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由視頻網站嗶哩嗶哩開始興盛起來的彈幕蔓延到各大視頻客戶端,「看視頻開彈幕」成為很多網友觀劇的習慣。據嗶哩嗶哩網站統計,如今該站每月有多達14億的彈幕和評論互動。儘管也不乏負面聲音,興盛的彈幕文化甚至成為視頻消費的一部分。從碎片化和互動式的彈幕中,網友享受著自由表達話語權的方式和吐槽的樂趣,也有學者認為彈幕是網際網路時代文藝評論的價值延伸。
視頻網站B站月發彈幕14億
去年,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在上海舉行了開通十周年大會。這個被粉絲們親切稱為「B站」的視頻網站,從最早只有動漫類視頻,到如今動漫、音樂、科技、遊戲、時尚等包羅萬象,已成長為涵蓋7000多個興趣圈層的多元文化社區。
十周年之際,B站發布了一系列傲嬌的數據,比如月活躍用戶1.01億,每四位年輕人中就有一個用戶,活躍UP主(視頻創作者)每月投稿208萬個原創視頻,視頻日均播放量達5.1億次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B站上每月14億次的彈幕和評論互動。在各大視頻網站中,有些資源的爭奪B站不如其他客戶端,彈幕興盛卻是其不爭的優勢。自從網站開端以來,B站就以其彈幕文化吸引著不少喜歡邊看劇邊吐槽的網友,彈幕成為觀眾和視頻之間交流的情感連結,讓觀看視頻成為「眾樂樂」的事情。
彈幕並非B站的獨創,而是於2006年起源於日本的視頻網站。當時,日本視頻網站NICONICO動畫將即時留言功能加入到該網站所存儲的視頻當中,這些留言被稱為彈幕。後來,國內視頻網站AcFun(也稱A站)第一代彈幕播放器上線,標誌著彈幕從此走入中國,也預示著彈幕吐槽風潮的興起。隨後視頻網站B站也將彈幕功能引入,徹底變為彈幕網站,並吸納了大量的源自日本動漫的二次元文化,主打彈幕吐槽。經過不斷的積累與發展,A與B站已經成為了彈幕迷們的聚集地與彈幕評論的風向標,其中又以B站的彈幕最為興盛。
看過有彈幕視頻的網友都知道,彈幕懸浮於視頻上方的評論區。彈幕本身是非同步的,即流動出現的這些碎片化語言是網友在看視頻的當時發上去的。但是這些彈幕被貼合於視頻之上,營造出一種多人實時在線觀看同一個視頻的錯覺。這種獨特的視頻體驗讓基於網際網路的彈幕能夠超越時空限制,構建出一種奇妙的共時性的關係,形成一種虛擬的部落式觀影氛圍。日本學者濱野智史把這種彈幕文化所獨有的時間性稱為「擬同步性」,這種「擬同步性」讓B站成為時下國內最受歡迎的互動分享和二次元文化交流社區。
越來越大的彈幕影響力
從B站開始發展起來的彈幕因為受到很多網友的歡迎,逐漸攻佔了國內其他視頻客戶端,很多主流視頻網站也紛紛開啟彈幕評論功能,一大批彈幕網站逐步建立起來,並由最初的小眾化逐漸走向大眾化。
記者注意到,當前擁有最多資源和會員的幾大視頻客戶端如愛奇藝、優酷、搜狐等也都開通了彈幕功能。也因此,彈幕越來越湧入主流文化的範疇,2015年春晚的獨家網絡直播商愛奇藝甚至在春晚直播全時段開啟了彈幕評論,便於觀眾吐槽;這幾年的年度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人民的名義》《歡樂頌》《白鹿原》等優秀劇作在網絡播出時,彈幕更是又多又密,尤其是劇情發展到轉折點或者高潮時,屏幕幾乎被彈幕所攻佔。越來越多人有了「看視頻開彈幕」的習慣,彈幕已經成為視頻的一部分。
隨著彈幕文化的發展,彈幕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元化。記者從多個有彈幕功能的視頻網站看到,網友們在看視頻時,或是評論故事劇情,或是評論背景音樂,或是就主人公的臺詞、妝容、動作等要素髮表觀點,甚至也會有與劇情不相關的個人體驗發布上去。這些碎片化的評論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視頻內容,並且給觀眾提供了一種強烈的互動感。某種程度上,彈幕的多少也幾乎成了一部劇人氣是否火爆的風向標,所以諸多年輕網友樂此不疲地發送和觀看彈幕。
