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隧穿推動自供電傳感器的快速發展

2020-12-17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10月2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開發的自供電量子傳感器的研究情況。

自供電量子傳感器的製造很簡單,也很便宜。它只需要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利用這六個部件,Chakrabartty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建立了兩個動力系統,每個系統都有兩個電容器和一個電晶體。電容器擁有少量的初始電荷,每個電荷大約有5000萬個電子。

他們在其中一個系統中添加了一個傳感器,並將其與他們正在測量的屬性耦合。在一個應用中,該團隊使用壓電加速度計測量環境微動,這是一種將機械能(如空氣中分子的運動)轉化為電信號的傳感器。

量子物理學中亞原子粒子具有一些不尋常的特性,比如隧穿。Chakrabartty解釋說。"如果你想去一座小山的另一邊,你必須爬山,而量子隧穿更像是直接穿過山體。"

他說,這樣做的好處是,當山丘是某種形狀時,你會得到非常獨特的、動態的特性,可以持續多年。在這種情況下,"山丘 "實際上是一種叫做福勒-諾德海姆隧道屏障的屏障。它位於電容器的板和半導體材料之間,它的厚度不到100個原子。

Chakrabartty說:"通過以某種方式構建屏障,你可以控制電子的流動。你可以讓它變得相當緩慢,低至每分鐘一個電子,而且還能保證它的可靠性。" 按照這個速度,這個動力系統就像一個計時設備一樣,不需要任何電池就能運行一年多。

自供電量子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為了測量環境運動,一個微小的壓電加速度計被連接到傳感器上。研究人員機械地搖動加速度計;然後將其運動轉化為電信號。這個信號改變了屏障的形狀,由於量子物理學的規則,這改變了電子穿過屏障的速度。

一定數量的電子通過屏障的概率是屏障大小的函數。屏障的大小是由壓電傳感器產生的能量決定的,而壓電傳感器的能量又是由加速度的大小決定的,也就是它的震動程度。

通過測量傳感器電容的電壓,並計算電子丟失的數量,Chakrabartty實驗室的博士生、論文的主要作者Darshit Mehta能夠確定總的加速度能量。

這就是為什麼每個設備實際上是兩個系統,一個傳感系統和一個參考系統。一開始,二者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傳感系統與換能器相連,而參考系統沒有。這兩個系統的設計使電子以同樣的速度隧穿,如果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註定會以同樣的速度耗盡其電容器。

由於傳感系統受到從換能器接收到的信號的影響,其電子隧穿的時間與參考系統不同。實驗結束後,研究小組同時讀取了傳感系統和參考系統電容中的電壓。他們利用這兩個電壓的差值找到了換能器的真實測量值。

對於一些應用來說,這個最終結果已經足夠了。Chakrabartty團隊的下一步是克服計算上的挑戰,更精確地重現過去發生的事情,即電子究竟受到了什麼影響?電子何時穿過屏障?穿越需要多長時間?

Mehta博士論文的目標之一就是利用多種設備重建過去。"信息都存儲在設備上,我們只需要想出巧妙的信號處理來解決這個問題,"Chakrabartty說。

這些傳感器在從連續監測人體內部的葡萄糖水平,到可能在不使用電池的情況下記錄神經活動等方面都有應用前景。"目前,這個平臺是通用的,"Chakrabartty說。"這只是取決於你與設備的耦合。只要你有一個能產生電信號的傳感器,它就能為我們的傳感器-數據記錄器自供電。"

論文標題為《A self-powered analog sensor-data-logging device based on Fowler-Nordheim dynamical systems》。

