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作為生活在天地之中的微小生物個體,在無邊無際的自然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
《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內經的這段原文,非常形象地把機體機能和自然界的現象相對應。將人體比喻成一個縮小版的「自然」。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指出了所有動物的共性:大都具有五臟。為什麼是「五臟」呢?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乃萬物之父母」。現代科學的「基因遺傳」,其實也得上這個範疇。
既然,我們承認「遺傳基因」學說是科學可信的,那麼以此類比,世間萬物也就稟賦了「天地的基因」,同時也會繼承了天地的那些特性。
那麼天地都有哪些「基因」呢?
我們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行,體現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迴。
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一年是有五季的,還有一個「長夏」對應於脾胃中土。所以,我們通常說成「五運六氣」,繼而衍生了「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