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蒂斯誕辰150周年:蓬皮杜呈現特展「如一本小說」

2020-12-15 澎湃新聞
10月21日,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迎來展覽「馬蒂斯:如一本小說」,作為對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誕辰150周年的紀念。「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展覽聚集其創作的230餘件不同媒介的作品,並以文字和圖像的關係作為主要線索,在呈現其繪畫作品的同時,讓人看到文學給他帶來的慰藉與靈感。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是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對現代藝術影響巨大。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

路易·阿拉貢的「小說」《亨利·馬蒂斯,羅馬》,1971

展覽名稱「馬蒂斯:如一本小說」(Matisse, Like a Novel)來源於法國詩人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的《亨利·馬蒂斯,羅馬》(Henri Matisse, Roman,1971)一書,這本所謂的「小說」實則更像是一部詩人與馬蒂斯漫談的回憶錄。阿拉貢是與馬蒂斯相識的文人之一,他的文字將出現在展覽的開頭和結尾,展覽則根據時間順序被分為九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將以一位曾致力於研究和理解馬蒂斯作品的作家評語展開,從20世紀10年代的實驗,到20年代回歸具象,再到30年代以後運用剪貼,這些章節並分別追溯其50年藝術生涯的一個階段。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華、寧靜、歡樂》《生活的歡樂》《開著的窗戶》《戴帽的婦人》等。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的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後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有茄子的靜物畫》,1911

此次展覽是對於馬蒂斯誕辰150周年的紀念(他生於1869年12月31日),共展出230餘件作品,是過去半世紀以來最大的馬蒂斯展覽之一,囊括油畫、水彩剪貼畫、素描、版畫與雕塑。策展人維迪爾表示,展覽試圖展現「一位在創作上不斷更新自己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包括《有茄子的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Aubergines,1911)——根據維迪爾的說法,這是「馬蒂斯繪畫裝飾力量的頂峰」,以及他為旺斯的玫瑰經教堂所作的彩色玻璃窗設計。

對於一位策展人來說,為亨利·馬蒂斯這樣備受尊敬的藝術家構思紀念展可謂巨大的挑戰。策展人奧蕾莉·維迪爾(Aurélie Verdier)的方案是邀請觀眾來「重新解讀」這位藝術家。展覽將以「文本與圖像的糾纏」作為中心線索,不僅聚焦於關於馬蒂斯的著作,還將關注他本人的寫作與出版。維迪爾表示,「在展覽中,馬蒂斯才是那個真正負責解釋的人」。

馬蒂斯所繪雜誌封面,1951

在一個展示馬蒂斯寫作的陳列櫃中,能夠看到其《畫家筆記》(Notes of a Painter,1908)的原始文獻。同樣展出的還有他年近80時做過插畫的書籍和日記。此外,展覽上還有馬蒂斯為巴黎雜誌《Verve》所創作的引人矚目的封面,其中一張展現了乳白色的人形和印刷字體在蘋果綠色的背景與帶芒角的星星之間起舞;他的《爵士樂》(Jazz)一書則生動地講述了他關於劇院和馬戲團的想法,其中交織著剪貼畫與手寫文本。馬蒂斯在20世紀30年代為作家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的詩歌集所作插畫也將展出,他將文本融入了自己的構圖當中。

馬蒂斯為《Velve》雜誌所作封面之一,1945

馬蒂斯為《Velve》雜誌所作封面之一,1948

《吞劍的特技演員》,出自《爵士樂》,1947

1904年,馬蒂斯以波德萊爾《遨遊》(L』invitation au voyage)中的詩句為靈感,將他的一幅作品命名為《奢華,寧靜與享受》(Luxe, calme et volupte,1904)。這幅華麗的畫作開啟了他從新印象主義邁向野獸派扁平的形式與高飽和色彩的旅程。作品很快就被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買下,他將其稱為「一首詩」。畫家拉烏爾·杜菲(Raoul Dufy)評價道,「這是偉大的啟示;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這幅新畫的技術。」蓬皮杜將《奢華,寧靜與享受》與《有茄子的靜物畫》和《白色和粉紅色的肖像》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前者被稱為「交響樂室內畫」,以紫色與藍色的交織描繪出重重交疊的空間,後者則是一幅質樸而大膽的立體主義式繪畫,描繪了馬蒂斯的女兒。

