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馬玉姝 通訊員 呂志遠 近日,山東局地出現70年來的最強寒潮,夜幕降臨時,寒冷的氣息更是密實而深厚。1月7日晚,淄博最低溫度下降到零下19℃到21℃之間,今年或將成為36年來淄博最冷的一個冬天。
蕭瑟的街頭,有這樣一群逆風而行的人,他們冒著嚴寒,奔走在夜色中的淄博街頭;他們走街串巷,急切的尋找著每一個流浪乞討人員和困難群眾的身影;他們拿著手電、抱著棉衣、扛著食品,低頭尋找著城市裡的每一個角落。越是陰暗背風的地方越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們是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的夜查人員。
這一夜,這座城因為他們變得異常滾燙。
「救助人」心中有張活地圖
1月7日,小寒的第二天,夜裡,-19℃的風吹皺了城市的喧囂,吹息了人們逛街的激情。商店提早打烊,卸下往日的熙攘和繁華,偶爾見到匆匆而過的行人,也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就連計程車和私家車也比往常少了很多,路邊光禿禿的樹枝在路燈的照射下顯得尤為孤單,一切都像是被冰凍了一樣,冒著涼氣,透露著冬日的蕭瑟。
這樣的城市裡,由救助中心工作人員組成的這樣一支生龍活虎的隊伍,他們一刻不停地在街邊尋找露宿人員的身影,用真情勸說他們早日返鄉。
夜晚10點左右,市救助服務中心的救助車在主城區大街小巷巡查了一遍後,再次回到了位於火車站附近泰興大酒店南側的小巷子裡,市救助服務中心負責人從車上跳下,徑直朝巷尾走去。
他的心中牽掛著一個人,那就是曹某濤。曹某濤老家在沂水縣道託鄉曹河村,在淄博靠打零工度日。如今的他露宿街頭,寒冷的夜裡隻身捲縮在一家銀行的屋簷下,一張簡易的床墊和幾床厚厚的被子,就是他的全部家當。
「冷嗎在這?怎麼在這睡呢?」見有人來了,剛剛睡著的曹某濤不情願地漏出半個腦袋。
簡單詢問後,曹某濤明確表示自己並不願意離開這個他眼中的「熟悉的環境」,市救助服務中心救助科科長劉亮上前遞給他一張救助聯繫卡,放下一頂棉帽和一些食物,臨走前告訴曹某濤:「剛才給你的救助聯繫卡上有我們中心的電話和地址,怎麼去也說得很明白,有什麼需要可以給我們打電話,過幾天我還會來看你,希望你能跟我們回去。」這是他們今年第6次來看望曹某濤了,每次無論工作人員如何勸說,曹某濤都不願意到救助中心求助,理由是怕耽誤打工掙錢。
每年冬天,在淄博街頭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群忙碌的身影。嚴寒裡、風雪中,他們不分白天黑夜穿梭於主城區的大街小巷;高架下、橋洞裡,他們與流浪者並肩而坐,耐心勸說;他們24小時守候在救助一線,隨時為需要幫助的求助者依法提供服務,他們為那些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流浪人員、困難群眾送去關心和溫暖。由於每天不間斷地巡查走訪,中心城區、文昌湖區、經開區、高新區範圍內,哪一條街道、哪一個橋洞、哪一片綠化帶住著哪一位流浪者,「救助人」都如數家珍,就像是在他們心裡都有一張活地圖。
把時間留給了素不相識的流浪者
夜裡9:30,大家正在忙著搜尋露宿人員的蹤跡,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孫建霞的手機響了起來,是年僅6歲的女兒打來的視頻電話。
「媽媽!媽媽你在哪?你怎麼還不回家?我想你,媽媽!」電話裡響起了女兒委屈的哭喊聲。
「好寶貝,你先別哭,媽媽正在外面工作呢,我知道你想媽媽,媽媽也想你。媽媽在外面幫助那些沒有家的可憐人,這麼冷的天他們還睡在路邊,多危險啊,媽媽去看看他們,可不能讓他們凍壞了對不對?寶貝你乖乖睡覺,我很快就回家了,啊!可不能再給媽媽打電話了。」沒等女兒說完她就匆匆掛斷電話,她沒有絲毫的遲疑,跟隨著其他人一起往前走去。孫建霞後來說,女兒打電話的這個時間已經是她該睡覺的時間了,平時都是她哄著女兒睡覺,因為今晚參加夜查,不得不提前把女兒放在姐姐家裡。
「在電話裡聽到女兒的哭泣她也非常心疼,但作為一名救助服務一線的工作人員,在這樣的天氣裡就要以夜查工作為重,以保護服務對象為重,以完成兜底保障任務為重。」孫建霞說。
孫建霞還說,自己只是市救助服務中心的一員,中心所有工作人員都一樣,心中裝著服務對象、心中裝著集體,家庭的困難往後放、個人的安危拋兩旁,有的同事可能連續一個星期都在中心的崗位上。
