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多年的苦練和鑽研,鍾志怡已熟練掌握近百種譜式。
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大務村113號,是臉譜匠人鍾志怡的家,家裡50多平方米的廂房成了他的工作室,從白天到深夜,鍾志怡幾乎都窩在小小的臺面前,手握畫筆,穿梭於五顏六色的油彩之中,繪製著三型七彩的臉譜人生。
36歲的鐘志怡中等個兒,身材微微發福,不善言談,但只要說起臉譜,他就完全成了另一番模樣。「小時候,我爸經常帶我去村裡看評劇,演員們用五顏六色的油彩在臉上勾抹臉譜,感覺特別有意思。」夢想就此生根。
手工製作一個精緻臉譜需要至少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18歲時,他和同學去逛地壇廟會,看見廟會攤位上擺放著一張張誇張奪目的臉譜,鍾志怡驚喜不已,他大膽上前和攤主攀談,得知這些臉譜全部是手工繪製。回家後,他拿出紙筆,一遍遍回憶著臉譜的樣子,反覆試畫,「畫了好多次,但一點兒都不像。」
夢想擱淺,但並未消散。工作後,鍾志怡經人介紹認識了妻子趙建琴,第一次去嶽父家,他夢想的航船就再次揚帆,「我進屋一看,心裡都樂傻了,她家牆上掛的全是各種各樣的臉譜,後來才知道,她家算是臉譜世家。」
1998年,鍾志怡在嶽父家「安營紮寨」,拜師妻子的叔叔——北京戲曲博物館臉譜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臉譜網的創始人趙永岐先生,成為其入室弟子,從此跟隨恩師潛心學習臉譜繪畫與製作工藝。
拜師後,他在師傅的教導和師兄、師姐們的幫助下,開始苦練基本功。「一上手,師傅就讓我學最難的十字門臉和三塊瓦臉的臉譜畫法。」三塊瓦臉,是在整臉的基礎上進一步誇張眉、眼、鼻,用線條勾出兩塊眉,一塊鼻窩,所以稱「三塊瓦臉」。十字門臉是由三塊瓦臉發展出來,特點是將三色縮小為一個色條,從月亮門一直勾到鼻頭以下,用這色條象徵人物性格。主色條和眼窩構成一個「十」字,故名「十字門臉」。「這都是臉譜裡畫法最難的。」鍾志怡犯了難,卻並不發怵。踏實、刻苦,成了他學藝上的「加速器」,師傅說學徒一般三年出徒,鍾志怡只用了兩年半時間。
如今,經過十多年的苦練、積累和鑽研,鍾志怡已熟練掌握近百種譜式,技藝可謂爐火純青。「像五路財神、關公、竇爾敦、曹操、張飛這些有特點的臉譜,我早就刻在心裡了。」除了常見的「熟臉譜」,他還開始嘗試繪製「生臉譜」,「比如西遊記、水滸傳等人物臉譜,這些也在嘗試著畫,主要作展示用。」
鍾志怡繪製臉譜講究「原汁原味」,全套流程都靠手工。
2009年鍾志怡成為北京市東城區民間協會會員,他的作品獲得了民間藝術家的認可,在隨後的幾年還多次代表協會參加各種大型展示活動。2012年,他用女兒的名字,成立了自己的「雨萱民間工藝工作室」,開始了臉譜的繪畫研究和傳承工作。
鍾志怡繪製臉譜講究「原汁原味」,全套流程都靠手工。現在我國各地的臉譜繼承人為數不多,純手工製作臉譜的更是少之又少。從制坯、打磨、塗白、晾曬,到拋光、上色、刷漆、打包,手工製作一個精緻臉譜需要兩天左右、至少經過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就說制坯吧。」鍾志怡演示起來,他舀出石膏粉,瀉成水狀,倒入模具,沿邊緣慢慢填滿,待石膏水發生物理變化,凝結成膏,掏出多餘的膏體,根據經驗慢慢找平。「再過一會兒就能拿出來了。」果然,三分鐘後石膏臉譜取出,「還需要晾曬,幹透了才能開始繪製。」手工雖然麻煩,但鍾志怡始終堅持,「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就得原汁原味地傳下去。」
鍾志怡手工制坯。
幾年前,鍾志怡開始嘗試網絡銷售臉譜,一來是為了保證家庭經濟來源,二來也是想藉助網絡力量弘揚臉譜文化。「機械加工的臉譜只賣幾塊錢,我的最便宜也要十幾塊錢,銷量肯定不能比。」有賣家曾給了鍾志怡差評,理由讓他哭笑不得,「那人說我這不是手繪的,是印的,因為太精美了,找不出瑕疵,我也是無語了。」
開網店,妻子成了唯一的客服,儘管沒有價格優勢,但仍然有識貨的人。生意好的時候,鍾志怡還帶動周邊村莊閒散無業的家庭婦女參與進來,傳授她們臉譜製作手藝,給她們創造就業致富的機會。
為了更好地傳承臉譜文化,目前,鍾志怡已經向通州區有關部門提出非遺項目申請,他還希望能擁有一個小型臉譜展廳,「現在這些寶貝只能壓箱底,有點可惜。」
近年來,他還走進校園授課,教出了不少得意門生。「我通過自己的研究,運用幾何學套用臉譜定位,傳授給孩子們,孩子們都非常聰明,學得特別好。」同樣讓他欣慰的,還有10歲的女兒。如今,女兒在他的薰陶下,也有模有樣地學習起臉譜繪製。他希望能讓青少年一代了解臉譜歷史知識,學習臉譜繪畫技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通州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田兆玉
攝影 常鳴
編輯 楊莉
責任編輯 李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