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由於沙特發動價格戰,國際原油價格3月9日盤中下跌超過30%,創下1991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原油作為商品之王,是最有效和次生品最多的天然產物,是工業的經濟命脈。其價格的劇烈波動,對世界經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近幾年原油的幾次大暴跌。
海灣戰爭(1990-1991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當時油價一路飛漲,僅3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7美元急升至每桶41美元的高點。
隨後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穩定世界石油價格。原油價格也從當年10月初41美元的高點快速回落至20美元附近。
但這次危機依然對經濟衰退產生了一定影響。美國經濟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
次貸危機(2007-2008)
2007年以來,隨著伊朗核局勢的不確定性,美國煉油廠事故頻發,影響了美國石油庫存,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衝高,從2017年初的55美元附近漲至2018年初的100美元關口。進入2018年後,國際油價漲勢不減,在各大投行一次次調高2008年原油目標價的推動下,最終於7月11日站上147美元的歷史新高。
7月中旬之後,伴隨著美國「兩房危機」爆發、雷曼兄弟倒閉等一系列金融事件的爆發,市場突然意識到這場起源於次貸的危機遠比想像中的嚴重,次貸危機向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擴散,市場對全球經濟前景產生憂慮,引發了對國際原油需求的擔憂,多頭資金開始紛紛逃離,油價迅速掉頭向下。
儘管9月10日OPEC宣布減產50萬桶/天,但國際油價最終還是跌破100美元大關,步入「熊市」。為了挽救原油的頹勢,10月24日OPEC再次大幅減產150萬桶/天,試圖將油價穩定在70美元以上,然而在全球經濟日益惡化和市場對OPEC難以有效執行減產決議的認知中,國際原油還是一路下跌,向40美元靠近。截至12月28日,NYMEX原油2月合約收於37.71美元,較年內最高的147.94美元跌去100多美元,跌幅達70%以上。
美國頁巖油產量大幅增長(2014-2016年)
2014年年中,在90美元上下橫盤5年的原油價格開啟陰跌模式,美國原油從每桶107美元跌至2015年初45美元,跌幅接近60%。
隨後,原油價格短暫反彈至60美元一線,但2015年年中再度陷入調整,2016年年初價格跌至26美元,從2014年年中開啟的這一波下跌跌幅高達70%。
本次原油價格下跌時間長,幅度大,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第一,經濟因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當年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估,警告歐元區核心國家、日本以及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第二,地緣政治局勢,伊拉克、烏克蘭和加沙的暴力衝突持續,但原油供應還未受到影響;第三,供應增加因素,在美國Seaway運油管道接近完成,意味著每日增加約45萬桶頁巖油將很快運送到美國墨西哥灣煉廠,進一步降低美國煉廠對外國石油的需求;第四,需求減少因素,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及其他液體燃料日均消費量減少30萬桶,主要是受到日本及歐洲消費量下滑的拖累。
沙特發動價格戰(2020年)
本月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聯合部長級會議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會議的重點是達成新的原油減產協議,從而在全球需求減少的背景下穩定原油價格。
按照新的減產計劃,俄羅斯每天需要減產150萬桶,但俄羅斯表示最多只能減產100萬桶,各方因此未能達成一致,新的減產協議宣告破裂。
會後,沙特宣布大幅下調原油價格,並提高日產量。受此影響,9日國際油價暴跌約30%,創下1991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並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巨幅震蕩。
2周時間,國際油價從會議前的40美元上方最低跌至20美元附近,跌幅高達50%。如果從年初65美元的價格計算,原油價格這一輪下跌幅度接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