面對今年的極寒天氣,他們提升晝巡夜查頻次,標記處露宿人員經常出現的地點,用腳步丈量我們城市的長度和寬度。這樣的夜晚對孫建霞而言再尋常不過,對於每一位救助工作者都是家常便飯。
救助工作沒有節假日,一年365天,他們不是在救助中心守候,就是在巡查或護送受助人員返鄉的路上,為了流浪乞討人員、臨時遇困人員這些救助對象,他們晝夜奔波在路上,他們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給了那些與自己素未謀面的救助對象,留給自己家人的時間卻很少。
寒夜裡最後的守護者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街頭露宿人員絕大多數都是不願意接受救助的「頑固分子」,王某夏就是其中的代表。當天夜裡,市救助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火車站南廣場外的廢墟裡找到了王某夏。只見他在一間自己搭建的小棚子裡蜷縮成一團。「這兒太冷了,跟我們回救助中心吧。」劉亮勸他。「去那兒幹嘛!我才不去!」王某夏堅持不走。
「現在怎麼生活?怎麼吃飯?這麼冷的天你自己在這裡太危險了。」工作人員多次勸說,王某夏始終不願離開。無奈之下,救助人員只能叮囑附近的值班保安,多多留意。「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救助的時候,請隨時給我們打電話,我們24小時隨叫隨到。」劉亮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見證了這個淄博最冷的一天夜裡的艱難任務。從北邊的大張勞務市場到南端的山鋁廠區,從東邊的花山腳下到西邊的文昌湖邊,工作人員一寸一寸仔細搜尋著。在建工地、ATM機、地下通道、橋梁涵洞、廢棄房屋……每經過一個地方他們都停車搜尋,下車兩分鐘的時間,就會感覺渾身上下都被低溫包圍著,從頭頂到腳底沒有一絲熱乎氣兒,拿手電的手凍得發抖,就連手機也凍得反應遲鈍連拍照都困難。
寒冬的夜裡,市中心的商鋪大都已早早打烊,城市褪去了繁華,卻因為有這一群救助人的存在而依舊飽滿、滾燙。
11:20夜查結束時,劉亮出發前剛充滿電的手機已經發出了電量低的提醒,他揉搓著凍僵的雙手,捂著已經失去知覺的耳朵,支撐著沉重的眼皮,拖著疲憊的身體開始返程。一路上,救助人員眼睛還是不離道路兩旁,商店門口、ATM機裡頭,再看一眼有沒有露宿人員的蹤跡,再掃一圈,以免錯過沒有發現的人員。
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常說:「他們(露宿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和困難群眾)有權利不接受救助,但我們有責任及時發現及時勸導。」
「一群人,溫暖一座城。作為民政人,作為救助管理機構的人,我們有責任為露宿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臨時遇困人員和困難群眾依法提供及時、周到的服務。一邊是工作人員的勸慰,另一邊卻是露宿街頭人員固執的堅持,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我們從不放棄對流浪人員和露宿人員的關注,我們願意犧牲自己的溫度提升整個城市的溫度,希望我們的堅守能夠守護這些露宿街頭的特殊人員的安寧。」市救助服務中心負責人如是說。
凌晨0:20,參加夜查的中心工作人員唐功琛回到家,半夜到家似乎早已成為救助工作者的習慣。
為了確保露宿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和困難群眾能夠得到及時救助,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冬季的長夜裡,救助服務中心夜查已經成為常態化工作。他們毫無怨言的投入到八小時之外的另一個八小時工作中,因為他們肩上扛著的是救助的重任,他們心中裝著的是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他們手裡握著的是露宿街頭人員生存的希望,他們就是這群城市裡逆風而行的救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