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德雲社郭德綱的傳揚,太平歌詞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郭德綱還特意培養了一個能夠繼承自己太平歌詞伊博的徒弟,這個人正是張雲雷。
張雲雷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郭德綱學習太平歌詞,學的相聲倒成了自己的副業,張雲雷的相聲功底,是在倒倉期過後才豐富的,所以很多人在聽張雲雷的相聲時會覺得,他唱的真的比說的都好聽,原因就是在於郭德綱是按照太平歌詞的方向去培養張雲雷的。
但是要說起太平歌詞的名家,天津的佟守本,已故的劉文步,都是一時之選。
而馬三立先生的兒子馬志明也曾說過「太平歌詞」的小段。少馬爺給《中華太平歌詞珍本》作序時寫道:「太平歌詞與我們家有一定的淵源,我祖父的嶽父恩培先生曾進宮當皇差表演太平歌詞,西太后慈禧御賜下伴奏的『玉子板』。」
據考證,清宮檔案中還真有不少對於「太平歌詞」的記錄:
光緒二十四年旨意檔:「二月二十四日,王得祥傳旨,太平歌詞不論總管、首領,都得上。」光緒三十年恩賞日記檔:「十月初一日,總管馬得安面奉懿旨,太平歌詞教習來喜……十五名,每名賞二兩錢糧米。」……
可見當時太平歌詞在清宮裡做到了人人都會的程度。
少馬爺所說的御賜「玉子板」也有著不同的版本。
佟守本聽過的「完整版」中,恩培原名恩緒,為避諱光緒皇帝而改名培。最早太平歌詞的演唱並非兩塊竹片,而是保留了蓮花落演唱時,雙手持「霸王鞭」或叫「打蓮湘」「金錢棍」的敲擊伴奏。恩培得召進宮給慈禧太后唱太平歌詞,李蓮英見「霸王鞭」有「武器」之嫌,遂禁止恩培使用。於是在演唱中,恩培以手拍打大腿伴奏,老佛爺見狀覺得不雅,問明緣由後命小李子去找個替代的,李總管就從御花園中撿了兩根竹竿給恩培。恩培演出完畢,剛要隨手把這竹竿扔掉,突然想到:「此乃御賜之物,豈能隨意處理。」於是帶回家,後來藝人們紛紛效仿,竹子畢竟不太方便,最後改成兩片竹片,因為是「御賜」,後來漸漸叫了「玉子」。
佟守本說,也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慈禧直接賞賜的就是兩片竹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有人發現過一副相聲藝人用的玉子,上面雕刻著「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曾有人說這是相聲祖師爺窮不怕唱太平歌詞用過的。
太平歌詞自誕生,一直不溫不火,或者作為相聲的「贈品」被口耳相傳。直到1920年代,汪兆麟吉坪三在天津唱出新意,南下上海紅遍黃浦江。
上海人也善於『包裝』,不但趁勢灌唱片,而且發行了不少唱本,一時間「莊公閒遊出趟城西」成為大街小巷流行的唱句。
可惜的是,汪兆麟的太平歌詞唱片只有兩張:《小上壽》與《勸人方》合一張,《韓信算卦》一張,據說吉坪三有一張唱片傳世,至今無「線索」,其女荷花女有一張《餑餑陣》唱片,盡顯「吉派」太平歌詞風韻,「這三張唱片,至今都是太平歌詞的典範之作。」
尤其是荷花女,在天津與小蘑菇等搭夥演出,非常受觀眾歡迎。
(荷花女)唱大鼓,人喜慶,聲音甜美,有人脈,每次登臺演唱,劇場裡都座無虛席。演唱時,觀眾中不停地有人往上獻花籃,送鮮花,甚至還有人往舞臺上扔首飾,扔銀元,喝彩聲、掌聲不絕於耳。
可惜荷花女1944年不幸去世,京津之間的太平歌詞也漸趨沒落,雖然相聲名家常連安、秦佩賢以及侯寶林等還在演唱,不過更多的時候不能成為單獨一個節目。
1949年後,從唱法和內容都一度不屬於寫新唱新的範疇,曾一度被「禁演禁學」,後來北京曾出現過樂隊伴奏新曲目《劉老漢過年》以及新編《劉胡蘭》《向秀麗》,老舍也曾寫過《開國一周年》《七一之歌》等作品,但都是曇花一現。「觀眾欣賞到的太平歌詞,也多是通過馬三立等前輩的《扒馬褂》《武訓徒》《羊上樹》等傳統段子『管中窺豹』。和太平歌詞相關的,也只有馬志明老師的《歪唱太平歌詞》。」
直到1999年,天津眾友相聲團成立以及茶館相聲重新復甦,太平歌詞才又逐漸回到了舞臺。
楊少奎
眾友相聲團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在封箱和團慶時,演員必須上演一段新活兒或不常演的段子。1999年,第一個團慶日,佟守本演唱了太平歌詞《秦瓊觀陣》,沒想到很受歡迎。
隨後就是郭德綱大力宣揚太平歌詞是相聲演員的基礎功夫,觀眾們才注意到這個傳承200年左右的曲種。
而張雲雷在唱紅岔曲「探清水河」後,也極力表現自己在太平歌詞上的技藝,被粉絲稱為「碩果僅存的太平歌詞老藝術家」。
他師承京韻大鼓名家趙桐光先生,更跟隨鬍子義先生學習三弦。在剛上小學的年紀,他就開始一句一句的跟著師父學習太平歌詞,被師父按在牆角背貫口,錯一個字一個嘴巴。
這條路他走了快二十年。沒有之前十幾年的學習和積累,他不可能有今天。他的走紅使得更多的年輕人開始認識傳統藝術,學習北京小曲,評劇京劇太平歌詞等等。在如今外國文化長驅直入的時候,張雲雷能帶著一群姑娘唱民俗,這就是他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