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中有句名言叫做「補則補之,實則瀉之」,意思是當臟腑虛弱的時候需要「補益」,當臟腑之邪充盛的時候則需要「疏洩」,而在實際養生的過程中發現,單純的虛或者實往往很少,多數是虛實夾雜。
邪氣盛則容易讓臟腑虛弱,而臟腑虛弱日久也更容易感受邪氣。而虛實夾雜的亞健康需要的應對策略是「清」與「補」相間。
在中醫文化中有一物就既能清又能補,特點是「甘潤」,清腎中之虛熱而不涼腎,降肺中之伏火,被譽為「有益精氣、退邪火之妙」,此外,它還能降血中殘餘之糖,並且在養生中很常用。
這一物就是地骨皮,是灌木植物枸杞的根皮,枸杞這種植物比較常見,在很多地方都有,一般是初春或者秋末就可以採挖。地骨皮在不同的地方還有杞根、地骨、地節、山杞子皮等其它叫法。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把地骨皮的養生益處探索的比較全面,提出地骨皮「主無內邪氣,熱而消渴」;《湯液本草》補充「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補正氣」。
在《本經逢原》中說地骨皮是「三焦氣分之物,下焦肝腎虛熱,骨蒸自汗者宜之,人但知黃芩主上焦之火,不知地骨之甘寒平補,有益精氣退邪火之妙,誠為服食之仙物」。
地骨皮最大的特點正如《本草述鉤元》中說的那樣「能裕真陰之化源,而不傷元陽」;《本草新編》中進一步解釋為「地骨皮非黃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雖入腎而不涼腎,它物涼腎而涼骨、涼腎必洩腎而傷胃,黃柏、知母洩腎傷胃,故斷不可多用;地骨皮益腎生隨,斷不可少用」。
現代通過對古時學者的認知進行整合,並結合實際的養生益處,總結出地骨皮的養生益處在於「去下焦肝腎虛熱、降肺中伏火」的特點,此外還能減少血中過多的糖分殘餘,而它的實際養生方法可根據益處分類從三個方面敘說。
一、用地骨皮養生可以清肝腎之虛熱。
地骨皮特點是「甘寒」,既能清虛熱,又能滋潤肝腎,因此肝腎之虛熱而有的骨蒸勞熱、陰虛血熱、晚上出虛汗等亞健康均可用之。比如《本草正》中提到「凡熱在精髓陰分者最宜」,因此常用之與知母、鱉甲、秦艽搭檔,用以標本兼顧。
如果是自己感覺從骨子裡往外出熱,被稱之為「骨蒸」,養生可用地骨皮與防風、甘草、竹葉以及生薑搭檔,用以解虛煩燥熱、生津液;而孫思邈也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地骨皮與麥冬、小麥的搭檔。
二、用地骨皮養生可以除肺中伏火。
地骨皮甘寒,善於清瀉肺熱、除肺中的伏火,多用於肺火鬱結、氣逆不降、嗽而喘的亞健康,但單用相對力緩,所以常與清肺血熱、定喘定嗽之物搭檔。
比如地骨皮與桑白皮、甘草的搭檔,適合孩子肺氣盛而氣急喘咳;地骨皮與銀杏、清代、蘇子以及寒水石搭檔,適合中實火實邪。
三、用地骨皮養生可以減少血中殘餘的糖分。
血中殘餘的糖分過多稱之為「消渴」,多是因為肺、為、腎三個臟腑的陰、津液不足,從而燥熱偏盛,可以說是虛實夾雜。
肺燥、胃熱、腎中津液不足則口渴、多食、排水多,同時身形消瘦。三種表現雖然大多是同時見到,但也因其根源所在臟腑不同而有一種或兩種表現尤為明顯。
如果消渴以尿多為主要特點的人,養生可用地骨皮與玉米須搭檔;消渴以喝水多不分日夜、小便多為主要特點的人,養生可用地骨皮與土瓜根、栝樓根、蘆根以及麥冬;如果消渴以口唇乾燥為主要特點,可用地骨皮搭檔四高以及小麥。
現在還有兩組常用的通用方法,一是地骨皮搭檔天花粉、五味子、葛根以及生地黃,主要用於養陰生津止渴;二是地骨皮搭配黃芪、玄參、生地黃、葛根、蒼朮、丹參以及山藥。
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們都知道,我說某一中草藥不僅僅說它的益處,還要明確哪類人群不能用,地骨皮也是如此,因為它「寒涼」的特點,所以外感風寒而身熱、脾虛而大便洩瀉的人不能用地骨皮養生;再就是用它的時候以9至15克為度。
地骨皮的特點是「清補兼備」,深受學者的推崇,不僅僅是地骨皮,還有很多養生的好東西用得好則不亞於參、茸、芝之流的名貴者,多向專業的「內行人」請教,了解更多養生知識能更好的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