《奢華,寧靜與享受》,1904

《白色和粉紅色的肖像》,1914

到了20世紀30年代,馬蒂斯面對創作危機,開始重新關注象徵主義詩歌。蓬皮杜從尼斯借展重要作品《林中仙女》(La Verdure),作品發展自馬蒂斯為馬拉美的詩歌集所作素描。畫中,農牧神正在朝仙女暗送秋波,後者看起來溫順而警覺。這位仙女是馬蒂斯的繆斯莉迪亞·德萊克薩爾茨卡(Lydia Delectorskaya),馬蒂斯曾說他像了解「字母表」一樣了解她的身體,而這幅作品的構圖則表達了他與繪畫之間神秘的關係,有時候他佔上風,有時候他被擊潰。

《林中仙女》

《愛情,愛情》(L』amour, l』amour, que ma maitresse est belle),1948

《米諾斯之歌》,1944

《牧神的午後》插圖

1940年9月,在給自己的小兒子皮埃爾(Pierre)的一封信中,馬蒂斯寫道,「我正在等待閃電的降臨,它的到來不可避免。」皮埃爾在美國做藝術品商人,當時他正試圖說服父親離開歐洲。「如果每個有價值的人都離開法國,法國還剩下什麼?」馬蒂斯回應道。彼時的他70歲,剛剛結束了一段婚姻,正從一場重病中恢復過來,而當時的法國已經被納粹軍佔領。在接下來的三年中,他幾乎沒有寸步不離自己位於法國南部的工作室。

《自畫像》,1906

《羅馬尼亞風格的罩衫》

在這樣的困境中,馬蒂斯轉向詩歌尋求慰藉。正是在這些年裡,他對圖像與文本進行了大量的混合與編排,並研習法國文學傳統:從中世紀法國宮廷詩人奧爾良公爵(Charles d』Orléans),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比埃爾·德·龍沙(Pierre de Ronsard),再到象徵主義派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詩歌與書籍的精美裝飾將馬蒂斯從創造力的枯竭與脆弱中拉了出來,並使他從繪畫邁向了宏偉的剪紙作品。

馬蒂斯所作書籍封面之一,1949

展覽在最後重新回到了馬蒂斯與波德萊爾的聯繫上:在為他的《從前的生活》(La Vie Anterieure)創作插畫後,馬蒂斯完成了他最後的一幅剪紙「自畫像」《國王的悲傷》,回憶他生命中的快樂時光。黃色的畫板,明亮的界線,綠色的侍女,白色的舞者環繞黑色的剪影,馬蒂斯化身成掃羅王(Saul),坐在扶手椅上,在一把豎琴中找到慰藉。繪畫也反映出馬蒂斯晚年的狀態,他寫道,「我不得不經常臥床……我為自己造了一座小花園,花園圍繞著我,我能漫步其中……」

