體應順從四季陰陽寒暑的規律,才能健康長壽。古時懂養生的人就能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順應這個規律,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順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合收藏的需要。2、慢,健康長壽慢中求慢養生一直是中醫提倡的一種方法,尤其對於現代人而言更應當要慢一點。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也認為想要健康長壽,要"慢生活"。
  • 黃帝內經:春、夏丶秋冬,養生依時而行是「正解」
    一直以來,我們為了有健康的身體和精力的充足,關於休息,大眾的觀點是「早睡早起。」其實這觀點正確率只有四分之一,不全面,有偏見。《黃帝內經》應該很多人了解,它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其權威性不言而喻。
  • 讀《黃帝內經》,看看古人怎麼說。令人驚嘆!
    也就是說,《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目標壽命是一百歲,而現實卻是50歲就會轉向衰老。在這裡並沒有採用數字比例,而是以人是否能夠健康活著、動作不衰作為評價標準。按照現在的觀點看來,也是十分合理的。尤其對於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比這個評價標準更正確了。《黃帝內經》中對於人如何能夠活到長命百歲,有兩段論述,一段是岐伯講的,一段是黃帝講的。
  • 命根養生才是內經養生的核心,中醫卻沒有,莫要接受道教方法
    本節說一下命根的養生。命根養生與五臟六腑養生是不一樣的。先說什麼是命根。 關於人體命門的問題,就是指的天地命根的養生,也就是無形水火與有形水火的養生。那為什麼叫做命根呢?岐伯稱之為「天賜人以長生之命,地賜人以長生之根」。所謂長生之命就是指的天的精神,也就是指的天的陽氣;所謂長生之根,指的就是大地的精神,也就是地的陰氣。陰氣是陰精所生,所以陰精就是命根。天陽之內有陰精,與地陰之內有陰精,相合成為陰精的命根。所以命根就是無形之精與有形之精的結合,其實就是天陽與地陰的交合。
  • 《黃帝內經》揭示「生命密碼」:女7男8,生命周期藏在人的年齡裡
    有一句老話叫:「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凡是能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有一定的道理。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八八」就是64,意思是,男人從64歲後,生育能力停止。它記載了大量的養生和調理藥方,針對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是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後來有很多醫學著作裡面都可以看到《黃帝內經》的影子,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在整個中醫的發展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傳統醫學是顯性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它是根據道的陰陽、五行、形神、氣血等理論而闡發的,故有「岐黃源於道」的說法。所以,《黃帝內經》中處處反映出濃厚的道學思想。一、 「天人相應」的宇宙觀「天」與「人」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對主要範疇,研究天人問題,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內容。《黃帝內經》有關「天」「人」的論述,集中反映出它的天道觀、宇宙論思想。
  • 《黃帝內經》:人的年齡隱藏著科學密碼
    很多人不知道,人的年齡中,其實隱藏著「生命密碼」。這一點在《黃帝內經》中有關鍵性的記載,就是:男不過八,女不過七。數千年前的古人對人體的生長進行了如此多的研究,讓人佩服不已,不得不說,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人類的財富。《黃帝內經》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不僅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還影響了西醫的發展。
  • 《黃帝內經》:肺與大腸相表裡,秋季養生,大便通才能滋陰養肺
    《黃帝內經》:肺與大腸相表裡,秋季養生,大便通才能滋陰養肺。在中醫藏象學說裡,五臟六腑除了孤腑三焦之外,都是一個髒和一個腑對應的。比如心與小腸、脾與胃、肺與大腸等等。其中髒為陰屬裡,腑為陽屬表。因此,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臟腑的調理,需要在表裡之間權衡。進入秋季之後,我們常說秋季要養肺。
  • 冬季泡腳可養生
    冬季養生怎麼做?《黃帝內經》中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天氣日漸變冷,人也愈加容易倦怠、乏力、怕冷……《黃帝內經》中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天氣日漸變冷,人也愈加容易倦怠、乏力、怕冷了,甚至連抵抗力都會降低。但此時卻是機體蓄積能量的好時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怎麼更輕鬆而有效的養生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堅持每日泡腳。泡腳養生,已有數千年歷史,很多明星也習慣每天泡腳。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有一句話老話曾講「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這句俗語,沒什麼生僻字,結構也沒什麼新奇,但就是很令人費解。由衷地感嘆古人真是博大精深。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理解這句俗語前,我們要先知道裡面的七七八八到底是指什麼。
  • 白話文翻譯|《黃帝內經·素問篇·上古天真論》
    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精講黃帝內經 正解上古智慧
    在中華民族醫學史上有一部影響極大的傳世醫學著作,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它就是被稱為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那麼《黃帝內經》為何被稱為文化瑰寶呢?兩千年前出現的這部神奇的醫書,裡面究竟蘊含著哪些博大精深的養生智慧呢?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南懷瑾說《黃帝內經》,別有一番意境,看他都悟到了什麼?
    讀了《黃帝內經》的人,都愛上了傳統文化,而一直叫嚷著這不科學的網友,卻捨不得花一分鐘去了解?了解《黃帝內經》不單單只是能學到中醫的醫術,更能了解到古老的文化氛圍。內經開篇是《上古天真論》,如果你心浮氣躁,看到這個題名就想開噴了:「什麼天上地下,淨整些虎了吧唧看不懂的。」在這都沒有沉下心來研究為什麼要取這個標題,活該你看不明白。這個「天」不是你字面理解的天上,天空的天,而是代表哲學的「天」;代表天文學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