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2020-12-09 臨江一點

原創|臨江一點,第85篇,1345字。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

0101

現代人都覺得自己特別忙,尤其是我們中國人。我們從小就被告誡: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今天的忙碌是為了以後的好生活和閒。從孩提時候開始,我們就忙學習,除了義務教育,還有各種補習班;等到畢業了走上社會,就開始忙著解決經濟壓力,解決婚姻問題;為人父母后,還要忙著還房貸、職業發展晉升、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等到退休了,又要忙著帶孫子外孫……

現代人也特別喜歡自己一直忙。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經濟發展實現了高速的增長,忙碌自然是主旋律。要是不忙,很多人都覺得有點「不上進」,見人寒暄要是不說自己最近忙點什麼事,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但是,忙碌之後是否有預期的結果,大部分人都沒有仔細思考過,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時間思考。雖然總體而言,付出總會有回報,忙碌總比清閒好,但是,大多數時候忙完一圈之後,我們除了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之外,其他方面是否比以前更加好了呢?我們是否應該停下來,慢下來,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嗎?

0202

在地球上,可能只有人類是唯一不停工作的動物。遠古時代,人類自由自在地生活,人類並不忙,小時候無憂無慮,漫山遍野地玩耍,長大後雖然要打獵,但是只需要解決溫飽問題就滿足了,其他時間就是睡覺曬太陽;進入農業社會後,人類為了餬口不得不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忙碌更長的時間;進入工業社會後,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升,人類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但自由自在的日子反倒更加少了。社會生活的節奏也越發的快了。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其實,很多事情,我們連做它的目的都沒有想清楚,就跟隨奔湧的人群盲目地忙碌著。在這個過程中,物慾與權欲讓我們不停地加速加速再加速,每一步看似都有目標,但是停下腳步一看,有可能我們還在原點。我們沒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沒有了更多的精力來關心朋友。

當996,白加黑儼然成為了生活的主旋律,卻不能讓我們找到出路時,我們時候應該停下來,慢下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有的人成了生活的主人,有的人(也許包括我們自己)成為了生活的奴隸?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效,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麼出發。」有時候,要想起出發的目的,最簡單的方法是站在原地思考一會,做事之前先抬頭看看頭頂的天空,靜下心來聽聽內心的聲音。這跟為什麼不要在晚上做決定,不要在酒後做決定是一個道理。因為晚上最決定衝動,酒後做決定糊塗。

0303

人這一生不一定在於開始了多少事情,而在於做成了多少事情,給別人,給社會留下什麼影響。一個人要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是很難得,要有些不同尋常的本領才行。我非常佩服任正非,他有著高尚博愛的情懷,一個70多歲的民營企業家,不為功名利祿,不為自己的子孫,生活簡樸,不辭辛苦,不為外界幹擾,只為一生要做成做好華為這個產業。為世界、為人類留下一些寶貴的財富,這對他來講就是無窮的樂趣。

我們普通人可能做不到任總那個境界,但是我們也應該做事慢一點,專一點,多思考一點。生活的本質還是應該從生活本身追求和得到無窮的樂趣,不要總是那麼匆忙,不妨停下來看看身邊的花,身邊的草和身邊的人。

