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海嘯」還沒過去,國際油價的「雪崩」又來了!
隨著OPEC+的減產談判破裂,沙特隨即展開價格戰(折扣幅度創20年來最大),人們見識到了一次罕見的原油暴跌行情,布倫特原油期貨一度跌超30%,進而帶來了全球資本市場的恐慌。
那麼恐慌將持續多久,接下來的原油市場又何去何從呢?今天我們就以史為鑑,或許能從中發現一些端倪。
回顧史上五次油價暴跌
其實原油暴跌也不是一回兩回了,我們先來簡單地回顧下歷史上幾次油價大跌事件。
1、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最大跌幅61%
暴跌原因: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減速,全球石油需求增下降。
止跌回升原因:OPEC在1998年4月和7月兩次減產;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後觸底回升。
2、2001年9月到2001年11月,最大跌幅40%
暴跌原因: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全球經濟減速;9.11事件導致美國經濟受損;OPEC國家增產帶動,市場陷入供過於求。
止跌回升原因:OPEC於2001年9月與2002年1月兩次宣布限產保價;危機過後石油需求增速大幅回升。
3、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最大跌幅75%
暴跌原因: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經濟增速斷崖式下滑,全球原油需求出現連續兩年負增長。
止跌回升原因:OPEC分別於2008年9月、10月和12月三次減產保價;各國政府積極救市,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經濟逐步企穩。
4、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最大跌幅76%
油價暴跌原因:頁巖油產量迅速增長,OPEC拒絕減產,選擇增產試圖將頁巖油擠出市場,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解除,導致全球供需寬鬆,原油顯性庫存大幅累積。
止跌回升原因:OPEC與俄羅斯等產油國組成減產聯盟一直持續至今。
5.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最大跌幅41%
暴跌原因:中美貿易爭端升級;各大產油國增產以應對美國對伊朗制裁帶來的供給缺口,但美國對伊朗制裁節奏低於預期,產生供給過剩擔憂。
止跌回升原因:OPEC+達成減產協議,減產幅度超出市場預期;美國加大對委內瑞拉與伊朗的經濟制裁力度;中美貿易紛爭階段性緩解。
五次大跌的經驗總結
從上述回顧中我們不難發現,供需失衡是引發原油價格大跌的根本原因,而由供給端所引發的暴跌,比起由需求端所引發的暴跌,往往所需的修復時間要更長。
比如供給端引發的油價暴跌可參考2014-2016年,下跌持續時間較長,且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市場過剩,原油供給方需要與新增供給方在新的油價位置達到平衡。
而需求端引發的油價暴跌可參考1998年,2001年,2008年,其往往是由於短期劇烈的金融市場危機引起的。
但危機中全球央行大概率會採取降息操作釋放流動性,從而通過刺激需求來成為油價上漲的推手,另外需求端引發的油價暴跌往往很快可以引發供給端主動減產,但原油價格回升往往需要需求端觸底企穩後才會實現。
原油市場將何去何從?
通過歷史的回顧和總結,我們再來看看如今的原油市場。同樣,我們可以通過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來設想未來原油市場可能的發展方向。
首先需求端方面,未來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全球疫情失控,悲觀預期轉為實際,經濟增長受到更大影響;二是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特別是中國方面帶來的需求增長。
而供給端方面同樣面臨三種情況,一是新減產協議未達成,現有減產協議過期,減產聯盟破裂;二是新減產協議未達成,現有減產協議延長,減產聯盟繼續合作;三是OPEC與俄羅斯在近期重新談判並達成新一輪深化減產協議。
我們將需求與供給端的情況進行組合,就可以大致判斷未來原油市場的走向。
1、需求和供給預期同時好轉。也就是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新的減產協議也達成,那麼原油很有可能將迅速回到高位;
2、需求預期好轉,供給預期維持。即全球疫情得到控制,而新減產協議雖未達成,但原有減產協議得到延長,那麼原油價格有望從當前超跌位置回升至成本支撐區間;
3、需求預期惡化,供給預期維持。即全球疫情實控而原有減產協議得到延長,那麼原油價格或將繼續在當前超跌區間震蕩,且不排除有進一步下探的空間;
4、需求與供給預期同時惡化。即全球疫情實控且減產聯盟完全破裂,原油市場供給端壓力將接近2014-2016年水平,需求端壓力將接近2008年水平,雙重壓力下原油價格恐將下探前期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