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因為有了味精,我們的飯菜才會變得鮮美,更加下飯。可是早在上世紀初期,我國的味精都是依靠從日本進口,當時也不叫味精,日本人取名為「味の素」。這種產品在國內賣得很好,且一直被日商所壟斷。不過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對日商的依賴,這個人便是中國的「味精大王」——吳蘊初,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揭秘一下這位「味精大王」。
吳蘊初,1891年生於上海嘉定,從下家境貧寒,10歲才開始上學,在外語學院學了幾年外語,由於沒有錢交學費,於是便輟學回家,在老家一所小學教英文勉強度日。15歲那年吳蘊初考上了上海兵工學堂攻讀化學,在校期間,由於吳蘊初學習努力認真,被當時的德國籍化學老師看中,並悉心教導,學得了很多化學知識。19歲從上海兵工學堂畢業,開始了漫長而豐富的工作生涯。
畢業之後,19歲的吳蘊初先是在上海製造局參加實習了一年多,然後去了德籍老師的實驗室裡擔任助教,21歲時被老師舉薦到漢陽鋼鐵廠工作。由於在漢陽鋼鐵廠成功研製出了錳磚和矽磚,吳蘊初從當初的一個小小化驗師變成了磚廠廠長,最後步步高升變成了化學課課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吳蘊初被聘請成為生產氯酸鉀的工程師及廠長。
1920年,回到上海的吳蘊初與朋友合辦開了一家牛皮膠廠,在上海生活期間,吳蘊初無意中看到了日本的「味の素」,當時中國還沒有哪家企業能生產出這種東西。日本「味の素」牢牢佔領中國市場,獨霸全國,這勾起了吳蘊初的興趣,於是便著手研製中國的「味の素」。吳蘊初白天上班,晚上研製,甚至發動自己的妻子,成為他的助理,兩個人不斷的去嘗試和摸索,最終成功研製出了白色晶體狀的東西,並取名為味精。
實驗成功之後,吳蘊初找了一個合伙人,一個資金入股一個技術入股,並批量生產出很多味精,取名為天廚味精。由於物美價廉,加之國產品牌,天廚味精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於是吳蘊初便開始擴大規模,成立天廚味精加工廠,新建了十個廠房作為粗製加工廠,另外還有一個精緻加工廠。據統計,天廚味精的年產量為3000頓,政府還特意嘉獎了吳蘊初。天廚味精大批量流通市場之後,遭到國人的瘋狂搶購,一時間日本味精的銷量一跌再跌,再加上國人抵制日貨的情緒高漲,日本味精便灰溜溜的退出了中國市場。
正是吳蘊初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鬥,創立了中國第一座味精加工廠,為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不折不扣的「味精大王」。打破了中國味精市場被日本人壟斷的局面,讓中國人在日本人面前揚眉吐氣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