然而,並非所有網友均接受視頻彈幕。記者從一份「關於彈幕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中看到,分別有37.19%和46.28%的網友選擇了「經常性打開彈幕」和「偶爾打開」,有16.53%的網友選擇了看視頻時從不打開彈幕。調查顯示,鍾愛彈幕的多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和學生,他們認為開彈幕會營造出多人一起觀影的代入感,甚至覺得有時候彈幕比視頻本身精彩多了,有些短評睿智、幽默,「看劇不如看彈幕熱鬧」。也有一些網友看劇先看無彈幕版,大致了解劇情後再打開彈幕反覆刷劇,絲毫不介意彈幕密集時遮擋畫面,因為「看劇是其次,玩彈幕才是第一」。
對彈幕有強烈排斥感的網友則年齡層偏大一些,不開彈幕的理由是「嚴重影響視頻的觀感」。也有人認為多數碎片化的短評均是「口水式吐槽」,水平不高,沒有任何實質內容,「關彈幕保智商」。
學者觀點:文藝評論的價值延伸
彈幕評論以網絡平臺和龐大的網絡受眾群體為依託,將觀眾碎片化的評論即時反映到作品當中,以其豐富的實時性、互動性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視頻傳遞出來的是作者的想法,而彈幕表達的則是觀眾的心聲,是觀眾享受話語權的一種方式。「彈幕文化興起,我們的話語權可以最大化地得到解放。」有網友這樣認為。從視頻傳播的角度來看,彈幕也是一種對視頻的二次加工。當然這種加工的本身不會對視頻本身有何實質性的破壞,只是加大了視頻本身的娛樂性和交流性。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胡智鋒認為,彈幕是網絡時代所出現的一種文藝評論的新形式,應該是值得肯定的。他在《彈幕:網際網路時代文藝評論的價值延伸》一文中寫道,彈幕究其根本是一種依託網絡存在的文藝評論形式,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網際網路交往方式與民間文化創造方式。舉例來說,彈幕的評論一般是具有針對性的和微觀的,因為觀眾對彈幕功能的使用呈現一種高度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會具體到某一時刻或某一幀畫面。而傳統的網絡視頻評論形式則需要在視頻觀看結束之後才能進行評論,很大一部分即時性感知被抹殺。傳媒藝術時代,彈幕具有的實時性和互動性使其擺脫了傳統文藝評論形式自身具有的滯後性,形成了全新的即時互動的評論形式。「網絡視頻彈幕現象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傳媒藝術景觀。」胡智鋒認為。
前些天,在搜狐文化發起的關於彈幕文化的討論中,有網友認為,「人們一方面想表達,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尋求信息來滿足自身對信息的需求和對未知的了解」,這是彈幕文化如此興盛的原因。然而,即便是鍾愛彈幕的網友也承認,隨著彈幕越來越流行,也逐漸表現出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的特徵。如果只是在彈幕上討論和劇情無關內容、刷存在感尚可理解,但少數人把彈幕視為情緒宣洩渠道,甚至出現了汙言穢語等不文明內容。彈幕給人們觀劇帶來娛樂的同時,也逐漸引發了一些思考,如何規避不文明彈幕和提高彈幕質量,彈幕會不會助長「娛樂至上」的觀點都足以引發人們深思。
作者:徐敏
編輯:任曉斐
實習生:潘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