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胎的家庭,為什麼老二比老大更精?根源在這裡
中國有句古話,叫:老大憨,老二精。
很多父母發現,還真是這樣。
老二雖然比老大年紀小,但是學習能力更強,有時候甚至比老大更精明、更懂事。
一方面是因為,老二需要從老大那裡爭取資源,所以確實更懂得察言觀色,自然看起來更精明些。
另一方面,老二有老大這個可以「模仿學習」或者「以此為戒」的對象。
如果一件事情,老大做了,得到了父母的表揚,那麼老二也會去模仿;如果老大挨訓了,那麼老二就知道,要避開這個雷區。
所以老二偶爾會做出一些超齡的舉動,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媽媽吃。
這樣父母就會覺得很驚喜:「哇,我們小寶也太懂事了吧!」
其實,這很可能是因為老大做了個好榜樣呀!
但不少父母都認為,老大就應該讓著老二。
在一期《少年說》裡,一個上六年級的小女孩,每次和6歲的妹妹發生爭執,爸爸總是不分青紅皂白把她教訓一通
她鼓起勇氣,站上天台,對爸爸說:「爸爸,每次您不管事情真相是什麼,就直接來教訓我,您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爸爸卻說:「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嗎?」
女兒很委屈,希望爸爸能公平一點。
但爸爸依然堅持自己的觀念,「還是我剛才那句話,畢竟她小麼。」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
家中的老大,都要經歷一段「獨生子」時期,但是隨著後邊孩子的出生,他們就必須強迫自己改變,讓自己適應新環境。他必須和別人一同分享父母的愛,這樣的改變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老大接受老二是需要時間的,爸爸媽媽最好能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他。
父母如果一味地要求老大要懂事、要讓著弟弟,老大會覺得很委屈,甚至怨恨老二。
老大的不安、委屈、怨恨的背後,其實是父母給老大的愛還不夠多。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獨生子女不認可父母生二胎。
三千多個回答,都指向了一點:生了二胎後,老大感覺不被愛了。
傅首爾在《奇葩說》說過:「當孩子手裡有一百顆糖,他怎麼會介意分享?當孩子手裡只有兩顆糖,他怎麼會願意分享?」
所以,當老大用極端的方式來尋求父母的關注,我們不要怪他矯情、不懂事,是我們的愛,給得不夠。當然,我們舉老大的例子,是因為老大是一個更容易被忽略的角色。
老二被忽視、受委屈的情況也是同樣存在的。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兩個孩子感受到,足夠的、獨一無二的愛。
給老大和老二單獨的「特殊時光」
每天和兩個孩子有固定的獨處時間,哪怕只有10分鐘也行。
如果比較忙的家長,也可以每周和孩子們設定單獨的相處時間,周末也可以分別帶著老大和老二出門。
因為老大和老二,其實都很享受「獨佔」爸爸媽媽的時光。
這能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給自己的愛,是獨一無二的,和其他兄弟姐妹都不一樣。
比如說,媽媽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周六上午帶老大去逛超市,周六下午帶老二去逛公園。
有時候,兩個孩子可能出去一趟,還會互相惦記著,甚至給對方帶回來小禮物呢。
因為在孩子覺得很有安全感的時候,他很樂於把自己的愛分享給另一個孩子。
讓老大幫忙照顧老二
有的父母可能會很疑惑了,為什麼要讓老大照顧老二呢?
不是說,這樣會讓老大感覺自己被冷落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讓老大幫忙照顧老二,可以激發老大的責任感,讓老大獲得價值感。
媽媽可以真誠地跟老大說:「媽媽現在很累,你可以幫弟弟/妹妹衝一下奶粉嗎?」
同時,老大也會更快地和老二建立情感的連接,兩個孩子的感情也會越來越好。
當老大做得不好的時候,也不要去責怪他。
我們第一次當父母,都難免笨手笨腳,何況孩子是第一次當哥哥姐姐呢?
可以耐心地跟老大說:「媽媽看你好像遇到了點困難,需要媽媽的幫助嗎?」
不當孩子的裁判
兩個孩子經常一起玩,免不了會發生小打小鬧。
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應該儘量公平公正,當這兩個小傢伙的裁判嗎?
不是的,我們只需要做好一個傾聽者、和引導者。
第一步,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我現在看到大寶很生氣,小寶很委屈,沒關係,你們先過來,讓媽媽抱抱你們。」
等孩子情緒好點,再問孩子:「現在可以說一下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給每個孩子都說一說的機會,不要因為老大表達能力更強,就都讓老大說了。
等孩子說完之後,我們可以問:「那你們打算怎麼處理?你們現在是要繼續玩還是要分開冷靜一下?」
如果兩個孩子都沒有回答的話,我們可以繼續說:「既然沒有很好的處理方式,因為媽媽不在你們中間,媽媽也不了解,那你們現在先分開一下,不要一起玩兒了。」
不要去當裁判,不要去說誰對誰錯,因為每個孩子的視角和小心思是不一樣的。
如果父母硬要當裁判,到最後你會發現,總有一個孩子是極度委屈,或者兩個孩子都很委屈。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處理。
過一會兒,你會發現,兩個孩子會有變化。
雖然可能還在指責對方,但是慢慢地,兩個孩子就開始互相復盤剛剛的事情了。
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給孩子當法官當裁判。
關於為什麼生二胎,看過一個最好的回答:
生二胎,不是因為我們有錢、有時間,也不是因為一定要生男孩或者女孩。
而是因為在這個人情冷漠、充滿功利的世界——我們想給孩子多留一個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他們彼此相依相扶。除此之外,我們也要讓自律這個理念在孩子的小心臟上深深紮根,所謂「自律」,說到底還是自我驅動,所以,「自律」「習慣」這兩點要在孩子剛剛有意識的時候,就教給他。
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最好在3-6歲期間,這時候,孩子剛剛發育出自我意識,迫切的吸取外界的知識,父母教什麼,孩子就會學什麼,孩子精力足,又肯學習,培養起來難度較低,可行度比較大。
等到孩子6歲以後,基本就步入校園,學校系統的教育會佔據孩子的大腦,每天都在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放學之後就沒有精力吸收更多了。
在教育方法上面,建議家長們從孩子最感興趣的卡通故事入手,通過繪本裡的故事來將日常的行為習慣帶入,孩子願意聽,不知不覺的就領會了其中的道理,再加上3-6歲的孩子非常喜歡模仿,理論+實踐兩者結合,更能促進孩子對好習慣、好品質的掌握。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培養孩子自律和習慣的繪本,一套10冊,包含自律、情緒管理、自信、獨立、勇敢、自我保護等等,裡面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按照孩子的視角去創作,溫暖的故事中蘊含生活的大道理,孩子看著,耳濡目染自然就學會了。
16開的大篇幅插畫,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不會看到一半就扔掉走人。
書中採用中英雙語,對孩子的英語思維也起到一個啟蒙的作用。
10冊不過是7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平均下來一本也就8元不到,不過一頓早餐的錢,卻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養成好習慣、好性格,家長不妨一試!
家長點擊以下商卡就可以直接查看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