-END-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

相關焦點

  •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這十句名言: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我們當中,有些人像墨水,有些人像紙張」、「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愛是光明的字眼,由光明之手,書寫在光明的冊頁上」… … 在我年少的時候,這些句子都曾被我欣喜地記錄在本子上,背誦在心裡。我覺得它們特別美妙特別詩意。
  • 不能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黨員幹部、專家學者訪談
    原標題:不能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習近平 不能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 ——黨員幹部、專家學者訪談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 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值得你深思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呢?01接受教育的本質、及根本目的究竟是什麼?02「勿忘初心」這句話,我們終究還是辜負了紀伯倫說過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致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而出發。」現在大多數的父母,強迫自己孩子學這學那,每天過著比大人還忙碌的生活,家長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著想,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們當然知道,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太多的父母太注重自己的孩子的成績,盲目攀比。
  • 懸疑推理之路走得太遠,別忘了為什麼出發——讀《孤島之鬼》
    變格派就是覺得本格派太正經,沒意思,開始往裡面增加一些恐怖啊、獵奇啊的元素。在這本《孤島之鬼》中間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了,江戶川亂步同時代的橫溝正史更過分,風格比江戶川更陰森。我看的有限的幾本——《八墓村》、《惡魔吹著笛子來》,基本上都是在那種落後愚昧的村莊裡面,發生了連環殺人案,死法悽慘恐怖,還伴隨著疹得慌的殺人童謠。怎麼港?
  • 詩意|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詩意|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 紀伯倫《先知》|經典之作or雞湯文?東方送給西方最珍貴的禮物
    《先知》的誕生讓西方文學為之震撼和欣喜,紀伯倫的文字是如此之美,內含東方的理性和浪漫,在西方世界掀起一陣東方文學的浪潮。1. 文字美——東方意象和意蘊的升華,讓西方人如飲醇漿《先知》開篇寫到: 在西方阿法利斯城,住著一位來自遠方的客人阿勒穆斯塔法,他是一位智者,在阿法利斯城中已經住了12 年。
  • 達州,秋秋分享一首紀伯倫關於愛情、關於婚姻值得深思的經典小詩
    達州,秋秋今天給好友們分享一首紀伯倫關於愛情、關於婚姻值得深思的小詩,願在這炎炎夏日,給你們帶來陣陣清涼,首先我們來對紀伯倫做一個快速了解:紀伯倫是一名著名作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
  • 為什麼《心靈奇旅》的票房遠不如《尋夢環遊記》?
    今天來說說為什麼《心靈奇旅》的票房遠不如《尋夢環遊記》?這兩部作品都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的年度治癒力作,口碑都很好,但票房卻是天壤之別。追根究底,要從外部環境和影片的內容來分析。外部環境:1.受疫情的影響,觀影人數有所減少,尤其是現在疫情又復發了。
  • 《大秦賦》在吹秦王嬴政這條路上走得太遠了
    《大秦賦》已經播出四十集了,秦王嬴政還沒有親政,最大的愛好就是喊口號,要統一六國。一旦心情不好,秦王就半夜不睡覺,出來看雨,淋雨。《大秦賦》的評分也是一路下降,劇情也確實越來越墨跡,很多不必要的劇情演得特別的細緻。
  • 紀伯倫 | 「你好啊,使我們日臻完美的光陰。」
    我愛第一種人,因為他們日子過得太糟糕;我愛第二種人;因為他們寬容、厚道;我更愛第三種人,因為他們有頭腦。二十五年就這樣過去了,我的日日夜夜就這樣連續不斷地匆匆逝去。就像秋風卷落葉,紛紛落地,我的日日夜夜從我人生的樹上落了下去。
  • 紀伯倫詩歌《論友誼》欣賞
    紀伯倫詩歌《論友誼》欣賞 2020-10-17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艾莉絲的選擇:不要忘了為什麼出發,也不要忘了為什麼要離開
    前兩天,我們幾個家長聊天,談到這個早起活動已經離教育孩子的初心很遠了,成了一個家長們比拼,拿代幣的競爭活動,其實是有點不好的。雖然這不是一件大事,但是再一次提醒我:做一件事的過程中要時不時地回頭看,去記取自己當初的發心和目標是什麼。《高效能人士7個習慣》中的第二個習慣是「以終為始」,終就是我們的目標和方向。
  • 詩人哲學家紀伯倫的人生哲理
    紀伯倫的詩歌長盛不衰,在中國也有廣大的讀者,其秘密在於他的詩歌含有深邃的思想和不凡的藝術魅力。正因為如此,他被譽為「詩人哲學家」或「哲學家詩人」。今天讓我們來欣賞一下,紀伯倫對於「人生」這個話題的思考吧。
  • 紀伯倫和泰戈爾:把東方文學推向世界格局的兩朵奇葩
    紀伯倫在這部小說中,除了揭露上層階級們的罪惡之外,更揭示了教會與世俗政權相互勾結和他們實行的愚民政策。同時,他還借主人公之口宣布,「耶穌為宣揚生活而派遣到人間的羔羊變成了豺狼」,他們「已經把教堂變成了毒蛇的洞穴,而把弱者搶劫一空。」
  • 阿諾德·施瓦辛格:思想遠,才能走得遠
    做美國總統首先要做美國州長→要競選州長必須得到雄厚的財力後盾的支持→要獲得財團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財團→要融入財團就最好娶一位豪門千金→要娶一位豪門千金必須成為名人→成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電影明星→做電影明星前得練好身體練出陽剛之氣。按照這樣的思路,他開始步步為營。
  • 結婚久了,好像我們就忘記了當初為什麼結婚?
    不是抱著手機追著劇,打著遊戲等外賣,而是,從一個菜攤走向下一個,還在考慮西芹和百合更搭,還是西芹跟肉絲更搭。都拿婚姻當躲避世事煩惱的城堡,卻忘記在晴天的時候,拿一塊磚,補一補城堡漏雨的屋頂。婚姻啊,更像是一臺愛的娃娃機,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投幣,投幣,投幣。
  • 網際網路時代的體檢:除了走得快,我們更希望走得穩
    網際網路時代的體檢:除了走得快,我們更希望走得穩 紫金山科技 發表於 2020-12-15 16:22:46 網際網路時代的體檢,便捷高效,卻不應該成為擁擠、潦草的代名詞
  • 為什麼不要跟同事走得太近?3個過來人含淚說出真相,扎心又現實
    尤其是跟同事相處,這是一門學問,走的太近或者太遠都不是理想的選擇,離得太遠關係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也就來了,稍有不慎就會漸行漸遠。從我這幾十年的職場經歷來看,跟同事相處之道,寧可走的遠一些,也不能走的太近,否則,最終受傷害的肯定是你!「人生如尺,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