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2020-12-12 文化養生談

我們人作為生活在天地之中的微小生物個體,在無邊無際的自然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

《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內經的這段原文,非常形象地把機體機能和自然界的現象相對應。將人體比喻成一個縮小版的「自然」。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指出了所有動物的共性:大都具有五臟。為什麼是「五臟」呢?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乃萬物之父母」。現代科學的「基因遺傳」,其實也得上這個範疇。

既然,我們承認「遺傳基因」學說是科學可信的,那麼以此類比,世間萬物也就稟賦了「天地的基因」,同時也會繼承了天地的那些特性。

那麼天地都有哪些「基因」呢?

我們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行,體現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迴。

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一年是有五季的,還有一個「長夏」對應於脾胃中土。所以,我們通常說成「五運六氣」,繼而衍生了「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

相關焦點

  •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證。首先,《山海經》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神話色彩,甚至覺得荒誕不經,但這恰恰是它最為珍貴的地方。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什麼是真人,真人乃得道之人。真人的身體能夠隱現莫測,如果說小他可以進入無有的狀態,如果說大他可以遍滿太空。他的變化,出入天地內外而不見順逆的痕跡。通過至真的修為表現道成的證果,如此就能提掣天地把握陰陽。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網名叫什麼什麼真人,相差甚遠!
  • 海南傳統文化大講堂舉辦《黃帝內經》公益講座 詮釋中醫養生之道
    9月13日上午,海南傳統文化大講堂系列公益活動第三場——《〈黃帝內經〉養生之道》,在海口市濱江路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據了解,《黃帝內經》的源頭是《道德經》,講究無為、樸、一。其核心思想為順其自然(因天之序)、長壽靠自己(身體自愈修復能力)、天人合一(環境造人)。樹仙(海南)康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樹仙國醫館館長及道醫傳承人李豪先分享其學習《黃帝內經》養生之道的心得體會、講述《黃帝內經》的清積、和中、養元的養生智慧和養生方法,結合自己在五指山種植萬畝南藥的實踐,全面闡述《黃帝內經》提倡「治未病」的養生之道及運用。
  • 《黃帝內經》對真人、聖賢人的定義是什麼?似乎又是修仙的定義!
    在我國的文化圈當中,小說裡的那些神仙鬼怪的傳說非常之多,最為有代表性的,就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了,在這些小說裡邊,神仙那可是琳琅滿目,甚至於小的時候,都爭相效仿,別說小孩子了,哪怕是大人,古人也是想著去修仙長壽,那麼傳說中的修仙到底是一個什麼定義,《黃帝內經》當中是這麼說的,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在此,我僅以道醫與中醫的共同經典《黃帝內經》為例,闡述《內經》「天人相應」的宇宙觀、「身國一理」的人體觀、「形與神俱」的健康觀、「形神並調」的治療觀等道學思想。我國的傳統醫學在漢代以前已經成熟,醫學典籍在《漢書•藝文志》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3: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3: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太空不空陰陽變,紅塵滾滾化雲煙。日月周轉有本心,何須凡夫定方圓?內外表裡氣相通,天人相應大循環。損有餘以補不足,陰陽平衡自周全。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道不變。陰陽交合育萬物,五味養生食為天。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6: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人類社會正邪善惡道不同的道路之爭,就是「全科治學天人合一」與「分科治學天人分離」的文化戰爭。在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華夏先民們道法自然以正治國,能夠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也能夠實現集體安全與發展的和諧統一,而且能夠實現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
  • 《黃帝內經》養生: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分別有什麼養生方法
    而養生並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我們必須遵循科學的養生原則與正確的具體方法,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對身體有好處。 早在數千年前的時候,中醫就已經根據不同人的養生原則與方式對其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分別為真人、至人、聖人及賢人。那麼它們具體有怎樣的養生特點呢?
  • 王寅在上海為日本瑞穗金融集團董事長菅原正幸一行解讀黃帝內經
    《道解黃帝內經》(日本語版)王寅向瑞穗銀行執行董事中國總行行長石原至贈送自己的著作《道解黃帝內經》(日本語版)王寅向瑞穗銀行執行董事中國總行副行長手島徹也贈送自己的著作《道解黃帝內經》(日本語版)王寅向瑞穗銀行董事北京分行行長村田溫贈送自己的著作《道解黃帝內經》(日本語版)王寅向瑞穗銀行集團董事會董秘李飛贈送自己的著作《道解黃帝內經》(日本語版
  • 從文本角度看《黃帝內經》表達特點
    「深淺在志,遠近若一」是《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裡的一句話,原意是指行針之時心手合一、乘物遊心、醫者對患者感同身受的契合狀態。本文借用這句話意在表達:人本身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只有把食物腐熟到極致才能真正全面地吸收水谷精微;對待《黃帝內經》等經典,也要爛熟於胸,才能真正把握「活的思想」。那麼,對經典文本特徵的充分了解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8: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正氣邪氣道不同,天人感應皆由己。同聲相應走邪道,陰陽失衡生內疾。同氣相求守正道,抑強扶弱補正氣。五穀養生食為天,進出平衡調情志。邪氣內生有鬼神,天道玄德不相識。五穀不分宿命論,勞心治人不自治。心迷外物偏執症,分科治學天人離。病因本自邪念生,藥物醫術皆外力。治病治標不治本,偏執妄為治偏執。
  • 高僧釋永樂新書用數位化闡釋經典 指導人體健康
    緣於坐禪練武的方向實踐,釋永樂萌生了從中華典籍源頭上求索「天人合一」奧秘並藉助現代科學指導人們獲得健康的心願。「孫思邈著作《千金方》指出『不知易,不足以言醫』」,「在寺院裡傳播佛法可以普渡眾生,但是,直面世人所面臨的生命困惑、健康期盼等重大問題,鑽研『天人合一』之道並將成果公之於世,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釋永樂說。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仰望蒼穹觀天象,星河明滅逝流光。上下四方六合間,能量守恆大磁場。神機莫測有太極,正極負極分陰陽。黑洞白洞引力波,時空交錯生萬象。時間空間交相變,動態平衡天度量。一世一界一塵粒,世間風雲霧茫茫。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看您經常誦讀黃帝內經,對您打坐有什麼幫助嗎?
    因為我有氣可煉。打坐本身是不會產生「氣」的。「氣」只有在激活之後。才可以慢慢練。雙盤打坐是鍊氣的最佳姿勢,更有利於氣沉丹田,任督二脈暢通程度可以達到最佳狀態。同時,在入靜以後,不會摔倒。黃帝內經裡有鍊氣的理論基礎。我打通任督二脈的理論基礎,就來源於黃帝內經,也是我自己運行經氣的理論支柱。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
  • 藏在《黃帝內經》裡的健康飲食密碼,你知道嗎
    這種對美食有獨特嚮往、追求和品味的愛好者,不僅愛吃美食,還能在吃完之後說出個子醜寅卯。沒錯,「吃」自古以來就貫穿人類的生活,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也隨著物質資源的逐漸豐富,成為層層遞進的需求。而現在,「怎樣吃才能吃出健康」的問題顯得更為重要。吃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扒一扒《黃帝內經》裡的健康飲食密碼,你都知道嗎?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中國人都知道,黃帝時代距今大約已有五千年了。因此,現代人已經很難理解,人體與音樂還存在著神秘的聯繫。當然,如果沒有中國大道文化和音樂文化常識,就更難理解華夏祖先的古老智慧了。這裡首先就涉及中國大道文化的基本概念,譬如天道四時、天幹地支、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五果五穀、五色五味、五調七聲、人體五臟、五官五體和五神五情等。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