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區有著極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說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大本營,如今硝煙散盡,但是愛國主義精神長存,革命英雄不朽。走在虹口的大街小巷,你似乎能聆聽到曾經激蕩文壇的震耳驚雷,感受到當年熱血沸騰的民族脈搏,呼吸到近現代文化的沁人氣息,上海的紅色歷史就深埋在這些街道裡弄之中,一起來虹口走一走吧,甚囂之間的百年歷史盡在腳下。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多倫路,全長僅五百米,毗鄰山陰路,路雖然短卻極幽靜,當年魯迅、葉聖陶等文學巨匠、郭沫若都曾在此居住,留下了無數文墨瑰寶。可謂「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多倫路有著各式的名人塑像、字畫古玩鋪子和名人故居,建築風格也是薈萃了各國風格,也是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多倫路的路面由石塊鋪成,路兩邊的各式洋樓有二十多幢,特色鮮明,塗飾一新,極為風雅,這裡曾經是孔祥熙、湯伯恩等人的寓所,當代美術館也在其中,再現當年海派的人文風情。街道上還有許多文藝的咖啡館,很適合午後來拍照小憩,看著L型的文化街和復古的建築風格,心也仿佛沉浸在老上海的文化縮影中。
李白烈士故居
沿著多倫路漫步,就能一路走到黃渡路上的李白烈士故居,瞻仰英烈。李白烈士於1949年5月7日犧牲,他曾建立了黨的地下秘密電臺,用無線電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間的"空中橋梁",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李白烈士被捕後始終沒有暴露黨員身份,將共產黨員的意志保留到了犧牲的最後一刻。
李白烈士故居位於一條居民老式弄堂的盡頭,可以說頗為隱秘,整體的建築風格也是非常樸素,很難想像這裡居然是當年的發報點。2次被捕,想必李白烈士當年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發完人生最後一封長電報後第3次被捕,而後壯烈犧牲,為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白烈士故居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永不消逝的電波和烈士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鼓舞著後輩熱血奮戰。
魯迅紀念館
黃渡路的對面就是魯迅公園,在魯迅公園內,靠近甜愛路一側的便是魯迅紀念館,沿著指示牌就可以進入參觀展覽。魯迅紀念館1951年1月建成開放,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人物類紀念館。
大堂內,印刻著魯迅先生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筆一划,都是魯迅先生當年的心路歷程,一字一句都是鏗鏘的吶喊,尖銳犀利的筆觸亦是再現了魯迅先生一生的執著和信仰。
魯迅紀念館內館藏文物8萬餘件,展品有實物、手稿等等還有膾炙人口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書籍作品,館內還有許多影像資料和人物塑像,塑像中手拿香菸的經典形象也被保存,高度還原了當年魯迅先生的生活場景。
最後還有以魯迅筆下不同人物為素材的畫像所組成的具體牆體,在牆體上可以看到魯迅先生炯炯有神的雙眼望著我們每一個人。如今,戰爭的殘酷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身處和平年代,魯迅先生教會我們的不畏壓迫的錚錚鐵骨依然激勵著代代青年,正如魯迅先生的核心思想「立人」一般:「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只有人格獨立,意識覺醒,精神健康,民族才有希望。
沈尹默故居
在魯迅公園周圍轉了一圈,沿著四川北路兜兜轉轉就到海倫路了,這裡亦是我們今天尋訪的一站——沈尹默故居。
沈尹默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瀋北於(于右任)"之稱。他精於用筆,清健秀潤,自成一家。不僅如此,沈老早年二度遊學日本,歸國後先後執教於北大、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同辦《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的得力戰士。
對於喜歡書法藝術的遊客,沈尹默故居值得參觀。
魯迅故居
參觀了魯迅紀念館和沈尹默故居,那麼魯迅故居也是同樣不能錯過的地方。魯迅故居位於山陰路,老居民區眾多,午後漫步在此,陽光灑在老房子斑駁的牆壁上,當真是靜默的美,這裡藏著許多的優秀歷史建築,處處散發著文化的厚重氣息。
魯迅故居照著魯迅先生生前居住時的情景復原,內裡環境清幽,周圍皆是紅色磚瓦的低矮居民樓,低調而內斂。植物鬱鬱蔥蔥,點綴著這江南民居的優美。旁邊的居民進進出出,說著一口上海話,不知魯迅先生當年伏案寫作之餘,是否也會如今日的遊客一般,觀望著他們的日常生活。
魯迅先生對於你我而言不僅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個陌生人物,更是一種童年的記憶,他的思想和作品可以滲透到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或許當年覺得枯燥的文章,如今都可以在各自的思想中找到魯迅先生帶給我們的精神的啟迪。再回味,唯有敬仰之心。
走一走這些老建築,
重溫記憶中的舊時光,故居小巷,
亦是屬於那個年代白牆黑瓦的歷史印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