《國王的悲傷》,1952

展覽「馬蒂斯:如一本小說」從2020年10月21日持續至2021年2月22日。

(本文編譯自The Artnewspaper與FT網站相關報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野獸派」下暗藏理性,蓬皮杜舉行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回顧展
    為紀念法國著名畫家亨利·馬蒂斯誕辰150周年,《馬蒂斯:小說一樣》藝術作品回顧展日前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開幕。展覽旨在以230餘件繪畫作品及70份檔案講述野獸派創始人的人生故事,這也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馬蒂斯個人展覽。 「何處是起點?」法國作家路易·阿拉貢在為馬蒂斯創作的小說《亨利·馬蒂斯》中這樣提問,而這也是展覽試圖回答的問題。
  • 一周觀展指南|馬蒂斯「如一本小說」,三大石窟首次匯聚
    一周觀展中,紫禁城600周年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進入最後一周展期,而上海朵雲軒120周年珍藏精品特展則只剩下兩天。雖已過了「霜降」,新展仍在紛至沓來。海外方面,「第72屆正倉院展」已於10月24日在奈良國立博物館揭幕;紀念亨利·馬蒂斯誕辰150周年的特展「如一本小說」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大英博物館本周新開幕「北極:文化與氣候」展覽,這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的展覽,也是對2020年人們更加重視的自然、環境議題的回應。
  • 法國蓬皮杜中心特展登陸上海西岸美術館
    2020年11月10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推出的特展「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在西岸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此次展覽藉由「自然與裝飾」、「 碎形圖案」、「 阿拉伯式蔓藤紋」、「裝飾與數字科技」、「設計與奇幻」與「珍奇屋」六個部分,共同呈現了一段自然與裝飾交織的設計史。觀眾可以在這些作品中,縱觀設計的歷史與未來,以「設計」為線索遊歷跨越百年的「裝飾」藝術圖景,開啟自然與超自然的對話。
  • 一周觀展指南|蘇軾特展尚餘十多天,正倉院、馬蒂斯展將啟幕
    紫禁城600周年之際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從8月底對外展出,即將在本月底落幕,此外,上海朵雲軒的120周年特展、四川博物院的唐蕃古道沿線文物聯展等已進入最後十多天的倒計時。在海外,除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外,即將舉辦的重要展覽包括巴黎蓬皮杜的馬蒂斯誕辰150周年舉辦回顧展、日本奈良的72回正倉院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為您梳理本周展覽資訊。
  • 一周觀展指南|蓬皮杜羅浮宮無奈暫閉館,三大石窟首度聯展
    由於歐美疫情的影響,澎湃新聞獲悉,位於法國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於近日閉館,不久前開幕的「馬蒂斯紀念展」也被迫暫停,蓬皮杜將閉館至12月1日。目前閉館的還有羅浮宮博物館、奧賽博物館與德拉克羅瓦博物館等。法國「馬蒂斯,如一本小說」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展期:2020年10月21日—2021年2月22日(暫時閉館)
  • 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特展開展
    今年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10月20日,由玉林市委宣傳部、玉林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主辦的「一代宗師 學術垂範——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特展」在玉林市博物館開展。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特展開幕式現場。觀眾觀看特展,紀念和緬懷王力先生。
  • 一年一人一件: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將亮相上海
    本次「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是一個國際巡展,其首站於今年6月11日至9月22日在日本東京的東京都美術館展出,隨後巡展至上海。展覽的作品涉及72位藝術家的71件作品,涵蓋了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上幾乎所有最重要的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如布朗庫西、杜尚、夏加爾、曼雷、柯布西耶、康定斯基、布列松、畢卡索、馬蒂斯、賈科梅蒂、艾維頓、趙無極以及倫佐•皮亞諾等。
  • 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在南昌舉行
    央廣網南昌12月1日消息(記者王一凡)為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12月1日,由江西省文聯主辦,江西省美協、省書協承辦的「惟樸惟真——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曁學術研討會」在南昌舉行。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開幕式現場(央廣網記者 王一凡 攝)專家學者齊聚進行陶博吾作品研討會(央廣網記者 王一凡 攝)江西省文聯主席葉青表示,舉辦「惟真惟樸——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暨研討會」,是江西省文聯加大對本土優秀文藝名家推介、宣傳力度的重要舉措。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以「雲間三友」交遊為線索,呈現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三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發展脈絡。 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0年11月10日—2021年2月28日 展覽展出張樂平的超過400件作品,類型包括漫畫、國畫、剪紙、時裝設計
  • 一周觀展指南|莫奈「日出」接近尾聲,徽宗「鴝鵒」將展金陵
    近期,上海一大波新展推出尤其是區屬文博機構的展覽,如閔行區博物館的「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松江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的「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嘉定博物館的錢大昕展,均從在地性出發,回溯上海這座城市的文脈。
  • 一周觀展|東京觀文徵明特展,廣州讀倫勃朗到莫奈
    2020年是文徵明誕辰550周年。在上海,上博除了三場特展,近期歷代繪畫館也更換了常設展品;在北京,北京畫院推出「灼灼其華——北京畫院藏寫意花鳥畫精品展」;廣東省博物館呈現「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500年」特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一周展覽精選與講座。
  • 2020全球藝術大展關鍵詞:女性藝術家、拉斐爾、馬蒂斯、日本
    Engagè)」將於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開展。 馬蒂斯 2020年,亨利·馬蒂斯(Matisse,1869.12.31—1954.11.3)誕辰150周年之際,法國將舉辦展覽活動作為紀念。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將展文房供石,大都會150年線上呈現
    在上海,與抗疫相關的展覽包括中華藝術宮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大型美術、攝影展,也包括上海朵雲軒推出的「白雲天共遠——海上藝術家網絡慈善拍賣作品展」。在歐美,主要藝術博物館均處於休館狀態,其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將150周年的慶祝移到了線上,以多角度講述博物館故事。對此,「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整理了部分國外展覽和開放資源,邀讀者一起「雲觀展」。
  •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正式開幕
    這與蓬皮杜中心多年來建立的對「建築、視聽實驗、音樂、電影、視覺藝術、設計、表演藝術」文化形態的跨領域研究十分契合。此外,蓬皮杜中心自上個世紀以來,便一直與中國進行著積極的交流與合作。而近十年來上海西岸所呈現出開放與前衛的藝術氛圍也同樣吸引了蓬皮杜中心的目光。 2017年,西岸集團與蓬皮杜中心籤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並最終於2018年12月19日正式籤署為期五年的展陳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