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歷來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記得小時候班主任經常說這樣一句話:「有的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當年我就很納悶:活著可不就是為了吃飯的嗎?有什麼不對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飯不光要吃飽,還要吃好,各種街邊小吃琳琅滿目,不光要比拼口感,還要比拼賣相。那麼幾十年前中國的街邊小吃是什麼樣子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街邊小吃吧,你吃過幾種?滿滿的都是回憶。
這是80年代的一家拉條子麵館,白案師傅正在門前拉麵。小編是陝西人,陝西到處都是拉條子麵館,製作方法也和圖中差不多,都是把一團面拉開,變成細細的一條,手藝好的師傅可以做到一碗麵裡面只有一根,並不是說量少,而是拉麵的過程中不會斷掉,不論多少麵疙瘩,都能給你只做成一根面。
那時候的西瓜賣1毛錢1塊,稱重的話2毛5一斤。最近很多地方的西瓜剛剛上市,我前幾天還賣過一次,3塊錢一斤,半個西瓜就要花將近30塊錢。
以前的小籠包子比現在的個頭大很多,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天早上5毛錢買兩個包子就能吃飽,而現在的包子兩塊錢一個,個頭還不如以前的大。
這是一位賣糖炒慄子的老闆正在數著手中的毛票,看來80年代糖炒慄子就是很受歡迎的小吃了。
一位男子和自己的女性朋友一起,在路邊吃牛肉麵。那時候很多店都是開在路邊的,沒有店面也沒有招牌,找一塊空地,支幾張桌子,這就能開張了。當年人們常說「下館子」,指的是去有店面的飯館裡吃飯,價格和檔次都要高很多,像這種去路邊吃飯的,自然就不能叫「下館子」了。
四川的一家老茶館,市民們正在店內喝大碗茶。其實喝茶倒是次要的,80年代電視還沒有普及,茶館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誰聽說了什麼新鮮事,去茶館聊一通,街坊鄰居們就都知道了。
賣烤鴨的大姐笑得很開心,那時候的烤鴨沒有添加劑,看起來一樣很可口。
這位大哥的攤子上賣的應該是涼皮或者涼粉一類的食物,仔細觀察圖片左上角好像寫的「鄭州」,有沒有當地的小夥伴們說說這是什麼美食?
80年代中國街邊也有快餐米飯,那時候不用餐盒,每人一個碗,下面裝米飯,上面裝菜,原汁原味的「蓋澆飯」。
這是新疆的一家烤饢店,據說饢這種食物在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一直到今天都很收歡迎。五串烤肉一個饢,一頓飯吃的飽飽的!
80年代中國街邊售賣的各種滷製品,當年這可算是比較奢侈的小吃了,只有發工資的時候人們才會買一點,拿回家還不捨得馬上吃,自己再切一點素菜拌進去,能吃好幾頓。
這種在小鐵瓢裡製作的美食我是真沒見過,也不知道是哪裡的,各位朋友們看出來了嗎?
還記得以前的糖葫蘆嗎?一個老爺爺推著一輛二八大槓的自行車,後座上綁一個棍子,上頭是稻草團,插滿了紅色的糖葫蘆。當年的糖葫蘆沒有那麼多套路,就是糖和山楂果,最多再給你撒一層白芝麻,現在的糖葫蘆花樣就很豐富了,山楂果裡可以加橘子、草莓、葡萄、豆沙等等。
棉花糖也是很多小朋友們的最愛,一小把白砂糖,可以做出一個比腦袋還大的棉花糖來,簡直是暴利啊!吃棉花糖最好咬著吃,別舔著吃,因為舔一口的話潔白的棉花糖就回變成淡黃色,有點影響美觀。
爆米花是我小時候的噩夢,又想吃又害怕,看著師傅不停轉動鐵桶,不知道啥時候會「砰」的一聲爆開,每當師傅把爆米花桶扔到麻袋裡,小朋友們就會遠遠躲開。有時候在外面看人做爆米花,回到家睡覺都會夢到「砰」的一聲。
這是一家賣肉夾饃的攤子,但有可能不是西安本地的。小編是陝西人,大部分陝西人吃肉夾饃都不愛放青椒,只是臘汁肉和饃,但外地的很多朋友們卻喜歡夾一些蔬菜,比如青椒、香菜、芹菜等等,我嘗試過,其實饃裡面加點青椒還挺好吃的。
這些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街邊小吃,你吃過幾種呢?有沒有哪一種是你最難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