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興義路的世貿商城迎來了第二十四屆上海藝博會。這是上海最老牌的藝術博覽會,創辦於1997年。對於很多上海市民來說,人生的第一次藝術收藏可能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最興盛的時候,就是現場給現金,給完立刻把畫抬走。」86歲的老畫家黃來鐸回憶起那個還是以現金交易為主的上海藝博會:「好大的一幅畫,要兩個人抬著才能往外走,往往兩三幅畫並排被抬出去,那景象真的很轟動。」
今年86歲的畫家黃來鐸從第二屆上海藝博會開始參展,每年都會帶著自己的作品過來。「20多年上海藝博會造就了很多藝術家,我也是從藝博會開始的。」
這一晃,已經22年了。黃來鐸的作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快大膽的用色,很難想像出自一位耄耋老人之手。
「人們的要求、觀念都是希望靚麗的東西,喜歡光明的、溫暖的、火爆的東西,我也有這樣的感覺。」黃來鐸說:「如果你的畫一張都賣不掉,那就證明沒得到什麼認可。如果你的畫,有人買,甚至你的畫有很多人都受到歡迎,那就不一樣,那就是說有人民還是認可的,你不能說老百姓不懂藝術。」
黃來鐸在上海藝博會上擁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鄭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不是收藏家,我應該算是搞企業的,我們公司是做包裝設備的。」鄭女士說。她幾乎每年都來參加藝博會,看一看黃來鐸的作品。「首先吸引我的就是他的色彩,還有正能量。我收藏的第一張畫花了20萬,第二張是18萬,最近收的這張15萬,放在我的房間裡面,跟我的房間非常配。因為我跟我先生都很喜歡畫畫,就喜歡的東西,是不能用錢去衡量的。」
鄭女士從小喜歡畫畫,卻因為工作無暇執筆,收藏黃來鐸作品可以說是對於缺憾的一種心理補償。在收藏的過程中,鄭女士與藝術家也有了更多的交流與學習,堅定了她想畫畫的夢想。「之後的話應該會從事畫畫這一塊。」
「我們東北距離俄羅斯比較近,所以有地域優勢。你看這兩幅就是俄羅斯功勳畫家的畫,畫得比較細膩,比較寫實。」來自東北的ART917負責人滕偉麗正在為一位觀眾介紹作品。
這位李先生顯得比較慎重,花了大概近半個小時了解了展位上作品的整體情況之後,終於在一幅畫面前站定,端詳了許久,並且詢問了價格。走出展位沒幾步,又折返將畫取下,掂量了一番。
李先生表示自己喜歡俄羅斯油畫,之前的收藏都是在上海藝博會上買的。「我從事的與藝術無關,純粹技術工作。這個畫跟家裡特別搭,價格也合適。」李先生介紹道。
「我覺得俄羅斯油畫的特點就是一直沒變,到現在為止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畫得特點一直沒變,我比較喜歡那個年代的東西。」李先生解釋道:「作為上班族,我也不可能有特別多的資金投入到這方面。」李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收藏了五幅俄羅斯油畫,價格都在一至兩萬元。雖然價位不高,但他對於油畫的學術性還是有比較高的要求,裝飾性的畫堅決不收。在他看來,平日裡工作很忙,也沒有機會去畫廊,藝博會成為他每年集中「淘」畫的好去處。
「昨天有一個客戶是新客戶,他就拿了三幅畫,兩幅是我們收藏級別的藝術品,其中有一幅是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畫家斯米爾諾夫的作品,一幅是老畫家的作品,還有一幅就是裝飾畫,因為他的衣帽間需要做一下裝飾,對收藏他是有想法的。」滕偉麗說:「包括今天來的剛才那個客戶也是,他很明白的,他知道我這裡邊哪些是收藏級別的畫,很懂的。因為我們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我們都走,上海的藝術愛好者對收藏還是很認可、很有認知的。」
「現在最大的市場就在於白領。」收藏家、上海虹廟藝術中心董事長勵香野表示:「如果說藝術品要走向市場,走進老百姓的家庭,我覺得藝術品的價格應該往下降,有的太貴了,太貴了,有的貴得離譜。國外畫得很好的藝術品比國內的要便宜的多。」
因此,像李先生這樣理性消費的藝術愛好者並不在少數。和我們印象中的收藏家一擲千金完全不同,他們往往看中一件作品,思量再三,決定購買後,也會隔日再來付定金,有些人甚至會等到藝博會最後一天再來「殺價掃貨」。
這樣的理性消費並不僅僅體現在購買藝術品的過程中。對於藝術某一門類有著深入的了解,價位一般控制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成為這一藝術消費群體的又一共性。
「投資升值或保值」並非他們收藏藝術品的首要動機,甚至可以完全忽略不計。放在家裡,在欣賞作品中,得到愉悅和平靜,才是他們最為看重的收穫。藝術收藏作為家庭精神消費,以生活方式中的一種選擇正在日趨普及。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健慧 朱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