相關焦點

  • 利用量子隧道技術,突破自供電量子傳感器極限,不要電運行一年!
    沙塔努·查克拉巴蒂實驗室一直致力於製造能用最少能量運行的傳感器,而且該實驗室在製造更小、更高效的傳感器方面非常成功,以至於他們在基本物理定律上遇到了障礙。然而,有時當你遇到一個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時,你只需要求助於量子物理,並通過隧道穿過它。這就是查克拉巴蒂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凱爾維工程學院研究人員所做的。
  • 量子隧穿效應可使微傳感器運行一整年
    我們對微電子元件和傳感器的需求日益增長,科學家們在努力構思全新工藝來降低設備的能耗同時提升續航時間。 藉助量子隧穿效應,最新發明的傳感器可以運行一年,僅僅需要一開始「衝」它一下。這種簡單又便宜的設備(僅由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組成)可以持續運行很長一段時間。
  • 藉助量子隧穿的物理現象,在低能情況下,可將量子設備運行一年
    隨著我們對電子小工具和傳感器的需求的增長,科學家們想出了新的方法來使設備以更少的能量供電更長的時間。藉助一種被稱為量子隧穿的物理現象,實驗室中發明的最新傳感器可以在一次能量爆發下運行整整一年。物理學的量子規則,應用在最小的原子尺度上,意味著電子既可以表現為粒子又可以表現為波,並且科學家能夠利用這種行為來精確控制電子從電路的一側流向另一側。圖註:量子隧道傳感器晶片組和Fowler-Nordheim隧道勢壘。
  • 量子隧穿實驗揭示粒子如何打破光速
    我們在量子力學中如何測量時間?它的意義是什麼?」物理學家最終推導出至少10種有關隧穿時間的數學表達式,而每一種都反映了隧穿過程的不同視角。當然,這些數學表達式都沒能解決這一問題。現在,量子隧穿時間的問題又回來了,一系列在實驗室中精確測量隧穿時間的精巧實驗推動了這方面的進展。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這是怎麼做到的?
    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量子隧穿效應的具體由來!根據方程式的描述,當量子波遇到一個勢壘後,它的振幅會發生改變,但是勢壘的另一邊的振幅並不一定是零,簡單來說粒子是有機率穿牆而過的,這也從理論上解釋了量子隧穿效應。
  • 真實存在的「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在量子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以上所述只是理論上的東西,那有沒有實例證明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呢?
  • 疊加態、光速極限和量子隧穿效應都已經被證實,我們卻難以接受
    用科學理論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應該是科學家的使命,而發現並掌握各種超前的理論,則是科學家們的夢想了,因為只有佼佼者才能做到,是實力和天資的證明。在眾多超前的科學理論中,有3個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其中包含的意義卻讓我們難以接受。
  • 量子隧穿效應,告訴你真實答案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量子學之中的量子隧穿效應。而量子隧穿效應,其最根本的還是量子,而量子這一物質具有「不確定性」,這個不確定性則是方向的不確定性,除此之外量子還具有「波粒二象性」。而為了研究量子的性質 ,我們的科學家薛丁格則是研究出了薛丁格方程。並且還出現了新的名詞「勢壘」。
  • 量子隧穿效應被發現,人類可能實現穿牆術,物理學家感到頭疼
    但是,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科學家們通過最近觀察到的量子隧穿現象,將來還是可以讓科幻小說照進現實的。事實上,量子隧穿現象對物理學家而言,並非新鮮事,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一位物理學家在研究分子光譜時,發現了一個偶對稱的量子和一個奇對稱的量子之間的量子,一旦出現這種量子疊加,就會產生很強的非定常波包,這種現象在當時被稱為「雙阱位勢」。
  • 一個17歲的青少年簡單解釋量子隧穿效應,贏得了40萬美元的獎金
    一個17歲的青少年,因簡單解釋量子力學中的量子隧穿效應,贏得了美國「年度青少年突破科學挑戰」40萬美元的獎金。這項挑戰賽每個年度面向13至18歲的學生比賽,讓他們製作分享有關複雜科學或數學原理的創新視頻。
  • 從量子隧穿看霍金輻射,這是你能看到的最好的黑洞理論,簡單易懂
    黑洞的熵被定義為墜入黑洞的所有物質的量子信息量。奇怪的是,這與黑洞的表面積成正比,而不是它的體積。霍金通過計算黑洞輻射時洩露的信息量證實了這一點。1995年,特德·雅各布森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場方程可以通過假設熱力學定律是正確的推導出來。因此,熱力學和引力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
  • 國外研究發現微型自供電溫度傳感器晶片可用於高靈敏熱電偶設計
    4月15日消息,據外媒報導,來自牛津大學、代爾夫特大學和IBM蘇黎世的一組研究人員證明,石墨烯可用於構建靈敏且自供電的溫度傳感器。這一發現為高度敏感的熱電偶的設計鋪平了道路,該熱電偶可以集成在納米器件甚至活細胞中。
  • 量子傳感器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研究人員正利用量子物理學,創造新的傳感器,以使人類看到更遠,更深處和每個角落。 20世紀以來,量子物理學改變了我們如何看待微觀世界。得益於傳感器技術的進步,這個革命性的,違反直覺的物理學分支可以改變我們對日常世界的看法。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難,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 墨子號:驗證量子密鑰分發可行性,推動空間科學發展
    打開APP 墨子號:驗證量子密鑰分發可行性,推動空間科學發展 易科騰 發表於 2020-06-19 14:31:08 在地面,我國量子通信的光纖城域網已經趨於成熟,創造了量子密鑰分發安全距離達到404公裡的世界記錄。為了將量子通信在更遠的距離上應用,有三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是利用量子中繼,一種是利用可信中繼,另一種就是利用自由空間信道,即量子衛星。我國科學家已經在量子中繼的核心——量子存儲器上獲得了世界上綜合性能最好的結果,但是量子中繼離實用化還有一段距離,它的難度堪比量子計算機。
  • 中科大首次實現高靈敏的金剛石量子傳感器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等提出並通過實驗實現了一種以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單自旋為量子傳感器(簡稱「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電探測方法,並首次實現了金剛石近表面電噪聲信息的提取,為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在電探測方向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研究成果日前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在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5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和南方科技大學楊天罡博士應邀在《科學》發表評述文章,討論趨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與分子碰撞過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進展。理解量子效應在原子與分子碰撞中的作用是理解能量傳遞以及化學反應過程的根本。而量子效應在低溫下能夠更好的保存,因此低溫條件下對碰撞結果的影響會更加顯著。量子散射共振給實驗提供了一種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效應的方法,但由於其「壽命」很短,實驗觀測的挑戰很大。 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期發表的荷蘭科學家關於極低溫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工作(Science, 6494, 626-630, 2020)。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
  • CMOS圖像傳感器推動機器視覺技術系統軟體的發展
    其中以GlobalShutterspeed(以下簡稱GS)CMOS傳感器為代表的光學鏡頭推動了機器視覺技術系統軟體近年來的大發展趨勢。有了CMOS光學鏡頭,機器視覺技術不再是工業自動化行業的專有名詞,已經很容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它也有了新的行業和「消費級機器視覺技術」的定義。
  • 大連化物所等發表關於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的評述文章
    5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學明和南方科技大學博士楊天罡應邀在《科學》(Science)發表評述文章,討論趨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與分子碰撞過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進展。  眾所周知,原子與分子的碰撞傳能以及化學反應過程是受量子力學的規則控制的。