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一位在泰州姜堰區華港鎮桑灣村打工的男子,在滷汀河清理河道時發現了一條「怪魚」。此魚身長20釐米左右,背部魚鰭金黃色,通體紫色,嘴張開紅如「血口」,還有狼牙一般的牙齒。
△ 「怪魚」頭部下面有個貌似吸盤受訪者供圖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發現這條魚的,是在華港打工的男子胡煥平,這段時間,他和同事們在滷汀河桑灣村段,開挖機船清理河道中的淤泥。
「3月20日下午,我們從河底清理了一部分淤泥,堆到岸邊。今天上午,我到現場查看,發現岸邊有個淤泥積成的小水塘。再仔細一看,水塘裡居然有條魚。」胡煥平說,自己就用盆子把它養了起來。
然而到了盆子裡仔細一看,胡煥平嚇了一跳。「我今年58歲了,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奇特的魚。它遊起來跟泥鰍差不多,身子來回地彎曲著。嘴裡的牙齒十分鋒利。」
胡煥平把魚拿給村民們看,常年住在滷汀河邊的村民們也稱從未見過此魚。
77歲的退休教師胡宗仁說,自己從小就是喝滷汀河水長大的,河裡的小魚小蝦,他基本都能認識,但這種魚他還是頭一次見。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魚的頸腹部還長著一個粉色的吸盤狀的器官。
這到底是條什麼魚?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了泰州市農委水產站。
水產站的幾位工作人員看到圖片後,也十分驚奇,都說從沒在本地見過這種魚。
接著,水產站的工作人員幫記者搜索各種圖片資料,最後找到了與這條怪魚特徵完全吻合的魚種——須鰻鰕虎魚。這種魚大多分布在淡水、半淡鹼水和海域裡。在江浙一帶被稱為「邪鯁」。另外,魚頸腹部的漏鬥狀的器官並不是吸盤,而是它的魚鰭。
據悉,胡煥平在拍下視頻和圖片後,把「怪魚」帶到河邊重新放回滷汀河。
名詞解釋:須鰻鰕虎魚
外形有點像泥鰍。它全身通紅、半透明,頸腹部有像漏鬥或喇叭狀的半透明紅色鰭。雙眼退化,像針眼幾乎看不到。體延長而側扁,呈帶狀。一般體長9—20釐米,體重20—35克、眼小,退化,埋於皮下。口大,斜形、下頜及頦部向前突出、上下頜的外行牙為6—12個尖銳彎形的大牙突出唇外,口閉合時露於口外,似狼牙狀、背鰭、尾鰭、臀鰭互相連接為一整體。胸鰭寬且長,上部鰭條游離呈絲狀、體裸露無鱗。全體紫色。胸鰭、腹鰭有時具黑褐色邊緣。多分布在溫熱帶的淡水、半淡鹼水和海域,棲息在河口、海灣、紅樹林溼地或沙岸海域等泥質的環境。在香港和越南等地,這類魚可以作為桌上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